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9篇
  免费   420篇
  国内免费   1500篇
安全科学   1365篇
废物处理   150篇
环保管理   413篇
综合类   3288篇
基础理论   1290篇
污染及防治   468篇
评价与监测   332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73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244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261篇
  2014年   494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367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Acute toxicity of excess Cu on the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of Chlorella pyrenoidosa was examined by using chlorophyll a fluorescence transients and JIP-test after exposure to elevated Cu concentrations for a short time period. High Cu concentration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suppression in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The absorption flux (ABS/RC) per PSII reaction center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u concentration, but the electron transport flux (ET0/RC) decreased. Excess Cu had an in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rapping flux (TR0/RC). The decline in the efficiency, with which a trapped exciton can move an electron into the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further than QA−(Ψ0), the maximal quantum yield of primary photochemistry (?P0), and the quantum yield of electron transport (?E0) were also observed. The amount of active PSII reaction centers per excited cross section (RC/CS) was also in consistency with the change of photosynthesis when cells were exposed to excess Cu concentration. JIP-test parameters ha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photosynthetic O2 evolu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decrease of photosynthesis in exposure to excess Cu may be a result of the inactivation of PSII reaction centers and the inhibition of electron transport in the acceptor side.  相似文献   
982.
二噁英的毒性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噁英(dioxin),是一类毒性很强的三环芳香族有机化合物。近年来随着二噁英污染事件的频频发生,人们对二噁英的危害也日益关注。文章从二噁英的结构、理化性质、检测方法、毒性机理以及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对近年来已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有效的控制管理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3.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对金属冶炼厂排污水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蒸馏水、自来水和矿泉水处理为阴性对照,以不同浓度的NaN3、HgCl2、Pb2++Zn2++Cd2+复合处理为阳性对照。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法对重金属冶炼厂排污水、污染源附近湖水进行检测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冶炼厂排污水、污染源附近湖水的水样均使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增加;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监测与化学检测基本一致,将重金属冶炼厂排污水、污染源附近湖水分为三种程度,重污染、中度污染和轻污染。  相似文献   
984.
针对水体中磺酸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磺酸类化合物检测方面所作的研究工作,主要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和电位等检测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85.
UASB反应器处理精制棉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波  黎敏聪 《环境科技》2009,22(1):30-32
采用颗粒污泥接种UASB厌氧反应器处理精制棉生产废水,对其可生化性及能降解程度进行研究。通过近1个月的运行可知:在进水CODCr质量浓度为5000—6000mg/L,HRT为24h,容积负荷在4.5~6.2kg/(m3·d)的范围时,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稳定保持在70%~80%的范围内,并且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986.
基于损伤检测的腐蚀疲劳寿命预测概率模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建立了飞机结构腐蚀疲劳寿命预测的4阶段概率模型,结合腐蚀疲劳损伤检测结果,通过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2个随机变量来描述检测技术的可靠性;建立了检测后的修正腐蚀疲劳寿命预测概率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修正前后的腐蚀疲劳寿命分布,得出腐蚀损伤尺寸的检测结果。对腐蚀疲劳寿命的评估影响很大,并且检测技术越可靠,寿命评估越准确。  相似文献   
987.
电池生产含铅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针对电池生产废水含铅、含氟、含磷、高酸性的特点,采用物化加生化的混凝气浮-化学反应-曝气生物滤池的处理工艺,去除废水中的氟、铅及部分磷酸盐,同时充分吸收、吸附污水中的污染物,达到降解有机污染物、减少污水中BOD5、COD的含量,从而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最终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88.
某合成洋茉莉醛香料厂的生产废水中含有香料、香料副产品、降解物以及原辅材料,具有CODcr浓度高、水质波动大以及水中污染物成分复杂等特点,属于典型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而该厂现有的废水处理工艺不仅流程长、费用高且出水难以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本文采用活性污泥法及MBR工艺研究了洋茉莉醛香料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GC—MS对降解产物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对洋茉莉醛香料废水有较好的降解作用,可经较少的步骤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89.
微电解技术预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丽  胡将军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1):109-110,113
印染废水因污染物浓度高、色度大、可生化性差成为难处理的工业废水。本文采用微电解-生化工艺对印染废水进行工程实验,微电解预处理使废水中的COD大幅去除,并显著提高其可生化性;色度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工程实验结果表明,微电解-生化工艺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运行费用低,处理后废水能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90.
制革废水的治理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其除氮效果不理想,氨氮去除率普遍较低,大部分企业处理后的氨氮都远远超过排放标准,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氨氮从技术角度上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制革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废水主要特性;分析了废水中氨氮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因,氨氮处理方法的选择,生物法脱氮的原理、特点;结合工程实例,对两种典型氨氮生化处理技术一多级A/O(硝化/反硝化)活性污泥法和悬浮生物滤池法的工艺流程及其工艺特点进行了具体介绍,分析了两种方法的氨氮处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