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50篇 |
免费 | 143篇 |
国内免费 | 7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48篇 |
废物处理 | 230篇 |
环保管理 | 2054篇 |
综合类 | 4792篇 |
基础理论 | 201篇 |
污染及防治 | 124篇 |
评价与监测 | 96篇 |
社会与环境 | 677篇 |
灾害及防治 | 1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54篇 |
2022年 | 245篇 |
2021年 | 290篇 |
2020年 | 212篇 |
2019年 | 149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184篇 |
2015年 | 239篇 |
2014年 | 1072篇 |
2013年 | 710篇 |
2012年 | 1027篇 |
2011年 | 879篇 |
2010年 | 631篇 |
2009年 | 527篇 |
2008年 | 737篇 |
2007年 | 705篇 |
2006年 | 563篇 |
2005年 | 493篇 |
2004年 | 362篇 |
2003年 | 286篇 |
2002年 | 298篇 |
2001年 | 179篇 |
2000年 | 225篇 |
1999年 | 141篇 |
1998年 | 123篇 |
1997年 | 87篇 |
1996年 | 91篇 |
1995年 | 69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331.
本文探讨了我国汽车尾气催化净化技术研究的发展和现状。着重讨论了我国汽车尾气催化净化技术的水平以及新车和在用车使用净化器的跟踪评价及其问题,并对未来汽车尾气催化技术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32.
污水回用的发展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2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政和工业污水经过深度处理产生的高质量的再生水可作各种有益的用途,本文讨论了污水回用用途、计划方法、污水再生技术、再生水安全回用和前景。 相似文献
333.
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于广东省区域评价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的快速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人们纷纷探讨绿色发展之路.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旨在发现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中的薄弱环节,设计评估工业的绿色发展状况的指标,引导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文章借鉴脱钩理论的核心理念,分析资源环境的特征指标,利用工业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变化对工业产值的弹性脱钩值作为考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动态指标,建立包括工业资源环境压力、工业资源环境弹性脱钩和工业发展绿化度3个方面的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评价分析.研究表明,该指标体系对于评价工业绿色发展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结果合理、可靠.对广东各地的实证评价分析显示,广东省工业总体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高压力水平下,逐步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型.但由于各地工业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环境约束目标不同,工业绿色发展的进程也存在较大区域差异.资源环境约束严格的珠三角核心区工业绿色发展情况相对其他地区较好,属高绿化度高资源环境压力的绿色发展模式.资源环境约束较严格的粤北山区工业转型升级也有明显进展.而在资源环境约束管理不大的珠三角非核心区与粤西地区中,江门和湛江工业绿色发展相对较好,肇庆和茂名一般,惠州和阳江工业呈粗放发展,粤东地区除汕头外,工业粗放发展趋势明显.因此,各地应制定针对性措施,促进工业结构调整,限制高消耗、重污染型行业发展,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推进高消耗、重污染型行业的生态化转型,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 相似文献
334.
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4个层面构建了切合山西省实际情况的绿色转型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山西省的绿色转型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政策背景,提出了山西省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以实现山西省均衡快速的绿色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35.
336.
337.
338.
339.
从环境经济学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嘉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的4个显著创新点,揭示了排污权交易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理论内核,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嘉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40.
在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公众参与无疑是一项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制度。环境问题的特点决定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公众参与的建立对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今的法律中,已经有诸多关于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方面的相关规定;实践中,公众参与在某些地方、某些层面已经实行和落到实处。但是,面对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状况,公众参与凸显很多不足,需要在制度、法律等层面加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