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63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377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129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532.
微滤工艺虽然可以有效去除浊度、悬浮颗粒物等污染物,但对于微量有机物的去除则非常有限.外加电场与膜分离相结合,可以提高对微量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为此,研究了单独微滤、单独电场以及电场结合微滤3种工艺对水中5种典型低浓度微量有机物(舒必利、咖啡因、美托洛尔、利古隆、卡马西平)的去除效果;并考察了不同膜材料、进水中离子种类、进...  相似文献   
533.
为考察不同地下渗滤系统装置沿程脱氮效果的差异和脱氮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布状况,构建了2套改良装置(煤渣-生物基质的1~#、煤渣的2~#),对沿程出水的COD、氨氮、TN浓度和填料内的脱氮微生物丰度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在水力负荷为15 cm·d~(-1)下,1~#和2~#装置对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59%、80.00%,对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0.63%、57.96%,1~#的脱氮效果略优于2~#装置;由沿程氮污染物浓度变化可知,2套装置的TN去除范围主要在层高60~80 cm处。与2~#装置相比,添加生物基质的1~#装置TN去除率提高了9.60%,且其装置内的Bradyrhizobium、Pseudolabrys、 Dongia、 Rhodanobacter、 Rudaea等脱氮细菌的丰度也分别提升了0.51%、 1.52%、 1.02%、 10.49%和3.15%。因此,生物基质可促进SWIS内部脱氮微生物丰度提升,并通过提供反硝化的碳源来强化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534.
为净化糖厂滤泥,使其得到更好的资源化利用,研究pH、时间、温度、转速和接种量对霉菌净化糖厂滤泥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之上,选取温度、pH和接种量为自变量,耗糖量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优化法优化霉菌净化糖厂滤泥的条件。利用Box-Behnken设计和方差分析,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耗糖量的影响,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温度30℃,pH为8,接种量为6%为最佳优化条件,在此条件下,耗糖量的实际值为1 040 mg/20g滤泥,理论值为1 061.39 mg/20 g滤泥,两者的相对误差为1.97%。二次响应曲面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达到显著性水平,在研究区域内拟合较好,模型的精密度、可信度和精确度均在可行范围内。说明响应面法优化霉菌净化糖厂滤泥的条件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535.
正该专利涉及一种超声协同交联环糊精处理含酚废水的方法,解决现有处理含酚废水效率低及速度慢的问题。具体步骤如下:在吸附容器内加入含酚废水;加入交联环糊精;用超声协同交联环糊精处理容器内的含酚废水;每隔一段时间从吸附容器内取废水试样,用过滤膜过滤后,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酚污染物的质量浓度,直至含  相似文献   
536.
垃圾渗滤液的膜滤浓缩液盐度高,腐殖质含量大,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处理处置。借助于电化学在高盐度废水中的氧化能力,对膜滤浓缩液的电解条件和电解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在电压10V、pH=6、极板间距2cm的最佳电解条件下,COD、TN、TP质量浓度可分别从4 160、280.2、8.1mg/L下降到1 279、84.6、1.9mg/L,去除率分别为69.3%、69.8%、76.5%。此时膜滤浓缩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被降解为小分子物质,而类胡敏酸物质分解为低腐殖化、低缩合度有机物,出水BOD5/COD从0.054升高到0.106,提高了96.3%,为后续处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7.
采用装有凹凸棒石基铁氧化物多孔陶粒作为填料的生物滴滤塔,进行了长期实验室H2S脱臭实验。结果表明,该生物滴滤塔H2S的进气浓度低于500 mg/m3时,循环营养液喷淋量高于1.5 L/h,气体最佳停留时间为54.9 s,去除率在95%以上。代谢产物以SO2-4为主,转化速率在52.42 g/(m3·d)左右。该滴滤塔系统可稳定而有效运行。生物相观察表明,滴滤塔填料表面附着大量微生物,铁氧化物陶粒具有化学和生物惰性,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  相似文献   
538.
利用80L SBR进行了生物沥滤城市污泥实验,探讨了污泥胞外聚合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变化,并对重金属Zn、Cu各化学形态之间的转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胞外聚合物中Zn和Cu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反应结束后,分布于胞外聚合物结合态中的Zn和Cu占其污泥胞外聚合物内总量的比例最高可达39.95%、58.77%.污泥胞外聚合物中松散结合态对Zn、Cu的吸附能力均强于紧密结合态;原污泥中Zn、Cu分别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存在,沥滤结束后,污泥中Zn和Cu均以残渣态存在.  相似文献   
539.
火山石生物滤床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藻水华爆发导致大量微囊藻毒素释放至地表水环境中,严重威胁着饮用水供水安全.通过不同条件火山石自然曝气生物滤床(活性挂膜、灭活挂膜、未挂膜和无填料滤床)对不同形态、构型(MC-LR、MC-RR)的微囊藻毒素的去除实验,探讨其去除效率、途径和机理.结果表明,火山石自然曝气生物滤床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是微生物降解和基质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胞外毒素和胞内毒素的总去除率分别为58%和91%.其中,胞外毒素主要通过微生物降解作用途径去除,占胞外毒素总去除率的(41±4.2)%,胞内毒素则主要通过基质吸附途径去除,占胞内毒素总去除率的(64±5.1)%.生物膜吸附、光降解等其他途径无明显作用.另外,不同构型的微囊藻毒素在火山石自然曝气生物滤床中均能有效去除,MC-LR和MC-RR的去除率分别为68%和54%.  相似文献   
540.
由于苯乙烯本身所具有的毒性及恶臭气味,成了近几年受人们格外关注的污染物质。采用培养驯化的污泥菌种对1~#陶粒、2~#陶粒、塑料小球和沸石4种填料进行生物挂膜,通过比较1~#陶粒体积去除负荷和相对去除负荷,筛选出能优越的1~#陶粒作为滤塔填料处理处理苯乙烯废气,结果表明在进气量Q=0.6m~3/h,循环喷液量L =90L/min,进气负荷小于180g/(m~3·h),去除负荷可达到163g/(m~3·h),苯乙烯处理效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