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9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作为水环境容量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参数选值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本文以珠江三角洲西北江网河区的感潮河道为例,在考虑潮位、污染源概化方式、设计流量、综合衰减系数、本底水质浓度参数条件的基础上,利用感潮河网一维水动力和水质模型,分析和探究感潮河道不同参数对于水环境容量的影响,从而为感潮河道水环境容量计算的参数选值提供一个理论和经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感潮河道的水环境容量与潮位呈现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某些潮位变化时段,水环境容量的相对降低幅度会大于潮位的相对下降幅度,说明水环境容量会受到径流和潮流的共同作用。对于不同参数变化下的水环境容量,顶点排放远大于均匀和中间排放,而均匀和中间排放比较接近,这主要与不同污染源概化方式所引起的污染物稀释衰减程度有关。在不同的污染源概化方式下,设计流量、综合衰减系数和本底水质浓度的变化对于水环境容量的影响会不同,当COD综合衰减系数的取值≥0.28 d-1时,设计流量对于水环境容量的影响会变得很小;当COD本底水质浓度的取值在22 mg·L-1前后,设计流量和综合衰减系数对于水环境容量的影响会产生较大的差别。故在对感潮河道水环境容量的参数进行选值时,要注意参数变化对于计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沿海油田污染物入海通量及优化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胜利油田所在的黄河三角洲诸条河流按入海类型分为三种形式:设有防潮闸的感潮河;设有排涝站的入海河;直流入海的感潮河。按照各河流入海段面、流速、流量和水体污染物浓度,建立起各种感潮河污染物入海通量模式,计算结果说明沿海油田排放的石油类污染物入海通量为1456t/a,COD入海量为5720t/a。根据各条入海河流不同功能和污染物入海量,按照国家地表水质标准,制定出入海河流环境组合目标,用总量控制方法提出污染源削减要求,以保证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环境质量。并以污染物入海通量、河流径流量、污染物自净系数和污染物削减量等因子建立各条河流优化管理模型,为保护环境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43.
感潮河段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江干流南海段为例,建立了考虑横向扩散的二维非恒定对流扩散水质模型。根据感潮河流水环境容量的特点,确定求解容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用线性规划法来求解研究河段水环境容量,并提出了相应的水环境规划方案。结果表明,该河段还有大量的COD容量剩余,可根据产业结构及工业布局调整的需要,在保证区域内总量控制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在西江沿岸适当配置一些有废水排放的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44.
晋江感潮河段沉积物重金属的赋存形态与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稀硝酸单级提取法和BCR连续提取法对晋江感潮河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进行研究.单级提取法表明,Cu、Pb、Cr、Zn、Cd、Sb、V、Ni、Co、Fe和Mn的酸提相含量在中游河段普遍较高.除V和Fe外,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其他9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均相对较高.除在个别深度外,L43柱状沉积物中多数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变化较平稳.采用改进的BCR四步连续提取法对表层沉积物中11种重金属进行形态分析,结果表明,Mn、Ni、Pb、Cu、Cd和Cr都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Zn在下游河段主要分布在残渣态中,但在中上游河段弱酸溶态含量的比例普遍较高;Sb在河段下游地区非残渣态含量要明显高于中上游地区.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评价结果表明,除V和Fe处于无污染水平,其他9种重金属在不同的采样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45.
为了探讨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可能给水库带来的非点源污染,本研究测定了入库河流潮河下游周边土壤中12种类二恶英多氯联苯(DL-PCBs)的含量水平。结果表明,ΣDL-PCBs的总含量水平为0.0039~0.0365 ng·g-1,其中PCB-118,115,77为12种DL-PCBs的主要成分,PCB-81,114,157均低于检出限。草地、林地和果园中ΣDL-PCBs的含量高于玉米地,表明研究区的DL-PCBs主要受大气沉降和河流沉积物的影响,受当地人类活动影响不大。与其他研究相比,采样区域的PCBs含量总体处于偏低水平,毒性当量处于中等水平。而毒性当量因子(TEF)较高的PCB-126与PCB-169,可能会对人类和生物产生危害,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6.
为了有效去除感潮河道底泥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从深圳市某受DMP污染的感潮河道底泥中富集驯化出了一个土著DMP高效降解功能菌群(命名为菌群ZM),确定了菌群ZM的优势功能菌属,探究了pH、温度、盐度对其降解DMP的影响,研究了其在模拟底泥中的DMP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的新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是最主要的DMP降解功能菌。pH为6、温度为35℃是菌群ZM降解DMP的最佳条件。菌群ZM在盐度0.05%~1.00%内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菌群ZM在2 d内可以降解模拟底泥中70%的DMP(初始质量浓度100 mg/kg)。综上,菌群ZM在处理感潮河道底泥中DMP污染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7.
将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相似的浮游藻类归为一组提出的功能群理论,可以从物种功能性的角度评价,更好预测水生态系统的变化。然而,目前该理论多应用于湖泊和水库,在复杂且受潮汐影响的感潮河网,浮游藻类功能群的研究相对不足。以中国大型感潮河网区珠江三角洲河网的腹地为研究区域,分析不同水期和涨退潮对该区域浮游藻类功能群的影响,探讨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指示作用。结果显示,研究区域水体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127种,隶属于25个功能群,对应枯水期(1月)和丰水期(7月)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4.0×105 ind·L-1和52.7×105 ind·L-1。枯水期的优势功能群为P、J、MP,而丰水期的优势功能群为J、P、S1。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在不同水期有显著差异,但在涨退潮无显著差异,优势功能群组成一致。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优势功能群与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浊度、渠道化程度呈正相关,与溶解氧、透明度、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各样点浮游藻类功能群组成的相似性在枯水期主要受样点间的距离和潮汐的影响较大,而在丰水期受闸坝阻隔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48.
广佛珠江河网区石油类污染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EFDC模型,构建了广佛珠江感潮河网区三维水动力模型;同时,通过耦合石油类污染物水力输运与悬沙吸附一沉降过程,构建石油类水质数学模型,从而更全面客观地模拟水体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通过2001年1月实例模拟及验证,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再现珠江水体石油类浓度变化过程,为日后珠江水环境质量监控与水质改善、城市河涌整治成果评价及预测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9.
珠江三角洲感潮河口区底层缺氧现象严重,为分析测算主要感潮河口区耗氧速率,识别沉积物耗氧速率(SOD)主要影响因素,系统布设了17个点位,于2021年10月底进行沉积物采样,在实验室分别测定了各点位的SOD值并分析了与有机质含量间的相关性,选取沙田泗盛、莲花山点位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上覆水流速、上覆水溶解氧对SOD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点位沉积物的SOD值范围为1.143~5.480 g/(m2·d),沉积物SOD与有机质含量间无相关关系,沙田泗盛、墩头基、鸡啼门大桥3个点位的SOD值排名前三,SOD值随温度升高、流速增大、溶解氧浓度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50.
以我国南方某5个相互独立的圩内河网为研究对象,针对感潮河段的特征建立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比较不同闸门调度策略下的水质改善效果。结果表明:1)圩内河网应在大潮期进行换水,相对小潮期换水最多可缩短7 h的水力停留时间。以示踪剂工况结果为依据,针对进出水闸门距离较短河网,采用单向流调度策略启闭闸门,相对往复流最多可缩短14.18 h的水力停留时间;针对进出水闸门距离较长的河网,采用开启双侧闸门进水从中心排河排水的往复流闸门启闭策略,相对单向流调度策略最多可缩短3.18 h的水力停留时间。2)水质结果表明,应先利用水系连通方式打通断头河,并采用前述的闸门调度策略,最终本片区河网平均水质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的断面比例增长了7.3%。研究结果为基于水动力水质改善不同地理特征圩内潮汐河网的闸门调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