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47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革命秧歌具有情感敞开与政治收束的双重特征。情感敞开指它以自身的记忆性、真实性、身体性、交往性轻松地召唤起大众的情感共振;政治收束指它通过以新换旧、人物唱白的艺术技巧对大众荡漾的情感加以聚束与政治性引导。二者交互影响,最终服务于政治动员的根本诉求。这种双重性决定了革命秧歌在当今社会中仍然能够作为一种重要的红色资源,被用来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72.
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师生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求异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创新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增添课堂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3.
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工程,应该以更为开放的视角为学生搭建开放的空间,才能真正实现识字效益的提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围绕三位一体,为开放式教学保驾护航。激发兴趣,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识字;因质施教,以开放的方法进行识字;拓展路径,以开放的渠道进行识字。  相似文献   
174.
在数学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继而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学习欲望才会更加强烈。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是学习的前提。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常常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并敢于提出见解,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  相似文献   
175.
异(臭)味气体对人体的危害非常严重,尤其是有机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尾气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本文简要介绍了在实验室条件下低温等离子体对异(臭)味气体分子的分解作用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6.
针对传统数学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的定势影响,数学教师亟待全面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方式的理性转变与实践改进。  相似文献   
17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六措并举,即以身作则、意念引导、趣味书写、交流读书、减少作业、电化教学,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8.
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具体表现。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把写作由学生的负担变成兴趣。在作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应组织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采取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9.
教学是师生心灵的交流与碰撞,成功的教学不仅是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也要有学生情感的融入。小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因此,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教师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醒他们的学习意识,进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80.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这就意味着高中物理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通过改革去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