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3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82篇
安全科学   107篇
废物处理   135篇
环保管理   74篇
综合类   681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152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以治理铬渣中的Cr(Ⅵ)污染为目的,提出了硫酸浸出-硫酸亚铁还原的铬渣湿法解毒工艺,在对铬渣处理前后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的基础上,探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铬渣中Cr(Ⅵ)的处理效果及其修复机理。结果表明:铬渣湿法球磨时间为20 min时,铬渣颗粒98.68%过200目筛,水溶性Cr(Ⅵ)的浸出率可达40.96%;铬渣硫酸添加量为60%,液固比为4∶1,酸溶时间为2.5 h时,Cr(Ⅵ)浸出趋于饱和,此时浸出终点pH为5.8,水溶性和酸溶性Cr(Ⅵ)总浸出率为95.38%;硫酸亚铁添加量为40%时,铬渣中Cr(Ⅵ)含量下降为1.38 mg/kg。铬渣中Cr(Ⅵ)的去除主要与硫酸对含Cr(Ⅵ)矿物的溶解、SO42-和CrO42-的离子交换以及Fe(Ⅱ)对溶液中Cr(Ⅵ)的还原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92.
为了研究抗生素菌渣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变化情况,以林可霉素菌渣-糠醛渣堆肥为研究对象,以污泥-糠醛渣堆肥为对照.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到了堆肥过程中lnuA-01、sul1、ermA、ermB、ermC等5种林可霉素抗性基因和整合子基因intI1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堆肥化处理可以降解99%的林可霉素残留,两者堆肥ARGs总量绝对丰度均有较大增加,而相对丰度降低5%~22%.同时发现林可霉素菌渣堆肥有助于intI1的富集,表明林可霉素菌渣堆肥存在生态风险.冗余分析显示,ARGs变化受环境因子影响严重,影响顺序为pH值 > 林可霉素残留 > 温度 > C/N.  相似文献   
893.
为了提高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的处理效果,选择6种东北土著白腐真菌,对2%的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中木质素进行降解处理.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筛选出的高效降解菌进行产漆酶培养基的优化.结果表明:6种白腐真菌最高酶活大小顺序为青顶拟多孔菌>血红密孔菌>糙皮侧耳菌>彩绒革盖菌>烟色烟管菌>灵芝;血红密孔菌、糙皮侧耳菌、彩绒革盖菌、青顶拟多孔菌、灵芝、烟色烟管菌在第0天起始质量浓度为640.9~716.6 mg/L,在第14天木质素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34.0、411.2、441.8、441.7、533.3、503.5 mg/L,对木质素的去除率分别为37.1%、37.0%、31.8%、31.7%、25.6%、21.4%,并分别在第12、12、4、4、2、6天木质素降解趋于平稳,表明降解效果最好的菌种为血红密孔菌.血红密孔菌产漆酶培养基最优组合方案:最佳碳源为锯末,质量浓度为35 g/L;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质量浓度为4 g/L;最佳pH为5.极差分析表明,各因素对血红密孔菌产漆酶的影响顺序为碳源>氮源> pH >氮源质量浓度>碳源质量浓度.在最佳培养基条件下,废水中木质素降解率达41.1%.研究显示,血红密孔菌可以作为生物法处理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的菌种资源,也可为今后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4.
采用HSC Chemistry热力学计算软件对焦炭和一氧化碳与锌冶炼石膏渣还原反应进行了分析,探索分解温度、平衡常数、耗能与还原介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高温和弱还原介质条件下,石膏渣中Ca SO_4还原分解成Ca S均比Ca O容易进行。还原剂中的碳优先与中间产物金属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得到蒸气Zn_((g))和Pb_((g)),随着CO浓度逐渐增大,反应体系将加快反应的进程。从能量消耗来看,CO对降低石膏渣还原分解的能耗有明显的优势;而从反应进程来看,还原剂C更有利于锌氧化物的高效挥发。  相似文献   
895.
文章以蘑菇渣、玉米芯以及两者的混合作为3种调理剂,将污泥与调理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考察相同质量配比不同调理剂条件下,各处理干化过程中的温度、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最佳的调理剂,探讨调理剂对污泥生物干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芯做调理剂时处理实验效果最佳,最高温度达到69.0℃,所经历的时间最短为108 h,玉米芯的添加更能增加反应的升温能力;3个处理实验的含水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混合料为调理剂时下降趋势最明显,最终含水率都低于40%,达到相关用泥质量标准,水分脱除效果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总体变化不明显,有利于污泥后续利用。  相似文献   
896.
溶剂抽提法回收白土渣中的润滑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开发了一种回收白土渣中润滑油的新技术-溶剂抽提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选择的抽提溶剂为60-90℃石脑油馏分,溶剂与白土渣投量比为1:1,抽提级数为二级,温度为室温,搅拌时间为15min,回流液中润滑油的质量分数为5%时,润滑油回收率为92%左右,并且可形成稳定的循环操作模式,该项研究为白土渣的处理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处理效果好的新方法、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97.
黄磷渣热态直接成型资源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热法磷酸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熔融态工业废渣(黄磷渣)为原料,通过添加合适的调节料和一定的辅热制得各色透明玻璃材料,再将其进行一定的热处理,制成高性能的微晶玻璃材料,试验结果表明,黄磷渣的放射性符合国家建材标准,显微硬度平均约为7GPa,耐酸碱度均在98%以上,微晶玻璃内部组织中晶粒粒径约为1μm。  相似文献   
898.
目前木薯渣制沼气过程中面临预处理成本高,且预处理的催化剂大都会影响后续的厌氧发酵等难题。采用高温水热、稀HNO3高温催化2种处理方法分别对木薯渣进行水解,将木薯渣固相中的有机质转移到液相中,实现生物质的可溶化。结果表明,高温有利于木薯渣的水解,但同时造成水解液可生化性降低;稀HNO3的加入不仅对木薯渣水解起到催化促进作用,而且提高了水解液的可生化性,与水热水解相比,其BOD5/CODCr在150℃水解5min时从0.48升高到0.64。  相似文献   
899.
木薯渣富含纤维素,是理想的沼气生产原料。由于木薯渣含水量大,颗粒分散,不易固态发酵,作为沼气生产原料需对其进行水解处理。不同的水解方式得到的水解液对后续酸化过程的产酸速率和酸分布都有很大影响。对经过酶处理和水热处理得到的木薯渣水解液进行了生物酸化处理。结果显示,与直接投加木薯渣相比,投加酶水解液、投加150℃水解液水解20min和150℃水解液水解45min后,反应器达到最大产酸量所需的时间由96h分别缩短至30,48和24h,最大产酸量由4558mg/L分别增加至5277,6209和4734mg/L,且3种水解液在酸化24h后挥发性脂肪酸(VFAs)均达到最优分布,其中乙酸和正丁酸之和占总VFAs的90%左右。根据产酸速度及酸分布情况得出,木薯渣最佳可溶化方法为150℃高温水解20min,后续生物水解酸化时间为24h。  相似文献   
900.
菇渣和鼠李糖脂联合强化苜蓿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晶  林先贵  李烜桢  尹睿 《环境科学》2010,31(10):2431-2438
采用植物生物量、多环芳烃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等多个指标,通过菇渣、鼠李糖脂和植物的单独及联合作用的盆栽试验,评价了菇渣和鼠李糖脂联合强化苜蓿修复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60d内,苜蓿单独修复(AL)的降解率仅为14.43%,菇渣、鼠李糖脂联合苜蓿修复(GZ+RH0.5+AL和GZ+RH1.0+AL)显著提高了PAHs降解率,达到了32.64%和36.95%,比AL处理提高了115.45%和156.06%.与AL相比,GZ+RH1.0+AL对植物生物量提高程度最大,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达到了1.05g/盆和0.20g/盆.在修复过程,GZ+RH1.0+AL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分别达到了31.37×106CFU·g-1和5.86×106CFU·g-1,特别是多环芳烃降解菌数量达到了39.57×105MPN·g-1,分别是对照(CK)和植物单独处理(AL)的29倍和4倍.就土壤脱氢酶活性而言,菇渣和苜蓿联合作用(GZ+AL)处理的活性最高,GZ+RH0.5+AL和GZ+RH1.0+AL的活性次之,分别为90.57、67.56和21.02μg/(g·d).此外,与对照(CK)相比,菇渣、鼠李糖脂和苜蓿的联合作用(GZ+RH1.0+AL)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因此,菇渣和鼠李糖脂联合强化苜蓿修复PAHs污染土壤达到了比较理想效果,大面积田间试验有待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