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92篇
安全科学   117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84篇
综合类   541篇
基础理论   242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土壤镉暴露对玉米和大豆的生态毒性评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中国东北黑土为培养基,通过室内急性毒性实验,采用Trimmed Spearman-Karber方法计算EC50值(半抑制浓度),并分析作物的生物累积系数(BAF),定量化评估了土壤中镉对玉米和大豆的生态毒性及生物有效性.测量终点为种子发芽率、根长和幼茎长.结果表明,土壤镉暴露给农作物带来一定的负生长效应.种子发芽率不是评估土壤镉生态毒性的敏感因子,根生长是敏感的毒性测量终点.镉在植株体内的累积及迁移与作物种类和土壤镉浓度有关.玉米植株体内累积了较大量的镉,而大豆植株体内镉由根向幼茎的迁移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72.
玉米淀粉废水的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玉米淀粉废水的特性,废水处理工艺路线,工艺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及设计参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73.
不同磷水平下植物体内镉的积累、化学形态及生理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控制条件下,将玉米、小麦植株在含有不同浓度磷(c(P)0,0.12,0.6,3.0mmol/L)和镉(c(Cd)0,4.0μmol/L)的营养液中培养21d,研究植株体内各种镉的形态、生理特性和酶活性的变化,选择三种主要镉的形态,即氯化钠可提取态(镉与蛋白质或多肽结合态),醋酸可提取态(镉与磷酸盐的结合态)和去离子水可提取态(水溶性、有机酸盐镉的形态)作为优势态镉加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介  相似文献   
874.
该研究旨在探索不同纤维素降解菌对玉米秸秆降解效果的差异性,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利用筛选自宁夏秸秆堆、畜粪和土壤中的四株纤维素降解菌,分别为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Z5-3菌株,非洲哈茨木霉(Trichoderma afroharzianum)Z6-4菌株,藤黄单胞菌(Luteimonas sp.)X11-1菌株,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X3-5-1菌株,通过室内控温秸秆堆肥发酵试验,研究添加不同纤维素降解菌后堆肥温度、pH值、碳损失、氮损失、有效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不加菌处理)比较,加菌处理提前1-2 d进入高温期,最高温度提高了0.3-1.3℃,且细菌处理较真菌处理提前1 d进入高温期,最高温度提高了0.5-0.7℃。pH值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高温期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相比,加菌处理NH3和CO2累积释放量具有降低趋势。以全氮含量变化计,细菌X11-1、X3-5-1处理的氮损失分别为26.14%和26.57%,真菌Z5-3、Z6-4处理分别为36.49%和34.19%,表明添加不同纤维素降解菌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堆肥物料中的碳损失和氮损失,其中细菌处理保氮效果显著优于真菌处理。与对照相比,细菌X11-1、X3-5-1处理、真菌Z5-3、Z6-4处理分别提前腐熟5、2、2、2d,表明添加纤维素降解菌可减少堆肥物腐熟时间,促进物料养分浓缩。综合判断,玉米秸秆堆肥中加入纤维素降解菌,有利于降低物料的碳、氮损失,且细菌的保氮效果优于真菌,其藤黄单胞菌X11-1处理最先达到腐熟,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875.
玉米/花生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均有促进作用。为了阐明玉米/花生间作效应机制,测定了玉米/花生间作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并对这些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的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含量以及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促进了间作玉米根际土壤细菌和微生物总数量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磷含量与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脲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总钾含量和p H值、蔗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获得3个主成分,解析贡献率分别为48.981%,43.617%和7.402%。第一主成分主要是放线菌、真菌、有效磷等组成,第二主成分主要为有机质和p H,第三主成分主要是总氮和细菌。经标准化后计算栽培措施得分显示:间作花生得分最高1.937,其次是间作玉米1.008,两者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该研究表明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生态环境优于单作系统,机制解析为玉米/花生间作可明显促进土壤有效氮磷含量、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进而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76.
采用前置反硝化BAF系统处理玉米青贮液,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水力负荷和回流比对COD、NH3-N、T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前置反硝化BAF系统处理玉米青贮渗出液有着良好的除碳脱氮效果;在气水比为2:1、水力负荷2.60m3/(m2·h)、回流比为300%的条件下COD、NH3-N、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6%、84.5%和81.3%;出水浓度分别为22.36、16.28和22.81mg/L;水力负荷影响着系统内生物膜的更新速度、生物膜的厚度以及水的剪切力大小;回流比对该系统脱氮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当回流比从50%提高到300%时TN去除率显著提高,从42.3%增加到81.3%,增加了39.0%。  相似文献   
877.
墨西哥柏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四川川中丘陵地区 2 0世纪 80年代中叶引种造林的墨西哥柏人工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按“径阶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分别调查了乔木层、草本植物层和枯枝落叶层的生物量。据调查数据 ,用“相对生长法则”建立了乔木层单株立木各器官生物量干重的回归方程 ,方程的精度均在 98.5 %以上。同时还研究了林分平均净生产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 :川中丘陵区 11年生墨西哥柏林分生物量平均为 77.75 6t/hm2 ,净生产量为 892 8.73kg/hm2 ·a。其中 ,乔木层生物量为 75 .710t/hm2 ,占林分总量的 97.37% ;净生产量为 6 882 .73kg/hm2 ·a ,占林分净生产量的 77.0 9%。林分中草本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为 1.0 5 0t/hm2 和 10 5 0kg/hm2 ·a ;枯枝落叶现存量为 0 .996t/hm2 ,占林分平均生物量的 1.2 8% ,林分年枯枝落叶量为 996kg/hm2 ·a ,占林分生产力的11.15 %。  相似文献   
878.
党的十七大全面部署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新要求,要求我们以“安全发展”为原则,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抓好劳动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  相似文献   
879.
丁洪涛  谢建宏 《安全》2008,29(7):36-37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产品的气质,她引导全体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提升员工素质、铸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依据目前国内外专家的估计,企业中80%-90%的工伤意外可归因于“人为因素”所致,而这些“人为因素”是与企业务工的每一个基层员工的行为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80.
差异之因 一、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如前所述,“职业安全卫生”的理念、“工人(工会)参与”、“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凡此种种,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虽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 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实现了由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