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79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305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97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4 毫秒
421.
腐殖酸对苯并三唑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腐殖酸)是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毒理效应.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BT(苯并三唑)在HA上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和吸附热力学等内容,结果表明:拟二级动力学能较好地描述BT在HA上的吸附行为,吸附过程分为快速吸附阶段和慢速吸附阶段,但主要以快速吸附为主;0~40min为快速吸附阶段,吸附总量占平衡吸附量的89.0%以上. 吸附等温线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模型,R2均在0.9996以上. 初始ρ(BT)为300.0mg/L时,温度由288.15K升至308.15K,吸附量从15.70g/kg降至11.58g/kg,减少了26.24%. 此外,ΔH0(吸附焓变)为-30.19kJ/mol,说明吸附过程为放热反应;ΔG0(吉布斯自由能变)小于零,说明反应是自发的. 吸附反应的Ea(活化能)为19.35kJ/mol,表明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422.
污泥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含Pb2+模拟废水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污水处理站脱水污泥和煤为原料,通过共热解法制备污泥吸附剂,并将其用于吸附含Pb2+的模拟废水.同时,考察了污泥吸附剂制备过程中热解温度、配比、热解时间、粒径对碘吸附值及产率的影响,以及吸附时间、温度、pH值、污泥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制备污泥吸附剂的最佳条件为...  相似文献   
423.
为了深入了解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复杂体系中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型,通过电导法和表面张力法研究其在水相体系中的聚集行为。测定两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胶束离解度β、胶束聚集数n和表面过剩吸附量Γs。由CMC与温度T的关系,应用准相分离模型计算了胶束化热力学参数ΔmicG0、ΔmicH0和ΔmicS0,结果表明ΔmicG0为负值,而且随温度变化很小,ΔmicH0的值相对于TΔmicS0来说小得多,表明胶束化过程为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424.
吸附是生物回收贵金属的重要环节,本文考察了溶液p H、生物量、初始Au~(3+)浓度和温度对鲍希瓦氏菌吸附Au~(3+)的影响,研究了鲍希瓦氏菌吸附Au~(3+)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并初步探讨了吸附发生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p H明显影响鲍希瓦氏菌对Au~(3+)的吸附,最佳p H为2~3.在初始Au~(3+)浓度为115 mg·L~(-1)时,不同温度下90%的Au~(3+)可在10 min内被吸附,4 h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且吸附容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R2=0.954),最大吸附容量为148.7 mg·g~(-1).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R2=0.999).热力学分析显示,鲍希瓦氏菌吸附Au~(3+)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傅里叶红外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氨基、羧基和羟基是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其中,质子化的氨基作用机理主要是静电吸附.  相似文献   
425.
桉树遗态结构HAP/C复合材料对水中Cu (Ⅱ)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超  朱宗强  曹爽  朱义年  谭笑  丁慧 《环境科学》2017,38(3):1074-1083
采用自制桉树遗态羟基磷灰石/碳复合材料(PBGC-HAP/C)为吸附剂,溶液体系pH值、Cu(Ⅱ)初始浓度和材料粒径为影响因素,研究了PBGC-HAP/C吸附Cu(Ⅱ)的具体特征与机制.结果表明,当溶液为弱酸性时(pH=5),吸附效果最佳;增大反应体系初始浓度不利于吸附效果的提升;减小吸附剂粒径对吸附有促进作用.准二级动力学可准确描述该吸附过程,计算获取的吸附容量0.99、1.93和4.03 mg·g-1与实验值0.99、1.93和4.05 mg·g~(-1)高度接近;Langmuir模型很好地拟合了吸附过程,表明吸附是单层吸附,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进行;热力学实验结果ΔGθ0、ΔSθ0和ΔHθ0,显示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熵增的吸热过程.SEM、EDS、XRD和FTIR对吸附前后材料表征分析可知PBGC-HAP/C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与Cu(Ⅱ)发生的化学络合反应为主要净化机制,同时伴随着物理吸附、静电吸附和离子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426.
重金属铜在黑土和棕壤中解吸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于颖  周启星 《环境科学》2004,25(1):128-132
采用一次平衡法研究吸附态Cu2+在黑土和棕壤上的解吸行为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棕壤相比,黑土吸附态Cu2+解吸有更长的滞后阶段,黑土在Cu2+的吸附量低于729.00mg·kg-1(Cu2+处理浓度小于40 mg·L-1),棕壤在Cu2+的吸附量低于393.29 mg·kg-1(Gu2+处理浓度小于20 mg·L-1)时,土壤吸附态Cu2+几乎不发生解吸.2种土壤吸附态Cu2+的解吸率均较低,尤其是黑土.在试验所采用的Gu2+处理浓度范围内,黑土与棕壤吸附态Cu2+的最高解吸率分别为6.60%和13.56%.Freundlich方程为描述2种土壤Cu2+等温解吸过程的最佳方程.黑土和棕壤吸附态Cu2+的解吸速率均较快,在40min左右基本达到平衡.描述黑土和棕壤解吸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为双常数速率方程,其次为Elovich方程.  相似文献   
427.
为从微观热力学及动力学角度更深入了解甲烷爆炸微观反应机理,应用Gaussian软件DFT理论,B3LYP-D3(BJ)/6-31+G*水平对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得出的甲烷爆炸反应简化机理中各驻点进行结构优化与频率计算,在M06-2X/def2-tzvpp水平上计算单电能,得到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产物的稳定构型及其参数、热力学数据,并计算得到各反应的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及自由能垒。研究结果表明:甲烷爆炸微观反应机理中基元反应1,9无过渡态,其他反应存在过渡态;基元反应1,4等为反应体系提供热量,保证甲烷氧化反应不断进行,反应1放热最多,焓变为-433.7 kJ·mol-1;关键自由基OH·的生成是反应3 O2+H·→OH·+O·与反应4 O·+H2→OH·+H·相互协同与促进的结果;反应3 O2+H·→OH·+O·为该甲烷爆炸机理的决速步,自由能垒为312.4 kJ·mol-1。研究结论可为深入研究甲烷爆炸微观反应机理和化学抑爆机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28.
本文利用OM (光学显微镜)、SEM (扫描电子显微镜)、EDS (能谱分析)、有限元等多种手段对石化装置中失效的三通进行分析,通过菲克第二定律结合高斯误差函数计算脱碳层碳含量。结果表明:裂纹附近硬度偏低,金相组织仅剩大量铁素体,珠光体含量极少,判断该三通制造时产生脱碳;通过菲克第二定律结合高斯误差函数计算证明该处碳含量极低,造成硬度偏低;通过有限元计算,裂纹附近受力最大;裂纹附近覆盖一层均匀的氧化物,证明裂纹在制造阶段早期即开裂,在后续热处理过程中脱碳并氧化。  相似文献   
429.
随着各国陆续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日程后,消费品行业龙头公司积极推进消费后再生塑料(PCR)洁净清洗后共混改性替代新料改性进行节碳减排。选择消费后再生聚丙烯为研究对象,将其通过收集—分选—破碎—清洗—烘干得到洁净聚丙烯破碎片,然后将这些破碎片结合日化行业材料要求进行共混改性。通过机械性能、热力学和流变性能分析,可以看出经过共混改性PCR-PP材料具有较高热稳定性和优异综合机械性,能够用于日化包装行业洁净PCR-PP。  相似文献   
430.
针对以煤化工电石渣为主要原料的全废渣水泥生料中氯质量分数较高的问题,通过开展掺氯质量分数为0.1%~0.5%的CaO-SiO2-Al2O3-Fe2O3-MgO-Cl体系热力学相图计算和水泥烧制实验,结合XRD表征、水泥强度测定和物质流分析等方法,探索了生料中质量分数高的氯元素对熟料物相和水泥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氯元素可促进f-CaO结合C2S生成C3S,并使得熟料中C2S、C3A和C4AF质量分数降低。氯质量分数由0.1%上升至0.5%时,C3S质量分数增加了16.58%,其中包含着少量Alinite相,C2S质量分数在氯质量分数为0.4%时达最低值19.36%。当氯质量分数超过0.4%后,其促进C2S向C3S转化作用变弱,而Alinite相增长速率变大,在氯质量分数较高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