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59篇
安全科学   3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301篇
基础理论   163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C4植物甜高梁和玉米幼苗对Zn胁迫的响应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营养液培养法,设置2,50,100,500和1000μmol-L-1浓度ZnSO4处理,比较C4植物甜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和玉米(Zeamays.L)幼苗对zn胁迫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甜高粱对重金属zn胁迫的敏感性强于玉米,随着zn处理浓度加大,前者幼苗苗高、根长、单株干物质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下降幅度及丙二醛含量的上升幅度皆大于后者,玉米对Zn胁迫的耐受性强于甜高粱.在处理浓度达到500 μmol-L-1之前,甜高粱和玉米体内吸收的Zn随处理浓度加大显著递增,达500μmol-L-1之后,玉米根系积累的Zn不再明显增加.在处理浓度达到和高于100μmol·L-1时,甜高粱由根系向地上部转运的Zn显著高于玉米.甜高粱和玉米对Zn胁迫的敏感性差异可能缘于它们的吸收和转运差异.  相似文献   
122.
纤维素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纤维素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利用能够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菌种对玉米秸秆粉和白酒糟进行了发酵处理.结果表明,经发酵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粉和白酒糟蛋白含量有了明显提高,真蛋白含量分别可达17.04%和29.64%,比发酵处理前高了731.2%和64.0%;粗蛋白含量分别可达18.94%和30.86%,比发酵处理前高了576.4%和65.3%,并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及淀粉酶活性,因而可作为蛋白饲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3.
利用热重分析仪在空气气氛、不同的升温速率下对带壳稻谷粉和玉米粒粉进行了热重测试,依据热重实验数据,采用多种热解动力学分析方法计算了水稻和玉米的活化能数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稻和玉米的热氧化反应活化能随着转化率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转化率为70%左右达到了极大值。  相似文献   
124.
与化石能源相比,生物质作为最常见的可再生能源,不仅污染小,还有助于缓解全球变暖。因此,合理有效的利用生物质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豆(Glycine max)为生物质碳源,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大豆生物质碳点(SoyCDs)。制备的Soy-CDs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9 nm,最佳激发波长为340 nm,最佳发射波长为440 nm,表面富含含氧官能团,表明Soy-CDs具有良好荧光特性及生物相容性,且最大产率可达50%。此外,进一步探究了叶施不同质量浓度的SoyCDs(0、5、10、25 mg·L-1)对玉米(Zea mays)光合、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g·L-1的Soy-CDs可显著提高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208.0%),其可能原因是Soy-CDs的光转换功能增加了玉米叶片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效率,进而改善了玉米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电子传递过程。同时,玉米地上部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增加53.9%和42.1%,玉米地下部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增加84.9%和58.6%。玉米根长、根表面积及根尖数分别增加了83.0%、...  相似文献   
125.
食源性植物中全氟/多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inated substances,PFASs)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研究典型氟化工园区周边玉米中PFASs的污染特征,在辽宁阜新氟化工园区周边的农用土壤中采集19个玉米样品,分析了根、茎、叶及果实中17种PFASs单体的含量与组成,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及Arc Gis软件阐明了玉米中PFASs的富集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氟化工园区周边农用地中玉米植株内总PFASs含量(∑PFASs)水平为15.88-620.7 ng·g-1,主要检出物质为短链(C≤6)PFASs、PFOA(perfluorooctanoic acid,全氟辛酸)和PFOS(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全氟辛烷磺酸)。(2)叶片是最具富集能力的器官。PFASs在叶片中总含量远高于其在根、茎及果实中含量。此外,碳链长度及官能团结构会影响玉米体内PFASs的含量。(3)PFOA与PFOS倾向富集在根部,而短链PFASs易在玉米植株内迁移。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PFASs在根系中...  相似文献   
126.
煤基腐殖酸对外源砷胁迫下玉米生长及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用于砷污染土壤治理的煤基腐殖酸,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施用不同种类和浓度的煤基腐殖酸及EDTA对外源砷胁迫下玉米株高、株鲜重、株干重、根干重、砷积累量、叶片抗氧化酶(POD,SOD和CAT)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种供试煤基腐殖酸均促进了玉米生长,提高了叶片POD、SOD和CAT活性。其中6和10号腐殖酸可降低土壤砷活性和显著抑制玉米吸收和积累砷,而8和9号腐殖酸增加了土壤活性砷和显著促进了玉米对砷的吸收和累积,且不同程度地强于EDTA。除8和9号外,其余腐殖酸均可明显降低玉米叶片脯氨酸的含量。EDTA可显著促进玉米吸收和积累砷,且加剧了砷对玉米的危害。因此,8和9号供试煤基腐殖酸可以替代EDTA活化土壤砷,与植物配合以提高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速度和效果,而6和10号供试煤基腐殖酸则可用于土壤砷钝化剂,以保证作物产品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7.
选择由玉米秸秆、稻壳和稻草秸秆在825℃制成的生物质炭作为吸附剂,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其对溶液中活性艳蓝KN-R的吸附特性,考察了pH值、时间、溶液初始浓度和生物质炭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2.0时,玉米秸秆炭和稻壳炭对活性艳蓝的吸附量均达到最大,而pH对稻草秸秆炭的影响不大;三者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分别为180、300和360 min,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14.05、54.60和68.19 mg/g。等温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方程来描述;动力学实验表明,吸附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数据分析发现,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28.
碱液预处理玉米秸秆的条件优化及添加剂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稀NaOH溶液预处理玉米秸秆,以去除木质素,减少半纤维素、纤维素的损失为目的,采用响应曲面法对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预处理条件为:NaOH溶液浓度0.77%(w/w),预处理时间16 h,温度45.6℃。并且,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添加剂(聚乙二醇、吐温-80和尿素)与NaOH溶液协同作用下秸秆中木质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尿素与NaOH的混合溶液对木质素去除效果最显著。秸秆在45.6℃,0.77%NaOH和0.2%尿素混合溶液中浸泡16 h后,纤维素回收率为86.33%,半纤维素回收率为69.89%,木质素去除率为64.93%;与原秸秆相比,纤维素含量提高了31.70%,半纤维素含量提高了6.62%,木质素含量减少了46.48%。  相似文献   
129.
在室温条件下,分别选用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铝铁(PAFC)及三氯化铁(FeCl3)对玉米深加工废水进行混凝实验。综合考虑各种混凝剂对磷、COD以及SS的去除效果,最终选取PAC作为混凝剂。采用PAC和聚丙烯酰胺(PAM)作为复合混凝剂,对其去除效果做进一步研究,并确定了最佳投加量及pH值。实验结果表明,在PAC投加量25mg/L,PAM投加量0.5 mg/L,pH为8条件下,混凝效果最佳。磷、COD、SS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0.1%、53.3%和88.2%,对应的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0.41、26.8和2 mg/L。  相似文献   
130.
改性玉米秸秆吸附Cu2+的动力学和热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用ZnCl2作为活化剂,使用功率640 W的微波照射4 min的方法制备改性玉米秸秆。考察投加量、pH、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等温吸附特征、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投加量为0.2 g,pH为6,改性玉米秸秆对Cu2+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吸附在8 h后达到平衡。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及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其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G<0,为自发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