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73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5篇
综合类   370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水资源短缺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普遍面临的问题。内江市市中区、东兴区地处四川省地表径流低值区,位于红层丘陵地区地下水亦贫乏。资源性、水质性、季节性缺水现象十分突出。根据当地水资源量、过境水资源量及2013年开发利用现状,从各方面分析该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节水潜力及如何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为该区域取水许可、水资源配置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272.
为了帮助高校在维持校园现有的舒适度和健康环境下,尽量挖掘发现更加低碳的校园建设和运营方式,本文试图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对高校的运行现状打分,并与标准分做比较,差异较大的得分项即低碳改造的潜力最大之处,并以此作为工具来帮助高校通过自评过程为我国低碳事业付出实践努力。  相似文献   
273.
李健  刘恋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42(11):222-231
文章选取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并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分析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时空演变,将各地区的减排潜力定量划分为4种类型,比较在设定的3种不同情景下,物流业减排潜力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的时间演变趋势为上升-下降-上升,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均值为0.974,全局总体发展呈波动状态,技术进步的降低桎梏了物流业的发展;空间格局方面,全局正相关性整体趋势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格局,局部邻近地区之间表现出正向影响的空间效应,而表现高水平的地区未能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各地区所属类型划分不同,不同情景下各地的减排潜力存在巨大差异,决策者的偏好不同会影响地区物流业的减排空间,导致减排责任分摊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274.
长江中上游护岸护堤林发展土地潜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护岸护堤林建设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林种空间而已和配置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沿江而布及成连续林带的特点。其发展的土地潜力取决于岸堤线长度,林带建设宽度和建设地带内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等三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研究江段护岸护堤林发展上地数量潜力规模为25123.4-41938.9hm^2,其中需造林绿化的宜林荒地为8214.5-13757.3hm62,需改造更新的疏灌林地和加强抚育的未成  相似文献   
275.
亚热带地区潜流人工湿地木本植物筛选与净化潜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决亚热带地区人工湿地植物的冬季草本植物地上部分枯死的问题,本研究引入16种木本植物到潜流人工湿地中进行净化潜力筛选与评价,并对木本植物的适应形态特性、生理特性、氮磷积累量指标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测试木本植物的成活率、株高增幅、根长增幅、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超氧化歧化酶、丙二醛、脯氨酸、过氧化物酶、生长量、氮磷平均浓度、氮磷的积累量都存在很大差异.采用建立的净化潜力评价体系将测试植物聚类分为3大类,较强的有夹竹桃、木槿,中等的有:棕榈、小叶迎春、栀子花、六月雪、龟甲冬青,较弱的有:大叶冬青、常春藤、金森女贞、金叶女贞、金边七里香、七里香、桂花、十大功劳、红叶石楠.  相似文献   
276.
研究农田土壤自养微生物碳同化潜力,对全面认识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和碳储存有着重要意义.选取6种典型农田土壤,通过14C连续标记示踪技术结合密闭系统模拟培养,量化了土壤自养微生物碳同化潜力及其向土壤活性碳库组分转化,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及酶学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土壤自养微生物细菌固碳功能基因(cbbL)丰度及关键酶(RubisCO)活性.结果表明,土壤自养微生物具有可观的CO2同化潜力,在本实验条件下,全球每年表层(0~20 cm)土壤通过自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可固定的碳为0.57~7.3 Pg.供试土壤的14C土壤有机碳(14C-SOC)含量范围为10.63~133.81 mg·kg-1,而14C可溶性有机碳(14C-DOC)、14C微生物生物量碳(14C-MBC)含量范围分别为0.96~8.10 mg·kg-1、1.70~49.16 mg·kg-1.土壤可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SOC的更新率分别为5.07%~14.3%、2.51%~13.12%和0.09%~0.64%.土壤细菌cbbL丰度范围为2.40×107~1.9×108copies·g-1,且RubisCO酶活性(CO2/soil)范围为34.06~71.86 nmol·(g·min)-1.相关分析表明,土壤14C-SOC与14C-MBC及RubisCO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土壤对大气CO2的同化作用主要是由自养微生物参与的同化过程,且较高的RubisCO酶活性意味着较高的自养微生物CO2同化潜力.  相似文献   
277.
通过盆栽试验,开展了海泡石钝化修复Cd-Pb复合污染土壤对p H、重金属形态含量、水稻体内重金属累积特征以及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海泡石提高了土壤p H值,污染土壤中Cd和Pb由活性较高的可提取态向活性低的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以及残渣态转化,可溶态Cd和Pb含量分别较对照降低了1.4%~72.9%和11.8%~51.4%.水稻体内各部分重金属含量总体上随海泡石含量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相比,水稻茎、叶、糙米和稻壳中Cd含量最大可降低39.8%、36.4%、55.2%和32.4%,而相对应部位的Pb含量最大降幅也分别达到了22.1%、54.6%、43.5%和17.8%.添加海泡石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环境质量,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有所增加,蔗糖酶活性和真菌数目较对照有所降低,但不显著(P>0.05).p H、可溶态Cd、Pb含量以及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水稻体内Cd、Pb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用来评价土壤Cd-Pb复合污染钝化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278.
鄱阳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长距离传输潜力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aPL3模型模拟研究了鄱阳湖5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长距离迁移潜力(LRTP)和总持久性(Pov),比较了不同污染物特征迁移距离(CTD)和Pov的大小,并以p,p’-DDT为例对关键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p,p’-DDT、γ-HCH、HCB、PCP和2,3,7,8-TCDD排放到大气中,特征迁移距离(CTDAir)在432 km(2,3,7,8-TCDD)~86479 km(HCB)之间,总持久性(PovAir)在85.6 d(PCP)~2231 d(HCB)之间,土壤相是POPs的主要归宿,约占72.0%;排放到水体中,特征迁移距离(CTDWater)在4207 km(PCP)~1.19×105km(γ-HCH)之间,总持久性(PovWater)在103 d(PCP)~2890 d(HCB)之间,沉积物相是POPs的主要归宿,约占52.5%.环境介质中的半衰期和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是影响污染物CTD和Pov的主要理化性质参数.与同类研究相比,相关POPs在鄱阳湖的CTDAir处于中间水平,但CTDWater偏高,这与鄱阳湖的水体深度和水体流速这两个对CTDWater影响显著的参数较其它研究区域高有关.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POPs的环境过程及环境风险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79.
本文对廊坊市水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和意义。目前,污水处理事业在廊坊市的蓬勃发展给污水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得出了廊坊市在污水资源化方面尚有较大的潜力,主要是景观用水、市政公用事业用水、开发农业灌溉技术、工业水回用、建立中水回用系统五个等方面。  相似文献   
280.
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享受城市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为日益严重的"城市病"而焦虑不已。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美好的城市呢?高楼林立、川流不息才是城市的标志吗?城市的魅力究竟来自哪里?面对灰霾和拥堵,人们开始追问与反思。我注意到最近正在开展的一个公益活动——探寻中国发展型魅力城市,或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这个活动以"智慧发掘,魅力发展"为主题,旨在"发掘城市潜质、提升城市基质、成就城市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