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99篇
安全科学   17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298篇
基础理论   41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分别以(玉米年雨量平均值±0.5倍标准差)和(平均值±1.5倍标准差)界定不同等级的干旱年份,分析了干旱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对玉米生育期气象条件的分析,建立了玉米气象产量评估方程。  相似文献   
22.
基于RS/GIS和RUSLE的福建武步溪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美国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相结合对武步溪流域的土壤侵蚀量进行计算.运用ERDASIMAGINE 8.4软件对武步溪流域2001年和2003年的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土壤分布图在ArcView3.2软件平台上获取RUSLE模型中的LS、C、P、R因子,通过ArcView3.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叠加分析,最终得到武步溪流域两个年份的土壤侵蚀等级的空间分布图及土壤侵蚀量.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和2003年中度侵蚀及其以上等级的土壤侵蚀量分别占同年总侵蚀量的88.1%和59.8%,2001年的土壤侵蚀状况比2003年更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2001年降雨侵蚀因子大于2003年的降雨侵蚀因子.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将有利于改善该流域土壤流失状况.  相似文献   
23.
脱水污泥等温干燥特性实验研究及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重差热分析仪(DTG)对脱水污泥进行干燥实验,测定干燥参数和干燥条件对脱水污泥等温干燥特性的影响,研究了3个温度水平(85℃,100℃,120℃),5个空气流速(10mL/min,20mL/min,40mL/min,50mL/min,70mL/min)和3个升温速率(15℃/min,20℃/min,40℃/min)。结果表明,样品的干燥速率随着终温的升高、升温速率和空气流速的增大而加快。脱水污泥的干燥过程主要分为加速、恒速和降速3个阶段,且降速干燥段在整个干燥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其干燥数学模型符合Page方程,经拟合得到 。验证表明,拟合方程算得的MR值与实验结果比较接近。该模型方程可用于描述城市污水污泥的干燥。  相似文献   
24.
Phosphate removal from aqueous waste streams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control the eutrophication downstream bodies of water. A Fe(III) coordinated amino-functionalized silicate adsorbent for phosphate adsorption was synthesized by a post-grafting and metal cation incorporation process.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the adsorbent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 raction, N2 adsoropion/desoprotion technique,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data were well fitted to the Langmuir equation.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modified silicate material was 51.8 mg/g. The kinetic data from the adsorption of phosphate were fitted to pseudo second-order model. The phosphate adsorption was highly pH dependent and the relatively high removal of phosphate fell within the pH range 3.0–6.0. The coexistence of other anions in solutions has an adverse e ect on phosphate adsorption; a decrease in adsorption capacity followed the order of exogenous anions: F?? > SO2?? 4 > NO??3 > Cl??. In addition, the adsorbed phosphate could be desorbed by NaOH solutions. This silicate adsorbent with a large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relatively high selectivity could be utilized for the 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aqueous waste streams or in aquatic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5.
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wastewater using alkaline residu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lkaline residue(AR) was found to be an efficient adsorbent for phosphate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The kinetic and equilibrium of phosphate removal were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modified alkaline residue. After treatment by NaOH(AR-NaOH), removal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le removal performance was almost completely lost after treatment by HCl(AR-HCl). The kinetics of the removal process by all adsorbents was well characterized by the pseudo second-order model. The Langmuir model exhibited the best correlation for AR-HCl, while AR was effectively described by Freundlich model. Both models were well fitted to AR-NaOH.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ies calculated from Langmuir equation were in following manner: AR-NaOH AR AR-HCl. Phosphate removal by alkaline residue was pH dependent process. Mechanisms for phosphate removal mainly involved adsorption and precipitation, varied with equilibrium pH of solution. For AR-HCl, the acid equilibrium pH( 6.0) was un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Ca-P precipitate, with adsorption as the key mechanism for phosphate removal. In contrast, for AR and ARNaOH, precipitation wa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for phosphate removal, due to the incrase on pH( 8.0) after phosphate removal. The results of both XRD and SEM analysis confirmed CaHPO4·2H2O formation after phosphate removal by AR and AR-NaOH.  相似文献   
26.
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并受到了高度关注.机动车排放因子是反映机动车排放状况的最基本参数,但实测排放因子代价较高、代表范围有限,基于国外排放模式估算的排放因子又与我国的实际排放状况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首先基于早高峰时段车流量和道路附近大气污染物浓度呈近线性增加、气象条件和背景污染物浓度相对稳定的特征,将时段内污染物浓度的增加主要归因为车流的增加,从而建立车流和污染物浓度增量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无限线源高斯扩散模式,反推道路实际行驶机动车的平均排放因子.以北京市一条主干道为例,利用早高峰车流量、污染物浓度、气象观测数据,进行了实例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同COPERT4排放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和COPERT4排放模型预测的8月一氧化碳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2.0 g·km-1和1.2 g·km-1,12月分别为5.5 g·km-1和5.2 g·km-1.结果表明,本方法估算的机动车排放因子在数值大小及季节变化上均与COPERT4排放模型较为接近.所提方法通过消除背景浓度的干扰,为实时获取车队实际排放因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7.
利用ADINA中的势流体单元对一已建成的深水高墩建模,桥梁上部结构对桥墩的影响以墩顶集中质量的形式体现,分别对不同水深条件下桥墩-水体系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动响应进行了系统的求解;为了检验Morison方程在深水桥墩动力分析中的有效性,将基于忽略速度力项的Morison方程的计算结果与基于势流体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  相似文献   
28.
为研究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操作方式与使用行为对驾驶分心影响的问题,探讨智能手机程序操作方式对驾驶分心影响的优劣关系,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提出4个因果关系假设,构建涵盖程序使用、驾驶分心、驾驶绩效等潜变量的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收集线下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搭建模拟场景,设计6项实验方案,通过驾驶模拟实验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建立相对偏差矩阵。研究结果表明:手机通话功能的使用(路径系数0.472)对驾驶分心影响显著,手机导航功能使用(路径系数0.256)、手机音乐功能使用(路径系数0.249)对驾驶分心影响不显著。语音交互方式均优于手动操作方式,其中语音交互启动导航方式(F3=0.019)的影响最小。研究结果可对道路驾驶情况下智能手机应用使用与操作方式的研究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9.
流域禁捕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渔民作为禁捕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和落实者,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政策顺利实施和推进的重要保障.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鄱阳湖区实地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生态认知对渔民退捕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生态认知对渔民退捕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渔民生态认知水平越高,其参与禁捕政策的意愿越强;(2)生态认知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3个维度均对渔民退捕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3个维度两两之间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对渔民退捕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3)主观规范中指令性规范对渔民参与禁捕的带动作用大于示范性规范;行为态度受渔民对政府禁捕政策的心理预期、生态修复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比认知的影响较大;感知行为控制主要受到禁捕政策对家庭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及渔民参与禁捕政策能力的影响.为此,应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指令性规范对渔民退捕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提高渔民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营造浓厚的流域生态保护及积极参与禁捕的社会氛围,同时,制定适宜的转产转业政策,且将相关政策、补偿等严格落实到每位参与退捕的渔民,增强渔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进而提高渔民退捕意愿.  相似文献   
30.
为研究社会资本对山区居民应急避险能力的影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资本与山区居民应急避险能力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个人网络对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避险行为影响不显著;信任与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与避险行为呈反向影响,但信任可以通过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间接正向影响避险行为;互惠对避险知识影响不显著,但互惠与避险意识和避险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对避险行为呈显著正向影响,其中避险意识对避险行为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山区居民社会资本的方式提高山区居民山洪灾害应急避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