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427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836篇
基础理论   78篇
污染及防治   246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利用自行设计的生物膜培养装置,通过对4种不同填料载体进行连续曝气循环培养生物膜,对湖水中的溶解态微囊藻毒素(MCs)的去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填料载体上生物膜从形成到稳定大约需要3周;生物膜形成后对MCs的去除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颗粒活性炭柱>多密孔球型滤料柱>塑料悬浮填料柱>陶瓷滤球柱。在实验水质条件下,当水力停留时间(HRT)=5 h,进水MCs浓度为21.5~47.25μg/L时,颗粒活性炭、多密孔球型滤料柱对MCs的去除率最高可达100%,塑料悬浮填料柱对MC-LR和MC-RR的去除率分别为70%和88%。当HRT=2.5 h时,塑料悬浮填料柱对MC-RR的去除率为MC-LR的2倍。生物膜对MCs的降解效果随温度(5~20℃)和溶解氧的升高而增加。塑料悬浮填料作为合适的生物膜挂膜填料载体对水源水的生物预处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2.
高效氨氧化菌群富集、驯化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氨氧化菌群进行了连续驯化,得到了氨氮去除效率稳定的氨氧化菌群。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考察了氨氧化菌群在连续传代过程中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并考察了pH值、碳源(HCO3-)浓度和氨氮浓度等因素对氨氧化菌群去除氨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驯化,氨氧化菌的比例由最初的1.8%提高到了31.3%。在碳源浓度为1.5 mg/L,NH4+-N初始浓度为200 mg/L,pH值为8的条件下,菌群对氨氮的去除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83.
改进型波形潜流人工湿地处理猪场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波形潜流人工湿地(improved wavy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IW-SFCW)并研究了该湿地系统在5个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2、3、4、6和8 d)下对猪场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湿地系统对猪场废水中各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水力停留时间为4 d,进水COD、TN、NH4+-N和TP浓度分别为511、120、110和10 mg/L左右时,该湿地系统对COD、TN、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6.0%、54.4%、70.1%和91.6%。此外,该湿地系统对废水中COD、TP的去除效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在HRT=8 d时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92.7%和96.8%;但对TN、NH4+-N的去除率却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HRT=4 d时去除率最高,分别为54.4%和70.1%。  相似文献   
84.
污泥中重金属的稳定化研究进展与去除方法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十一五"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我国污泥产量也随之大幅增长,污泥的处理处置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国际上的经验表明土地利用是污泥最终处置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污泥中的重金属成为其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重金属的环境危害不仅仅取决于其总量,更取决于重金属存在形态。目前,Tessier分步提取法作为主流的污泥重金属划分方法,取得了广泛应用,该法将污泥中的重金属分成5种形态,分别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本文以此为基础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污泥重金属稳定和去除方法的原理及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重金属稳定及去除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了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85.
为了解2种新分离微藻的净化和资源化潜力,研究比较了其生长、氮磷去除和营养特性。结果表明,栅藻和月牙藻的最大生物量(干重)分别为0.78g/L和0.53g/L;最大生物量(干重)增长速率分别为0.05g/(L·d)和0.03g/(L·d)。培养至第23天,栅藻和月牙藻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85.1%和72.5%;对TP的去除率为82.6%和79.7%,但栅藻较月牙藻更易释放较多的No2--N进入藻液。稳定期时,栅藻、月牙藻的粗蛋白质含量和粗蛋白产量(干重)分别为31.8%、19.2%和0.24g/L、0.09g/L;粗脂含量和粗脂产量(干重)分别为7.81%、9.26%和0.06g/L、0.05g/L。综上,与月牙藻相比,栅藻具有明显的生长、氮磷去除和营养优势,在进行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和资源化利用上可作为优选藻种。  相似文献   
86.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提质,重金属污染引起的环境风险日益凸显,其中Cr(Ⅵ)污染颇具代表性。本文围绕电子供给的不同方式,分别从输入能量和投加物质两个角度,系统梳理了近年来高效还原水中Cr(Ⅵ)技术的研发进展。指出:探索不同工艺形式的组合以降低运行成本和二次污染风险,以及以光催化、电催化和活性氢化学还原为代表的高效、清洁的还原技术,可作为未来研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87.
地表水体中的硝酸盐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之一。现今,国内外均建立了相关的监测网络对地表水体的水质实施长期监测,但是却导致大量的监测数据累积,给后续的科学研究工作带来了不便,尤其是在庞大的监测网络中如何选取有代表性样点的研究点则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以比利时弗拉芒地区地表水的长期监测物理化学指标为例,利用决策树模型评估地表水样点的硝酸盐污染来源专家分类的有效性,为点位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原有监测点位的污染源专家分类和模型输出的可匹配率为80%,优化后监测点位从原有47个点降低到30个点,提高了监测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8.
通过文献调研总结了国内外尾水湿地对常规污染物和新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重点讨论了湿地基质和植物对尾水湿地运行效果的影响。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与湿地基质和湿地植物相关的文献。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尾水湿地不仅对COD等常规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也可有效去除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受尾水可利用碳源及溶解氧限制,总氮去除效果受限;尾水湿地运行效能受基质类型、基质组合方式、植物种类及温度等因素影响;现有研究由机理及效果逐渐转向深度处理及植物碳源,强化基质脱氮效果和植物资源化将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9.
活性污泥1#数学模型(ASM1)中的组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污泥l#数学模型(AMl)常常用于预测污水处理厂中的生物过程。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组分的鉴定对活性污泥l#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在活性污泥l#模型(ASMl)中污水组分的概念,以及组分鉴定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0.
纳米二氧化钛处理含砷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无机纳米材料二氧化钛对含砷废水的处理效果.实验主要从纳米二氧化钛的溶液pH值、不同投加量、实验温度、吸附搅拌时间、静置时间等方面对除砷效率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模拟水样和实际水样的对比,分析了纳米二氧化钛处理含砷废水的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