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92篇
安全科学   117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84篇
综合类   541篇
基础理论   242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最大的碳库,对调节大气CO2起重要作用。秦皇岛是生态宜居的旅游城市,对森林CO2实现长期连续监测有助于该城市的碳核算。采用涡度相关法连续观测河北省秦皇岛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明确月尺度的碳源汇特征,量化生态系统呼吸、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系统总的初级生产力在内的碳收支状况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生长季具备一定的碳汇功能,为弱碳汇,固碳量为88.14 g/m2。5、6、8月为碳汇,5月碳汇强度最大为-74.19 g/m2,8月碳汇强度最小为-22.45 g/m2,7月为弱碳源,9月为碳源,分别为4.29、58.83 g/m2;(2)生长季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为88.14 g/m2,处于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较低水平;生态系统呼吸为1 400.44 g/m2;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为1 488.58 g/m2;水分利用效率为3.41 g/kg,处于较高水平;(3)生长季月...  相似文献   
892.
Emission factors (EFs) of parent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PAHs), nitrated PAHs (nPAHs), and oxygenated PAHs (oPAHs) were measured for indoor corn straw burned in a brick cooking stove under different burning conditions. The EFs of total 28 pPAHs, 6 nPAHs and 4 oPAHs were (7.9 ±3.4), (6.5 ±1.6)×10^-3, and (6.1 ±1.4)×10^-1mg/kg, respectively. Fuel charge size had in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pollutant emissions. Measured EF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 fast burning due to the oxygen deficient atmosphere formed in the stove chamber. In both restricted and enhanced air supply conditions, the EFs of pPAHs, nPAHs and oPAH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measured in normal burning conditions. Though EFs varied among different burning conditions, the composition profiles and calculated isomer ratios were similar,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from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showed that fuel burning rate, air supply amount, and modified combustion efficiency were the thre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ing factors, explaining 72%-85% of the total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893.
从玉米根内和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22株溶磷细菌。根据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2株溶磷效果最好的菌株分别被鉴定为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SY9)和泛菌(Pantoea sp.Gym7c)。同时对菌株SY9和Gym7c的溶磷能力和植物促生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利用磷酸钙和开阳磷矿矿粉研究了菌株释放P、Ca和Fe的效能。液体培养条件下,菌株在在磷酸钙培养基中的生长好于在开阳磷矿粉培养基中的生长,同时菌株能够合成铁载体。菌株SY9从开阳磷矿粉中释放P、Ca,和Fe的能力比菌株Gym7c强。然而菌株Gym7c从磷酸钙中释放P和Ca的能力比菌株SY9强。菌株Gym7c主要是通过合成的有机酸溶解磷酸钙并释放其中的P和Ca,而菌株SY9是通过合成的有机酸和铁载体溶解开阳磷矿粉并释放出其中的P、Ca,和Fe。溶解开阳磷矿粉的有机酸主要是葡萄糖酸而溶解磷酸钙的有机酸主要包括丁二酸、丙酸、苹果酸和酒石酸等。菌株Gym7c能够合成生长素、铁载体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菌株SY9和Gym7c对酸碱、盐和温度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894.
近20 a陕北地区耕地变化及其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地区耕地开垦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等对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农田生产力。论文基于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经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和实地验证,生成陕北地区1990、2000和2010年耕地现状以及前后两个10 a耕地动态数据集。利用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结合中分辨率、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估算陕北地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分析耕地变化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陕北地区耕地面积及其生产力在研究期前10 a小幅增长,后10 a明显减少。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城市化也是耕地减少的原因之一。总体而言,20 a来,陕北地区耕地资源总面积净减少42.56%;受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同期农田净初级生产力下降了41.90%。研究对于评估陕北地区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指导区域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5.
以云南省兰坪县铅锌矿周边农田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其上生长的玉米植株及其根部土壤Pb含量,结果表明:①云南省兰坪县铅锌矿区周边农田生长的玉米根、茎、叶和籽实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9.17mg/kg、99.2mg/kg、142.86mg/kg、79.18mg/kg;②云南省兰坪县铅锌矿区周边农田土壤Pb含量为1126.12—3640.25mg,/kg,是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7.5~25.8倍;③13个玉米样品籽实Pb含量超过了我国粮食卫生标准(NY861-2004)的19.1—588.9倍;④玉米根部土壤Pb含量和玉米叶片中的Pb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96.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单位,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量化其森林生态系统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净初级生产力)对县域生态系统评估工作十分重要.基于CEVSA2(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 and atmosphere 2)模型模拟1981-2015年神农架林区森林生态系统NPP,并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神农架站观测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进行验证,进而分析其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1981-2015年神农架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年均NPP为628.27 g/m2(以C计),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部较低、东部以及周边较高,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②1981-2015年神农架林区年均NPP的增长速率为2.58 g/(m2·a)(R2=0.65,P < 0.001);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发现,1998年前后是NPP增长速率变化的突变点,虽然1998年前后两个时段NPP均呈上升趋势,但1999-2015年NPP增长率较1981-1998年下降了7.01%;从空间上来看,林区中部和北部NPP增长率[4~6 g/(m2·a)]相对较高,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NPP呈下降趋势,其变化速率在-3~0 g/(m2·a)之间.③神农架林区NPP年际变化与年均温、总辐射年际变化均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呈负相关,其中年均温年际变化对NPP年际变化的解释率最高,为43%(P < 0.01);在空间尺度上,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约67.83%区域的NPP年际变化由年均温年际变化控制,主要分布在林区中部和东南部,可见年均温是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NPP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97.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是一种新型的重金属吸附材料.为了揭示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动态吸附特征,本文通过柱体穿透吸附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黄原酸对流体中铅离子的吸附穿透曲线、吸附效率及水体流速、初始浓度、填柱高度等因素对其吸附特性的影响,并采用The Thomas、The Bohart-Adams、The Wolborskal和The Yoon-Nelson等模型进行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流速、初始浓度、填柱高度等因素对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吸附铅离子的穿透曲线都有明显影响,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能较好反映吸附过程特征.实验表明,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对铅离子的吸附量为175 mg·g~(-1),吸附后的玉米秸秆黄原酸盐残渣体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898.
基于MODIS NPP的2006—2015年三江源区产草量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草地既是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维系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自然资源,准确估算本区域的产草量,可为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论文基于MODIS遥感影像获得不同分辨率的NDVI、EVI和NPP产品,结合三江源区监测点的产草量地面实测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建立多种产草量遥感估算模型。利用择优选取的估产模型进行区域适用性评价和模型反演,研究三江源区产草量在2006—2015年的时空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OD17A2H NPP的一元线性模型的估算精度相对较高,三江源区的产草量(单产)呈东多西少、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点。2006—2013年的产草量(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的产草量(总量)达到3 869.43×104 t,产草量(总量)自2014年开始降低,2015产草量(总量)为2 069.07×104 t。  相似文献   
899.
以2014年8月南海北部海水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平板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计数法对南海北部表层和垂直海域可培养细菌和细菌总数分布状况进行研究,对细菌生产力进行测定,并结合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口到南海北部海域,水平方向可培养细菌总数变化范围是3.70×102~1.42×103 CFU/mL,细菌总数变化范围是5.12×105~1.61×106 cells/mL,细菌生产力的变化范围是0.03~0.40 mg/m3/h;垂直方向上可培养细菌变化范围是1.08×103~9.00×103 CFU/mL,细菌生产力变化范围是0.01~0.08 mg/m3/h,其中表层海水中的细菌生产力明显高于底层。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水平方向上,影响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细菌总数和细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盐度、硝酸盐(NO3-N)、硅酸盐(SiO3-Si)、亚硝酸盐(NO2-N)和磷酸盐(PO4-P)(P < 0.05);垂直方向上,影响南海北部可培养细菌总数的主要因素是NO2-N(P < 0.05),影响细菌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和盐度(P < 0.05)。可见,南海北部表层海水中细菌总数高于可培养细菌总数2~3个数量级,表明该海域表层海水存在大量不可培养细菌;细菌的生命活动在海水表层相较底层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900.
颗粒粒径对玉米秸秆生物碳吸附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采用限氧裂解法于350℃下制备了不同粒径的生物碳(BC-9.31、BC-20.26、BC-60.77、BC-71.07、BC-101.9,数字代表样品的中值径μm),研究颗粒粒径对生物碳吸附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碳的颗粒粒径对核素锶的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均有显著影响.生物碳对锶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颗粒最细的BC-9.31吸附速率最大(4.48 mg·g~(-1)·h~(-1)).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锶的吸附速率呈指数降低,其吸附速率差异高达20倍.生物碳对锶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准Langmuir模型(R2,0.94~0.99),饱和吸附容量为9.09~23.81 mg·g~(-1).随着粒径的增大,锶的吸附容量先降低后增高又降低,粒径最小的BC-9.31(23.81 mg·g~(-1))吸附容量最大,吸附容量最小的则是BC-60.77(9.09 mg·g~(-1)),两者相差2.6倍.pH对生物碳吸附锶具有重要影响.在溶液pH值较低时(1.93~4.74),对锶的吸附去除率急剧增加(3.94~9.17倍);而pH值较高时(4.74~11.85),吸附去除率缓慢提高(1.11~1.68倍).pH值也是颗粒粒径影响的重要参数,随pH值增加颗粒粒径对生物碳吸附锶的影响程度显著减小.生物碳极性指数与锶饱和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极性官能团是锶的重要吸附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