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1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17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8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9篇 |
综合类 | 280篇 |
基础理论 | 102篇 |
污染及防治 | 70篇 |
评价与监测 | 21篇 |
灾害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藻源有机质(AOM)和腐殖酸(HA)作为典型生物大分子可溶有机质(DOM)和腐殖化DOM,采用荧光猝灭滴定和光谱分析考察磺胺二甲嘧啶(SMZ)与DOM的络合作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显示AOM荧光组分主要由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物质组成,而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是HA荧光组分的主要构成.4种荧光组分可与SMZ发生不同程度的静态猝灭,且猝灭过程中DOM分子构象改变.同步荧光光谱结合二维相关图谱进一步发现类酪氨酸优先于类色氨酸组分与SMZ发生络合作用.Ryan-Weber非线性模拟拟合表明AOM中各荧光组分与SMZ的络合稳定常数(logK)大小为:类富里酸(3.33)类酪氨酸(3.12)类色氨酸(2.15)类腐殖酸(1.57);而HA中大小为:类富里酸(3.06)类腐殖酸(2.02).总体上生物大分子DOM对SMZ的亲和力高于腐殖化DOM.DOM与SMZ的相互作用可改变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形态和归趋,影响其生物有效性和生态毒性. 相似文献
52.
针对污水厂尾水脱氮除磷问题,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铁类水滑石(Mg/Al/Fe–LDHs),在450℃下焙烧3h得到焙烧态类水滑石(Mg/Al/Fe–LDO).研究了Fe(Ⅲ)掺杂对Mg/Al-LDO吸附氮磷的影响及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Mg/Al/Fe物质的量比为3:0.6:0.4时,Mg/Al/Fe-LDO对氮磷吸附性能较好,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8.57mg/g和231.46mg/g.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拟合相关系数(R2)达到0.99以上.根据XRD、FTIR的表征结果可以推断,Mg/Al/Fe–LDO是通过“记忆效应”、静电引力作用完成对氮磷的吸附,对磷的吸附还包括离子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53.
对不同pH下Chlortoluron氯化后生成的非挥发性中间产物和挥发性产物进行了研究。对Chlortoluron氯化后的非挥发性中间产物的UPLC-ESI-MS鉴定发现了m/z为213、229、263、281、和247的离子,分析表明它们分别是Chlortoluron及其一羟基、一氯羟基、二氯和一氯衍生物。对Chlortoluron氯化后的挥发性产物采用吹扫补集-GC-MS进行分析鉴定发现了三氯甲烷(CF)、二氯硝基甲烷(DCNM)、二氯乙腈(DCAN)、1,1-2-二氯丙酮(1,1-DCP)、三氯硝基甲烷(TCNM)和1,1,1-2-三氯丙酮(1,1,1-TCP)六种消毒副产物。根据本研究中的实验结果分析和推测,在Chlortoluron的氯化过程中,苯环上和脲基链上都经历了羟基化、氧化和取代反应,接着苯环被打破,随后生成了更为有害的副产物,基于此,本文推断了Chlortoluron的氯化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54.
不同Fe(Ⅲ)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及除磷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BBR反应器活性污泥作为铁还原菌菌种来源,采用兼性厌氧/严格厌氧恒温培养试验,投加不同Fe(Ⅲ)考察各条件下的异化铁还原能力同时比较对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Fe(Ⅲ)还原能力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依次为:Fe(OH)3>氧化铁皮>青矿>红矿,其中严格厌氧条件下较好.同时,除磷效果与其呈正相关,富集培养至7d,Fe(OH)3及氧化铁皮体系出水磷浓度均达到2mg/L以下,之后继续降低,最终达到0.5mg/L以下.结合异化铁还原除磷机理,可以证明,不同Fe(Ⅲ)表面吸附作用对TP的去除贡献较小,其主要作用为铁还原菌驱动下的化学沉淀去除. 相似文献
55.
本文依据包头市环保局提供的该市每日空气质量实况日均值,对该市2008-2012年空气质量变化,特别是Ⅲ级/轻微污染以上日的天气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 a(2008-2012)里,按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包头市空气质量较好,Ⅰ级优天数逐年增多,Ⅲ级/轻微污染以上日逐年减少,本市Ⅲ级/轻微污染以上日的空气质量主要介于Ⅲ级/轻微污染与Ⅲ级/轻度污染之间;包头市Ⅲ级/轻微污染以上日的首要污染物年和季节变化较显著;强沙尘或沙尘暴天气是本市出现严重污染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因素。 相似文献
56.
目的考察等离子体处理前后及其时效性对芳Ⅲ/双马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界面性能及耐湿热性能的影响。方法用低温射频耦合等离子体处理芳纶纤维表面,分别将未处理的、等离子体刚处理过的和等离子体处理后在空气中放置三天后的纤维通过溶液预浸渍工艺制备芳Ⅲ/双马复合材料预浸料,再经过高温模压成形技术制备芳Ⅲ/双马复合材料单向板。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水煮前后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进行测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层间剪切破坏形貌进行观察。结果等离子体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吸水率由未处理时的0.51%下降到0.33%,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由49.4 MPa提高到62.9 MPa。等离子体处理时效后复合材料的吸水率增加到0.69%,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下降到56.0 MPa。结论等离子体处理提高了复合材料界面性能,但等离子体处理的时效后,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及其耐湿热性能有所下降。等离子体处理及时效性对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耐湿热性能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7.
采用紫外(UV)激活过硫酸盐(PS)氧化降解水中莠灭净(AMT).比较了单独UV和UV/PS两种工艺的降解效果和经济性,并考察了底物初始浓度、PS投加量以及反应初始pH值3个因素对UV/PS去除AMT动力学的影响.同时采用间接法对反应中生成的主要自由基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UV/PS比单独UV系统降解AMT更经济有效.AMT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5),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准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obs逐渐减小;kobs随PS投加量的增加逐渐增大;控制pH为5~10时,kobs逐渐减小,pH值为5时,kobs达到最大值,为0.0540min-1;pH为7时反应中主要生成的自由基为·SO4-. 相似文献
58.
Meeta Lavani Priyangshu M. Sarm Ajoy K. Man Simrita Cheem Banwari La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1,23(8):1394-1402
We compared the efficacy of a natural biocide with four chemical tetrakishydroxymethyl phosphonium sulfonate, benzyl 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 and formaldehyde, glutaraldehyde, to control microbial induced corrosion in oil pipelines. The efficacy of biocides
were monitored against Desulfovibrio vulgaris and Desulfovibrio gigas in experimental pipes by measuring cell counts, H2S production,
Fe(II) production, produc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and structure of biofilm. The treatment with cow urine had minimum
planktonic cell counts of 3 102 CFU/mL as well as biofilm cell counts of 9 101 CFU/mL as compared with tetrakishydroxyl methyl
phosphonium sulfonate, benzyl 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 formaldehyde and glutaraldehyde. Sulfide production was the lowest
with cow urine (0.08 mmol/L), followed by tetrakishydroxymethyl phosphonium sulfonate 0.72 mmol/L. On day 90 of treatment,
Fe(II) production was also found to be the lowest with cow urine.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ies indicated that the biofilm
bacteria were killed by cow urine.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cow urine mediated control of microbially induced corrosion, and this
is indicative of its potential as a viable substitute of toxic biocide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seems to be the first report which
screens possible biocidal activity by cow urine as compared to the most common biocides which oil industry is currently using. 相似文献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