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3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369篇
安全科学   248篇
废物处理   84篇
环保管理   123篇
综合类   1462篇
基础理论   212篇
污染及防治   142篇
评价与监测   247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8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自然型氨基酸及其钾盐的 CO2吸收和再生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CO2吸收过程中,选择具有不挥发和不发生氧化降解特性的氨基酸盐吸收剂有助于降低吸收剂损失和减轻环境污染风险,故本研究以CO2吸收速率和再生速率为指标,对L-精氨酸和精氨酸钾(PA)吸收剂的CO2吸收性能和常压下热再生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并研究了吸收剂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及吸收-再生循环次数对CO2吸收特性的影响,同时还与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和三乙醇胺(TEA)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的质量分数范围内,PA具有最高的CO2吸收速率和吸收能力,分别为24.5×10-3mol.(L.min)-1和1.99 mol.mol-1,比相同质量分数的MEA高2.1%和290.2%.温度影响结果表明,40℃时PA和MEA的CO2吸收速率均高于其他实验温度.相同再生条件下,PA的贫液CO2负荷要略高于MEA,但PA的再生程度可达72.8%,比MEA高19%.同时,3次"吸收-再生"循环之后,10%PA的CO2吸收能力仍可保持在1.03mol.mol-1,比10%MEA高255.2%.实验结果也表明,L-精氨酸具有较强的CO2吸收能力,其CO2吸收速率与同质量分数的DEA可比.  相似文献   
112.
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原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蔡文倩  刘录三  乔飞  林岿璇  周娟 《环境科学》2012,33(9):3104-3109
根据近6年来的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资料,以及2011年的现场调查数据,从渤海湾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其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同时结合渤海湾水域近几年来的水动力条件以及营养盐、溶解氧等水质特征变化,探讨底栖生物群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数、生物量、丰度、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的高值区皆集中分布在海河口北侧离岸较远的海域,而低值区则基本集中分布近岸海域,且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增加的趋势.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变化可大体分为3个明显的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为2005年和2008年,底栖生物群落无论总物种数、生物量和丰度都较高;第二个时间节点为2009年和2010年,底栖生物群落的上述指标值最低,表明这两年渤海湾受自然变化和人为因素干扰的程度加剧;2011年,由于渤海湾水域的各项强有力的环保措施的实施,底栖生物群落的上述指标值最高,说明其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渤海湾水域底栖生物群落变化受到该区域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变化特征也与各环境因素的变化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3.
植物对纳米颗粒的吸收、转运及毒性效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杨新萍  赵方杰 《环境科学》2013,34(11):4495-4502
随着工程纳米颗粒的广泛使用,这些纳米材料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对环境造成未知影响.植物是高等生物暴露于纳米颗粒的一条主要途径,工程纳米颗粒可能通过食物链使其在高营养水平生物中积累.植物与纳米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已有的文献表明纳米颗粒能被植物选择性地吸收并引起植物毒性,但纳米颗粒进入植物体内的机制仍不明确.多数关于植物吸收纳米颗粒的研究是在理想条件如水培实验下开展,并且集中在植物的种子发芽或是幼苗生长阶段.描述纳米颗粒在植物体内的生物转化和在植物体内分配的报道较少,而且这方面的机制没有阐述清楚.目前有许多研究者关注纳米颗粒的植物毒性效应,但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4.
浅谈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应用重金属分析的优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东升 《环境》2013,(Z1):9-9
随着逐渐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来分析重金属,本文阐述实际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的一些优缺点,达到爱护贵重仪器,同时提高分析应用水准目的。  相似文献   
115.
Surface sedi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lake black blooms. The dissolved oxygen (DO) distribution and its penetration depth in surface sediments as well as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dox sensitive elements such as Fe and S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ould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the black bloom. In this study, dredged and undredged sediment cores with different surface properties were used to simulate black blooms in the laboratory. The Micro Profiling System was employed to explore features of the DO and ∑H2S distribution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sediments and pore waters we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diment dredging effectively suppressed the black blooms. In the undredged treatment, DO penetration depth was only 50 μm. Fe^2+ concentrations, ∑H2S concentrations, and ∑H2S production rates were remarkably higher in surface sediments and pore waters compared to control and dredged treatments. Furthermore, depletion of DO and accumulation of Fe^2+ and ∑H2S in surface sediments and pore waters provided favorable redox environments and necessary material sources for the blooms. The study results proved that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surface sediment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black bloom, and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long-term pre-control of black blooms.  相似文献   
116.
采用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法测定水样中硫化物的浓度,对其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当水样浓度为3.42mg/L时,考虑测定过程的标准溶液的配制、曲线拟合、仪器测量重复性等因素对测定结果造成影响,测得硫化物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0.13mg/L,其中最主要的分量是由硫化物标准溶液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17.
对采用原子吸收火焰法次灵敏线测定污水和电镀污泥中高含量的锌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锌浓度50.0~600.0mg/L之间,溶液锌含量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0661x-0.0007,相关系数γ=0.9998。方法检出限为25.0mg/L,相对标准误差(RSD)<2.96%,加标回收率为92.5%~105%,与标准法的相对误差<2.76%。  相似文献   
118.
随着核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中的电离辐射日益增多、增强,加上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提高了电离辐射环境监测的要求。电离辐射环境监测的物理方法主要包括了对环境样品及环境辐射场的分析测量。本文从电离辐射的概念出发,重点分析了电离辐射环境监测的物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9.
有机废气治理是指通过不同手段减少工业生产的能源损耗、降低有机溶剂的使用量以及减少有机废气的排放量.而催化燃烧技术是使有机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低温氧化反应,达到高效节能、减少有机废气排放量的目的.本文就三种常见有机废气的治理中运用催化燃烧技术的方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0.
对GB/T 7475-1987《水质铜、铅、锌、镉的测定》〔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铅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通过测量重复性、滴定管、移液管、标准溶液浓度等影响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量的分析和量化,求得水中铅测定结果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