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0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6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45篇 |
综合类 | 208篇 |
基础理论 | 65篇 |
污染及防治 | 2篇 |
评价与监测 | 50篇 |
社会与环境 | 14篇 |
灾害及防治 | 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北纬34.5度,东经104.2度)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距岷县约15千米,距漳县约45千米,距定西市约120千米,距兰州市约170千米。此次地震极灾区烈度为Ⅷ度,地震引发了滑坡、崩塌、液化、滚石和塌陷等次生灾害。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截至24日13时,本次地震已造成95人遇难,因灾受伤1366人,震中区房屋倒塌严重。地震共造成定西、陇南、天水、白 相似文献
212.
213.
《自然资源学报》1987,2(4):381-384
第1期关于海滦河平原的缺水和引水问题······················……:·········&;#183;····&;#183;·······················……黄让堂等(l)农业水资源配置效果的计算分析··········“···一·”··”·····‘…….”一,’’·.........······一··,·…刘昌明杜伟(9)广东省海岸带国土资原的开发和管理·········“················一·“····“····&;#183;,.·············……徐君亮刘军(2。)红树林及其土坡·····&;#183;·····”·”·············”··········· 相似文献
214.
215.
黄土高源沟壑区流域土壤干层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以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干层的量化指标、分级评述和分布特征等3个方面初步探讨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的土壤干层问题,并就小流域内的植被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结果表明:在王东沟小流域内,土壤干层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水分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植物生长和植被的恢复,并具有如下特点:①土壤干层的干燥化程度和干层厚度都表现为林地大于果园,果园大于草地,农地最小;②同一种植被类型由于密度、生物量、树龄、坡度、坡向以及坡位不同,其土壤干层的干燥化程度和深度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216.
采用遥感分布式面源污染评估模型(DPeRS),对2018年黄河流域(甘肃段)面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多类型污染量产排特征解析和流域优先管控单元识别。结果表明,污染量上,2018年黄河流域(甘肃段)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化学需氧量(CODCr)的面源污染排放负荷分别为65.6,11.8,19.1和77.2 kg/km2,入河量分别为836.7,33.3,220.2和1 353.3 t;空间分布上,氮型(TN和NH3-N)排放负荷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和东部局部地区,流域大部分地区TP排放负荷均较高,CODCr面源污染排放负荷高值区分布较为零散。与排放负荷相比,黄河流域(甘肃段)面源污染入河负荷并不突出,这与该地区水资源量少有密切关系。筛选出黄河流域(甘肃段)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单元15个,面积占比为85.2%,I类优控单元主要分布在庆阳市、天水市、兰州市和白银市等地区,II类优控单元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且TN、TP、NH3-N和CODCr面源污染优控单元识别结果的平均精度达到80%。 相似文献
217.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对陆地水循环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0,自引:8,他引:130
论文从土壤水文学科视角来研究和分析黄土高原森林水文作用的两个重大问题,即对总径流量和对地下水转化的影响。联系黄土高原与水循环有关的生态属性,系统阐述了林地土壤下伏干层的发现、分布、水文性质及其生物学成因。重点分析了干层因其巨大水分亏缺量阻隔重力水下渗,阻止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作用。指出森林因其显著拦蓄径流作用,蓄积水分又难以转化为地下水,因而具有减少林地出境总径流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8.
219.
《自然资源学报》1989,4(4):381-384
第1期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努力把旱作农业区的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郑重(1)黄土高原旱地农业自然生产力潜势评价··························……;..·············……张沁文等(4)建立开放系统,发展西北半干旱地区农业·······································……‘··……刘霎浩(垃)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一半湿润地区旱作农田降水生产潜力及开发途径·········……王立祥等(19)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的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220.
黄土高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及其缓解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黄土高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压力;第二,治理和开发都非常必要并有一定效果,但是很难在几十年内彻底解决黄土高原的人口压力问题;第三,应该考虑黄土高原的人口向沿海及长江走廊经济开发区流动以缓解人口压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