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9篇
  免费   1128篇
  国内免费   3328篇
安全科学   1515篇
废物处理   86篇
环保管理   253篇
综合类   6197篇
基础理论   857篇
污染及防治   457篇
评价与监测   158篇
社会与环境   147篇
灾害及防治   165篇
  2024年   256篇
  2023年   849篇
  2022年   783篇
  2021年   710篇
  2020年   549篇
  2019年   562篇
  2018年   274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386篇
  2014年   490篇
  2013年   381篇
  2012年   495篇
  2011年   488篇
  2010年   354篇
  2009年   486篇
  2008年   403篇
  2007年   429篇
  2006年   381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为了考察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和土壤中多氯联苯(PCBs)残留现状,于2012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采集了空气和土壤样品,并利用GC-MS进行PCBs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大气中Σ24PCBs的总浓度为240~2 258 pg/m3,平均为1 243 pg/m3,且PCBs主要存在于气相中,占24种PCBs总浓度的90%以上,单体分布主要以三氯~五氯联苯为主。自2001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中PCBs浓度有小幅波动,说明部分地区有PCBs源释放的可能。土壤中24种PCBs的总浓度为ND~20.68 ng/g,平均为3.77 ng/g。三氯联苯是土壤中PCBs的主要同类物,平均占土壤中24种PCBs总浓度的45%,其次是四氯联苯,平均占19%。部分地点低氯代PCBs比例下降,高氯代比例升高。  相似文献   
302.
针对UASB耐冲击能力低的问题,采用短暂冲击负荷的方法进行52 d中试研究,并考察接种絮状污泥的UASB对以污冷凝水为主要成分的酒精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UASB呈现较强耐冲击负荷能力;第49天产气速率最高,可达3.03 L/(L·d),反应器内形成了粒径0.5~1.5 mm的颗粒,电镜扫描的颗粒污泥结构致密,由多个杆状细菌形成网状结构。在夏季无保温措施、负荷冲击条件下培养颗粒污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03.
将布水装置优化后的新型内循环(IC)反应器应用于某山梨醇生产企业实际废水的二级厌氧生化处理,获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调试阶段的结果表明:经过IC反应器的处理后,废水COD浓度由处理前的2 374~4 967 mg/L降至301~823 mg/L,COD去除率达81.4%~91.2%,COD容积负荷达8.1~13.7 kg/(m3·d);总体来说,当水力负荷增大时,COD容积负荷也相应增大;IC反应器的出水挥发性脂肪酸(VFA)基本控制在200 mg/L以下;厌氧出水再依次经过接触氧化池和絮凝沉淀池等配套工艺的处理后,COD降至80 mg/L以下,实现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304.
在对超声波、Ca(OH)2单独破解污泥效果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Ca(OH)2联合破解剩余污泥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单独破解剩余污泥过程中,污泥破解效果与超声波能量密度和作用时间均成正相关;Ca(OH)2单独破解剩余污泥过程中,当Ca(OH)2投加量为0.04 mol/L时,污泥破解效果最佳,1 h内污泥的破解率(DD)由控制样的0.61%增长到7.48%;联合破解剩余污泥效果优于2种单独破解效果,污泥破解率与超声波能量密度(A)、Ca(OH)2投加量(B)、联合作用时间(C)满足三元二次方程方程DD=-2.660-0.057A+484.738B-0.048C+0.441AB-2.233×10-3AC-0.088×BC-2.909×10-4A2-6 055.000 B2+2.117×10-4C2,且超声波与Ca(OH)2联合破解污泥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当超声波能量密度为0.10 kW/L、Ca(OH)2投加量为0.04 mol/L、联合作用时间为60min时,污泥的破解率达到19.60%,此时协同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305.
选择四川攀枝花地区广泛分布的3种土壤,研究五价钒[V(Ⅴ)]与四价钒[V(Ⅳ)]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分别运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对V在黄棕壤、紫色土和水稻土中的等温吸附线进行拟合,计算出这2种价态的V在各土壤中的最大吸附量,比较不同土壤对不同价态V的吸附能力,同时分别分析3种土壤吸附平衡液与解吸液pH的变化。结果表明:(1)2种价态的V在3种土壤中的等温吸附线与两模型均基本吻合;(2)3种土壤对2种价态的V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一致,依次为:黄棕壤>水稻土>紫色土;(3)3种土壤对V(Ⅳ)的最大吸附量基本一致,但紫色土与水稻土对V(Ⅴ)的最大吸附量高于黄棕壤;(4)V(Ⅳ)在3种土壤中的解吸率高于V(Ⅴ),最高可达48.93%;(5)V(Ⅴ)的吸附平衡液与解吸液pH均随V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而V(Ⅳ)的吸附平衡液与解吸液pH均随V(Ⅳ)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且3种土壤的吸附平衡液pH变化幅度较解吸液大。  相似文献   
306.
以金属有机多孔材料MIL-101(Cr3+)为非均相催化剂,过硫酸钠(Na2S2O8)为类Fenton体系的氧化剂,在可见光(300 W)下对甲基橙进行催化氧化降解研究。结果表明,MIL-101(Cr3+)在反应时间为120 min时对甲基橙降解率高达91.0%,且回收利用3次后仍表现出优异的降解性能(降解率达到81.0%)。同样条件下,把MIL-101(Cr3+)替换为TiO2或者不添加任何催化剂,甲基橙的降解率分别为25.6%和8.8%。采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考察了常温下MIL-101(Cr3+)的禁带宽度大小,进一步证明其优异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同时还探讨了MIL-101(Cr3+)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307.
2012年2-9月间在德州市城区及郊区布置6个采样点位,分别采集了采暖季(2012年2月28日-3月4日)、风沙季(2012年5月3日-8日)、非采暖季(2012年9月20日-9月25日)共216个PM2.5样品膜,采用美国Sunset Laboratory Inc热光反射法碳谱分析仪测定了PM2.5样品中OC、EC的浓度值,应用OC/EC比值法对SOC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德州市PM2.5污染较严重,年平均浓度为159.68μg/m3,各点位浓度的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季节变化趋势为:采暖季>风沙季>非采暖季。PM2.5中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80μg/m3、3.65μg/m3;OC和EC的日均浓度分别占PM2.5的9.61%和2.10%,OC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OC、EC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与PM2.5浓度特征相同。年平均浓度为3.91μg/m3;SOC在OC和PM2.5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2.30%和2.54%,SOC对OC具有较大的贡献;SOC在OC中所占的比值季节变化趋势为风沙季>非采暖季>采暖季。  相似文献   
308.
将野生水华微藻生物质作为吸附材料去除水中Cr(Ⅵ)离子。实验发现温度对去除效率没有显著影响,而pH值和Cr(Ⅵ)离子去除率呈严格负相关。在微藻吸附剂浓度为5.0 g/L、温度25℃、pH值5.0和初始Cr(Ⅵ)离子浓度30.0 mg/L条件下,经过2次吸附可以将水中Cr(Ⅵ)离子降低到0.45 mg/L,去除率达到98.5%。进一步分析表明,溶液中Cr(Ⅵ)浓度随着吸附时间逐步下降,Cr(Ⅲ)浓度会随着吸附时间逐步上升,逐渐接近总Cr浓度,这表明吸附过程中微藻生物质会将部分Cr(Ⅵ)还原成Cr(Ⅲ)。本研究表明,野生水华微藻生物质是一种低成本的吸附材料,可以用于去除废水中Cr(Ⅵ)离子。  相似文献   
309.
利用粉煤灰合成Linde type F(K)沸石吸附重金属Zn2+,考察吸附剂量、pH值、反应温度对Zn 2+吸附效果影响,研究沸石吸附Zn2+的等温线与动力学,得到了相应的模型。结果表明:吸附剂量、pH值、反应温度均对Zn2+去除效果影响显著。随着吸附剂量增大,Zn 2+去除效果不断提高,饱和吸附量逐渐减小。初始pH值为3~7时,沸石对Zn2+去除率随pH值升高迅速提高。反应温度越高,沸石吸附Zn2+到达平衡时间越短。沸石对Zn2+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其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能很好描述沸石对Zn2+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310.
基于2012年江苏省10家典型燃煤电厂相关数据,分析了影响烟气中汞(Hg)排放浓度的因素。其中电厂负荷、烟气净化设施、燃烧炉类型等会直接影响烟气中Hg的排放浓度,而原煤中Hg的含量与烟气中Hg的浓度没有直接的关系。通过模型对江苏省现有300 MW以上燃煤电厂Hg排放量进行了估算,2012年Hg排放总量约为7.307 t。通过反距权重插值进行分析,发现在区域分布上江苏省整体呈现出南部高于北部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