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1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317篇
安全科学   1110篇
废物处理   142篇
环保管理   138篇
综合类   1219篇
基础理论   103篇
污染及防治   154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932.
受不良地形因素影响,加之采暖季散煤燃烧现象严重,陕西省关中地区冬季雾霾天气频发. 自2017年散煤治理相关奖补政策出台以来,区域空气质量状况改善明显. 本研究基于2020年冬季实地调研信息和相关统计数据,评价了2017—2020年关中地区7市(区)的散煤治理成效,采用箱式模型分析了散煤源对PM2.5浓度的贡献情况,并进一步根据泊松回归模型评估了散煤治理带来的健康经济效益. 结果表明:关中地区2017—2020年散煤削减总量达77.79×104 t,西安市与渭南市的散煤削减总量较高,杨陵示范区治理进程最快(散煤替代率达100%). 2017—2020年采暖季散煤源排放的PM2.5浓度降低了7.2 μg/m3,对大气PM2.5浓度的贡献率降低了5.4%,对PM2.5浓度改善的贡献率达17.4%. 2017—2020年关中地区散煤燃烧源PM2.5减排使得居民过早死亡率降低了1.50×10?5〔95%CI (置信区间):3.66×10?6~2.62×10?5〕,降幅达98.2%;发病率(门诊、住院及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率)降低了4.11×10?4(95%CI:1.71×10?4~6.59×10?4),降幅达98.3%. 研究显示,2017—2020年关中地区散煤综合替代率达98.36%,相应的PM2.5减排量超过0.5×104 t,所带来的健康总受益人数约10 662人,共可获得约1 411.65×106元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33.
介绍了聚脲的特性与燃烧机制,从添加型和反应型2个方面总结了聚脲阻燃改性的研究现状,包括添加卤系、磷系、氮系、纳米阻燃剂,以及通过化学反应引入阻燃元素及结构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阻燃机理及各自优缺点。提出添加型阻燃剂存在与基体相容性不佳的问题,反应型阻燃改性技术难度大,但是不存在界面问题,结合不同阻燃剂的优势可实现协同提升的效果。研究结果为提高聚脲阻燃性能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34.
近年来,中国逐步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制订"史上最严格"(环保法),树立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着力改善突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大气、江河污染等环境问题。事实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桂林恒泰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城市生活垃圾变煤发电技术,解决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终极化处理。  相似文献   
935.
农作物秸秆燃烧是大气中黑碳(black carbon,BC)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黑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离线样品分析获得的BC排放特征,缺少实时在线排放特征的研究。本研究收集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4种农作物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和大豆秸秆),通过在实验室燃烧平台模拟农作物秸秆露天燃烧的过程,利用黑碳仪获得农作物秸秆燃烧过程中BC的实时浓度排放变化;利用质量重建,获得BC在线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农作物秸秆在明燃过程中BC的排放因子较为稳定。通过平均排放因子的计算,获得小麦秸秆、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和大豆秸秆的BC排放因子分别为(0.32±0.05) g?kg~(-1)、(0.31±0.13) g?kg~(-1)、(0.31±0.09) g?kg~(-1)和(0.44±0.01) g?kg~(-1)。在排放因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作物秸秆露天燃烧量,最终建立了2015年我国省级(不含港澳台地区)典型农作物秸秆燃烧的BC排放清单。  相似文献   
936.
李伟  刘敦禹  陈军  金晶  程潜  林黎明 《环境工程》2019,37(7):135-141
富氧燃烧技术能有效地实现碳捕集,但NO_x和SO_x等酸性气体的存在不利于CO_2的运输和封存。CO_2的压缩是运输前的必要过程,故研究烟气在高压下联合脱硫脱硝,对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实验获得的传质系数,并结合文献中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建立鼓泡反应器的传质及动力学耦合模型,通过龙格-库塔数学方法对这一非稳态问题进行求解,模拟研究了NO和SO_2单独吸收和不同压力下联合吸收过程中产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NO_x和SO_x在液相中的相互作用促进了SO2、NO2的吸收和液相中SO_4~(2-)、HSO_4~-的大量生成,同时也生成了大量的温室气体N_2O;联合吸收过程中,溶液的pH从7迅速降低到5以下,结束时溶液pH约为2; HADS(HNO(SO_3)_2~(2-))和HAMS(HNOHSO_3~-)为主要N-S化合物;压力提高,有利于SO_4~(2-)、NO_3~-、HADS和HAMS的生成,同时也导致N_2O的生成量增多。  相似文献   
937.
通过RA-915测汞仪与程序升温热解仪联用,分析了云贵川交界区晚二叠世煤在氩气、氮气和氧气3种不同气氛下的汞释放规律及煤中汞的存在形态.研究表明,煤在还原环境下热解时,汞的释放范围较广,且由于煤中汞的存在形态不唯一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释放特征,在氮气和氩气气氛下煤中汞的释放行为接近一致.在氧气气氛下热解时,HgS和HgSO4可能以HgSO4·HgO和HgSO4·2HgO这种过渡形式而使汞的释放温度范围趋于集中.云贵川交界区晚二叠世煤中的汞以HgS和HgSO4为主要存在形态,部分煤样中含有一定量的HgO.  相似文献   
938.
煤燃烧等低矮面源的排放对京津冀等地区采暖季ρ(PM2.5)贡献较大,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京津冀地区居民采暖“煤改电”治理工程,以2025年为目标年,以不做任何散煤治理工作为基准情景,同时设计2种不同的控制情景(控制情景1、控制情景2),评估不同控制情景下“煤改电”带来的健康效益.通过综合考量民用散煤占燃煤消费量的比例、散煤PM2.5排放强度,结合京津冀地区各城市PM2.5源解析结果,确定民用散煤对大气环境ρ(PM2.5)的贡献系数,计算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在此基础上,综合流行病学相关研究成果,运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预测不同控制情景中京津冀地区居民采暖“煤改电”带来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在控制情景1中ρ(PM2.5)年均值分别下降4.9、4.9和1.1 μg/m3,在控制情景2中分别下降5.4、5.6和2.0 μg/m3;②在控制情景1、控制情景2中京津冀地区居民采暖“煤改电”带来的健康效益分别为266.55×108和352.34×108元,分别约占京津冀地区2015年GDP的0.38%和0.51%.研究显示,通过实施”煤改电”,京津冀地区可实现的健康效益相当可观,其中,北京市获得的健康效益最大,其次是河北省和天津市.   相似文献   
939.
华东地区2000-2014年间秸秆燃烧排放PM2.5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秸秆燃烧释放大量细小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对大气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基于2000-2014年中国华东地区农作物产量统计数据,估算各区域秸秆产量及室内外农作物秸秆燃烧总量.并运用排放因子法,估算15年间华东地区农作物秸秆燃烧PM2.5排放总量.研究结果表明,华东地区秸秆产量及燃烧总量分别为:2033.2 Mt和32678.59 Wt,PM2.5的排放总量为851.95 Wt.此外,PM2.5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衡.卫星火点监测数据显示,农田秸秆燃烧密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和浙江东北部及上海市大部分地区;单位网格PM2.5最大的排放量多集中在山东、安徽北部、江苏中部和北部、浙江东北部和上海区域.时间序列上,山东、江苏和安徽呈显著增长趋势,上海、福建和浙江呈显著降低趋势.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油菜秸秆燃烧对污染物PM2.5的贡献率分别为32.45%、30.18%、18.95%、3.77%和14.65%.农作物秸秆燃烧释放PM2.5与工业粉尘的排放比变化趋势表明山东、安徽和江苏总体呈上升趋势;上海、福建和浙江总体保持平稳趋势.通过对华东地区农作物秸秆燃烧释放PM2.5的时空变化研究,为更好的揭示秸秆燃烧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40.
为探讨生物质在明火和阴燃两种不同条件下PM_(2.5)及主要成分的排放差异,选取了7种具有代表性的生物质样品(小麦、水稻、马尾松叶、马尾松枝、杂草、玉米、棉花)进行了燃烧实验,并对PM_(2.5)样品中的7种主要水溶性离子(Na~+、NH_4~+、K~+、Ca~(2+)、Cl~-、NO_3~-、SO_4~(2-))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水溶性有机碳(WSOC)、有机酸和左旋葡聚糖(LG)等有机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明火和阴燃条件下PM_(2.5)的排放因子分别为2.82~7.74 mg·g~(-1)和3.24~22.56 mg·g~(-1),阴燃时的排放因子偏高,不同燃料类型也存在一定差异.燃烧排放PM_(2.5)中水溶性离子以Cl~-为最高,占总离子的比例为72%~94%,且与NH_4~+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水溶性离子整体表现为明火条件下的浓度显著高于阴燃条件下的浓度.受阴燃条件下氧气不足的影响,PM_(2.5)中有机组分的浓度表现为阴燃高于明火,进而导致阴燃时PM_(2.5)的排放因子增加.水稻秸秆燃烧烟尘中3种来源特征比值(LG/PM_(2.5)、LG/OC和LG/WSOC)仅为小麦和玉米秸秆燃烧排放相应比值均值的0.34、0.24和0.27倍,表明在不同农作物的收获季节采用上述特征比值进行生物质燃烧来源估算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