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2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382篇
安全科学   9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98篇
综合类   1439篇
基础理论   156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129篇
社会与环境   147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91.
通过对天津主要地表河流周边工业污染源的废水排放情况调查,应用等标污染负荷法,确定了各条河流主要污染行业及污染物,并对各条河流周边企业的废水排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以及纺织业是各条河流周边污染源的主导行业:永定新河口和海河口这两个入海口的污染相对较重:各条河流周边工业污染源的大部分废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但仍有少部分废水直排地表河流,分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92.
环境条件变化对河流沉积物“三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杭运河某断面沉积物和上覆水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了3种环境条件(温度,曝气复氧,pH值)变化对河道沉积物"三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5℃时上覆水氨氮和硝态氮累积量高于25℃,25℃时上覆水亚硝态氮累积量高于5℃,冬季低温条件下沉积物氨氮和硝态氮释放对上覆水的影响不容忽视。曝气复氧能抑制沉积物氨氮的释放和加速硝化作用而消耗氨氮,并促进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生成,但是复氧初期可能致使上覆水氨氮含量上升。pH值越低,上覆水氨氮累积量越大,1 d后pH 4条件下的底泥氨累积量为pH 10时的1.8倍,pH 7~8.5条件下上覆水亚硝态氮累积速度最快,硝态氮累积速率最低。  相似文献   
693.
因子分析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河流水质的变化趋势,准确地反映水体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程度。本文将因子分析法应用于天津市主要河流的水质评价中,得出了天津市主要河流水质状况的综合评价结果和污染程度排名,该研究可为水环境管理与决策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4.
以三峡库区重庆市主城段清水溪为典型的城市富营养化河流代表,选取河岸带3种常见凋落叶为分解对象,设计了7种凋落物组合(3个单种和4个混合物种)和3种孔径的分解袋(50μm、250μm和2mm),开展原位实验,探讨混合凋落物的性状、功能多样性与底栖分解者类群及其交互作用对叶片质量损失和混合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有50%的处理表现为显著非加和效应(且均为负值),这与凋落物的性状密切相关.随着混合凋落物功能离散度的增加,尤其组合中含高木质素等难分解物质的凋落物时,分解变慢.微生物在富营养化河流混合凋落物的分解中占主导作用,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均抑制了混合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在富营养化河流的修复过程中,需重视河流凋落物分解功能,注重调整河岸带植物的配置,以及提升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并恢复底栖动物在凋落物分解中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695.
李超然  苗令占  侯俊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1):5245-5253
针对近年来关于河流生态系统中生物膜在干湿胁迫下的响应研究进展,综述了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变化,主要分析了生物膜中不同功能类群(自养和异养)以及群落结构(α多样性以及β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随着干旱进行α多样性的降低以及β多样性的升高,另外系统总结了干湿胁迫下生物膜生产力和代谢功能的动态响应;重点分析了生物膜微生物群体对干湿胁迫的抗性机制,并展望了分子生态网络分析在生物膜动态响应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96.
为探究弱水动力条件下, 典型滨海地区水体N2O释放通量及其主控因素, 于2019年7月和8月(夏季)和11月(冬季初期)对以大清河-独流减河-北大港湿地为代表的渤海湾弱水动力条件河流开展水样采集与分析工作.结果表明: N2O浓度变化范围为0.4~184.5nmol/L, N2O饱和度的变化范围为7.2%~2740%, 其中近90%的样品处于过饱和状态, 表明该研究区是潜在的N2O释放源.N2O水-气界面释放通量为-0.3~6.7μmol/(m2·h), 夏季水体N2O的释放通量高于冬季.降雨前后N2O浓度出现明显波动, 相同点位降雨前后N2O浓度的变化值为-15.2~63.9nmol/L, 独流减河上游农业区N2O浓度的平均增加量(22.1nmol/L)显著高于下游(1.3nmol/L), 降雨驱动了流域氮素的运移, 促进了水体N2O释放.相关性分析表明, 水体N2O的浓度受反应物浓度、水体盐度共同调控.通过计算得到该滨海地区弱水动力条件下河流N2O的排放因子为0.0073, 表明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默认值0.0026可能低估了该地区间接N2O释放.  相似文献   
697.
该文在环大冶湖区域内采集42个土样,在实验室分析总磷(TP)、土壤有效磷(Olsen-P)、易解吸磷(CaCl_2-P)、藻类有效磷(NaOH-P)含量,收集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并对比分析,以了解环大冶湖区域4种典型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素形态含量特征,对其流失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类土壤磷含量变化范围较大,TP含为175.56~1 232.70 mg/kg,平均值为653.0 mg/kg;Olsen-P 含为1.24~63.72 mg/kg,平均值为10.24 mg/kg;CaCl_2-P含量为0.14~11.72 mg/kg,平均值为1.84 mg/kg;NaOH-P含量为20.23~279.56 mg/kg,平均值为96.98 mg/kg;(2)以Olsen-P含量为横坐标,以CaCl_2-P含量为纵坐标,采用双线性模型模拟土壤磷素淋失“突变点”,但并未出现明显的“拐点”。TP和NaOH-P水平呈现蔬菜地>水稻田>旱地>林地;Olsen-P和CaCl_2-P水平呈现蔬菜地>林地>旱地>水稻田;4种典型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素积累水平普遍不高,磷素流失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698.
699.
以重庆主要河流水体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传统培养技术评估了细菌总数、粪链球菌、肠球菌、脆弱拟杆菌、总大肠菌群及粪大肠菌群的污染水平;同时以拟杆菌作为特异性指示菌,选取人源性粪便专一指示菌引物(HF183)和猪源性粪便专一指示菌引物(Pig-2-Bac)进行源追踪.微生物培养结果表明:重庆市主要河流在春季有15.4%的研究断面未达到Ⅲ类水质,秋季有61.5%的研究断面未达到Ⅲ类水质.在春季,主城区河流主要受人类粪便污染,区县河流主要受动物粪便污染;在秋季,主城区和区县河流都主要受人类粪便污染.指示微生物指标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粪链球菌、粪大肠菌群、肠球菌两两之间有显著相关性,肠球菌与脆弱拟杆菌有显著相关性.猪源性拟杆菌特异性生物标记Pig-2-Bac和人源拟杆菌特异性生物标记HF183对人和动物粪便污染区分成功率达100%;用这两种特异性引物对春季水样DNA进行扩增,发现13个采样点均未受到猪源粪便污染,唐家沱、朝天门、鸡冠石、合川受到人源粪便污染.  相似文献   
700.
以钦江流域2015年的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及数字高程模型、土壤类型以及土壤质地等数据为基础,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广西北部湾钦江流域土壤侵蚀及其硒元素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湾钦江流域2015年土壤侵蚀总量为381.64×104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4.79t/(hm2·a),小于2010年钦江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但远大于水利部规定的在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允许流失量;(2)流域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从流域上游到下游依次降低,0~240m之间的高程带以及>15°的坡度带是未来土壤侵蚀防治的重点区域;(3)山地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达23.49t/(hm2·a),高于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约1.59倍,丘陵地区次之,而冲积平原最小;(4)流域土壤的硒含量介于0.38~0.72mg/kg之间,平均值0.49mg/kg,高于中国土壤硒元素背景值的1.69倍;(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硒含量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出减低趋势,硒的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排序为林地 > 园地 > 草地 > 水田 > 旱地,而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硒含量大小顺序则为:新积土 > 石灰岩土 > 潜育水稻土 > 淹育水稻土 > 赤红壤 > 潴育水稻土 > 砖红壤 > 滨海沙土 > 紫色土 > 咸酸水稻土.(6)流域土壤硒元素的流失总量为8987.05kg/a,平均流失模数为0.0344kg/(hm2·a),其中流域中游的硒元素流失量最大.该项研究成果可为钦江市政府开发富硒农产品、发展富硒农业以及提升钦江流域土地利用的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