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92篇
安全科学   117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85篇
综合类   541篇
基础理论   244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441.
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南黄海24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在2000年秋季为154.2个/m2,与2001年春季的147.8个/m2相当,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秋季为6.92g/m2,远高于春季的2.81g/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4.98gm-2a-1.与生物量的分别格局相似,次级生产力在所调查海域的西南和东南部有两个高生产力分布区域,而该二区域正好在黄海冷水团的两侧,由此验证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受海水温度的影响较大.平均P/B值在研究海域为1.10a-1.与渤海研究结果比较,证明了底栖生物群落生产力随水深增大而下降,P/B值随水温升高而升高.图2表2参31  相似文献   
442.
玉米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免耕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项试验运用Biolog-ECO检测手段,对连续2年的玉米(Zea mays L.)保护性耕作试验全部秸秆覆盖免耕和常规耕作2种耕作处理的土样进行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试验表明:(1)免耕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率以及不同碳源利用率高于常规耕作,免耕对总体碳源利用率平均值比常规耕作高53.1%;(2)免耕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免耕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22.33±0.57,多样性指数3.02±0.04,常规耕作微生物群路丰富度指数14.33±1.15,多样性指数2.56±0.12。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443.
地形因子是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修正物种丰富度-生产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厘清地形因子对物种丰富度-生产力关系的修正效应,以东灵山暖温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 hm2样地DEM地图,提取海拔、坡度、坡向、凹凸度等地形因子,用GLM模型探讨了地形因子对群落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群落地上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分别受不同地形因子的影响,群落地上生物量受Ea、El2、El3、Co34个因子的显著影响(P〈0.05),而物种丰富度则受Sl、El、El2、El34个因子的显著作用(P〈0.05),两者受海拔相关因子的影响最大,分别解释了两者3.99%和11.09%的变异。地形因子修正了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单峰曲线关系,使其朝着单调与直线化趋势变化。以后在探讨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生产力关系时,地形因子的修正作用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44.
抗赖氨酸加苏氨酸的玉米种子蛋白突变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离体选择抗赖氨酸加苏氨酸玉米突变体,不仅获得了积累游离苏氨酸和赖氨酸等氨基酸的突变类型,也选择到了种子蛋白组份发生改变的高蛋氨酸突变体和高赖氨酸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体。高蛋氨酸种子中总蛋氨酸的含量比对照增高22.6%,这是由于醇溶蛋白Zein-2部分及其蛋氨酸含量增高所致。高赖氨酸变异体种子游离必需氨基酸增高显著(2-10倍),总赖氨酸比对照亲本增高28.1%,含量约占种子干重的0.40%,种子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组份含量增高而醇溶蛋白减少。高赖氨酸和高蛋氨酸特性遗传稳定,植株育性正常。  相似文献   
445.
东北地区春旱对春玉米幼苗长势的影响指标和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旱对春玉米幼苗长势影响田间试验分3个播种期(温度处理)和4个土壤水分胁迫处理。结果表明,在东北中部玉米主产区,玉米幼苗长势好坏主要取决于水分。玉米幼苗长势(叶龄、生物量和株高)与春季土壤湿度和土壤累积有效水量的关系模式均为二次函数。干旱胁迫降低玉米苗期生叶速度和植株高度,减轻生物量,严重抑制幼苗营养生长。玉米春旱的指标是:W在18%~19%之间,或H在45~54mm之间为轻旱;17%~18%或40~45mm为中旱;17%以下或少于40mm为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446.
近50年东北地区春玉米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东北地区70个气象站点1960-2007年间的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并划分了干旱等级;利用ArcGIS软件,绘制了东北地区春玉米种植区的干旱等级时空分布图,对各个年代和生育期的玉米干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春玉米生长季内,玉米的需水量与降水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7,月下旬达到峰值,在4-6月和9月份水分亏缺指数(CWDI)值较高,易引起玉米发生干旱。  相似文献   
447.
小麦-玉米轮作期土壤排放N_2O通量及总量估算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小麦-玉米轮作期周年的N2O通量进行了测定和总量估算,分析了N2O通量与土壤温度、地温、气温、降水和施氮量的关系。由实验获知,华北平原栾城农业生态系统实验站的农田N2O通量(N)为10.6—24.2μg/(m2·h),相应的全年排放总量(N)为0.93—2.11kg(hm2·a)。施用尿素的农田排放N2O量约占化肥施用量的0.54%,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农田排放N2O量占总施氮量的0.70%.  相似文献   
448.
选取中国两个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研究区Ⅰ广西盘阳河流域峰丛洼地石漠化区、研究区Ⅱ云南荞麦地流域中山山地石漠化区),通过遥感影像反演和广泛的野外验证,开展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土壤呼吸(Rs)的差异分析及其在地形地貌、海拔坡度、土地利用以及岩性等环境因子上的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1)两个研究区雨季和非雨季的GPP均值均要大于Rs均值,峰丛洼地的GPP和Rs均值都要高于中山山地,但中山山地的Rs均值两级分异更为明显; 2) GPP与海拔总体上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平均海拔较低的研究区Ⅰ更为明显),GPP均值在坡度大于25°左右时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两个研究区的Rs均随着海拔的升高先降后增,坡度小于40°时呈负相关; 3)不同土地覆盖类型GPP均值总体上呈现林地灌丛草地、耕地的规律,而Rs均值呈现出居住建设用地耕地草地灌丛林地的规律,常绿针叶林有着区域内最高的GPP值,城镇建设用地有着最高的Rs均值; 4)研究区雨季与非雨季的GPP、Rs均值均呈现岩溶区小于非岩溶区的特点(p0.001)。本研究可为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研究提供参考,为分析喀斯特区域碳汇特点和机制提供应用支撑,为区域制定侧重不同的生态策略提供思路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449.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荒唐的一个绿色创意:将数以百万计的粮田转化为生产乙醇的玉米地,然后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来获取“乙醇”燃料,为了提炼生物燃料,浪费了更多的化石能源!与此同时,由于粮食短缺,还导致世界粮食价格不断上涨。  相似文献   
450.
在渔塘坝0.01km^2的微域内,玉米硒含量达到较高水平,其根,茎,叶,籽中的平均硒含量分别是4.36±3.27mg/kg,3.08±2.24mg/kg,9.74±7.62mg/kg和8.07±5.02mg/kg。渔塘坝中玉米硒分布类似土壤分布,也可分出相对低,中、高硒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