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1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144篇
安全科学   325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88篇
综合类   631篇
基础理论   110篇
污染及防治   84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6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土壤环境的动态监测关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尤其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发展,国家对土壤环境监测提出了更加具有时代特征的要求,即要全面而体统的掌握地区土壤环境变化情况,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趋势,以为国家新时代环境保护发展注入鲜明动力.于此,为梳理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相关内容,文章以土壤环境基础点基本内涵与设置...  相似文献   
902.
研究了遵义红土吸附砷对其动电电位的影响 ,从砷酸根浓度和体系pH对红土动电电位影响的角度作了探讨 ,结果表明 ,砷酸根离子浓度越大 ,Zata电位下降幅度越大 ,Zata电位也越低 ;随着体系pH的升高 ,氧化铁胶体动电电位逐渐下降 ,甚至改变了表面电位的符号。由此得出了红土吸附砷属于专性吸附的结论。  相似文献   
903.
汉江流域1961~2018年多尺度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灾害,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事件的发生愈发频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1961~2018年汉江流域0.25°×0.25°格点降水资料,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定量分析了汉江流域的月尺度、季尺度、年尺度气象干旱的干旱趋势、干旱频率及干旱强度,揭示了汉江流域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SPI值能较好的反映汉江流域气象干旱变化特征,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SPI值波动幅度减小,稳定性增强.月、季、年尺度SPI序列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80、1988、1994年,季尺度和年尺度SPI序列分别表现出2和4年的显著周期性特征.(2)汉江流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中部地区干旱化、东部和西部地区湿润化的趋势,干旱发生频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干旱强度呈现中部高,东西低的特征.其中丹江口水库附近区域和唐白河下游段呈显著干旱化趋势,丹江口以上区域干旱频率最高,干旱强度最大,轻旱、中旱事件频发.(3)各地区的季节性气象干旱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性.丹江口以下地区秋旱趋势最显著,唐白河地区夏旱发生频率最高,且以轻旱、中旱事件为主,丹江口以上地区秋旱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904.
中国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托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首要任务,但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故其生态保护目标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值得关注。为回答该问题,该研究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渐进双重差分(DID)评估该生态政策对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不仅能够提升环境质量,同时还能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的双赢局面,这一结论在反事实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多重情景下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能够通过国土空间配置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生产率提升效应及要素集聚效应促进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政策效应在不同的功能区类型、不同的地理空间及不同的分位数水平上存在异质性。水土保持型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型、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生态功能区均实现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共同提升,水源涵养型、东北地区及华北地区仅提升了环境质量,防风固沙型及西北地区则仅促进了经济增长。随着分位点的上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  相似文献   
905.
讨论指数分布存在变点时的估计问题,探讨就变点位置三种估计方法:极大似然法、贝叶斯方法和最小二乘法,并利用随机模拟说明这三种方法能有效地估计出变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906.
本文以《人民日报》经济建设类社论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分析法,试析不同阶段这类文章中的关键词网络变迁,从一个侧面探讨不同时代人民日报经济建设类社论中议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907.
在传统铁炭二元内电解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投加第三种接触材料镍构成的铁/镍/炭三元内电解体系对活性艳红X-3B染料废水的处理速率和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在ZVI、镍粉和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1∶1,X-3B染料废水初始浓度50 mg/L,初始p H值为4,温度20℃的恒温搅拌条件下,三元内电解体系对废水的降解效果要优于二元内电解体系。  相似文献   
908.
生物淋滤法提高制革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1000L的搅拌釜式(STR)生物淋滤反应器,在去除制革污泥中重金属铬的同时,研究了生物淋滤技术对处于不同反应阶段污泥的比阻值、ζ电位值、自然沉降性、离心脱水率、离心液中悬浮固体(SS)浓度等指标的影响,并采用电镜扫描仪观测污泥颗粒结构的变化,评价原始污泥和生物淋滤污泥的脱水性能差异.结果表明,生物淋滤处理后,其比阻值从195×1012m/kg下降到5.4×1012m/kg;ζ电位从-25.8mV上升到+2.6mV,污泥由疏松的絮状变成紧实的块状;12h的自然沉降率达到61%;2000r/min时离心脱水率达到83%,离心后上清液中SS下降到946mg/L,固体回收率达到97.3%.制革污泥经过生物淋滤处理后,脱水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909.
对矿山含铜酸性废水硫化沉淀的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并提出了控制硫化氢气体产生量的措施。实验结果表明:在矿山含铜酸性废水硫化沉铜过程中,硫氢化钠被Fe3+还原成单质硫的反应最容易发生,其次为硫氢化钠与Cu2+生成CuS沉淀的反应,产生硫化氢气体的趋势很弱,而生成FeS的趋势最弱;当反应终点电位控制在200 mV时,铜基本上沉淀完全,铁沉淀率很小;硫氢化钠的过剩量较小,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硫化氢气体的产生量;随着溶液酸度增加,硫化氢气体的产生量逐渐增加。硫化沉淀反应体系的硫酸质量浓度宜控制在小于4 g/L。  相似文献   
910.
Zeta电位法研究除草剂在土壤胶体中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Zeta(ζ)电位法研究比较了扑草净和扑灭通在4种土壤胶体中的吸附.结果表明,当带有正电荷的除草剂在负电荷土壤表面吸附后,土壤表面的ζ电位有所增加,甚至使ζ电位从负转变成正.通过零电荷点计算得到除草剂和土壤之间的吸附常数和Gibbs自由能,并由经典的振荡平衡法得到相近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