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9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211篇
安全科学   713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225篇
综合类   1216篇
基础理论   109篇
污染及防治   98篇
评价与监测   64篇
社会与环境   119篇
灾害及防治   96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61.
尹浩  詹亚  张浏  刘桂建 《环境工程》2022,40(5):193-196+250
清水廊道陆向缓冲带是截留陆域污染入河前的最重要生态屏障,评价其工程适宜性,不仅要体现出陆向缓冲带对外源污染物拦截效果以及所选缓冲带技术本身的特点,还要体现出污染物拦截技术对于清水廊道周边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综合影响。基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18个评价指标,构建清水廊道陆向缓冲带工程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对光明大堰河清水廊道陆向缓冲带污染拦截工程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评价的8个河段中,非常适宜的河段占62.5%,适宜的河段占37.5%,河段总体处于污染拦截效果较好状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清水廊道陆向缓冲带污染拦截工程评价方法可将河岸带的功能管理、植被及生态重建、土地利用、滨水区规划和设计融入工程评价中,为清水廊道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62.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近期国际政府间谈判的重点.本文梳理了全球塑料垃圾产生和泄漏进入海洋的研究进展,回顾了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进程,提出了我国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对策建议.研究显示,截止到2020年全球塑料累积生产量高达96×108 t,但由于各国不完善的废弃物回收和处理体系,每年有5.7×104~26.5×104 t的陆源塑料垃圾通过河流进入海洋,严重危害海洋生物健康.为解决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区域组织积极推进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进程.联合国环境大会连续四届通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相关决议,建立一个新的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塑料污染全球公约已成为可能.为积极应对国际公约和未来履约谈判,提出我国应坚持预防原则、三方共治原则(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程,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63.
甘畅  王凯 《环境科学研究》2022,35(10):2264-2272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服务业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推进服务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基于2000—2018年中国省际服务业碳排放的面板数据(不含西藏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数据),综合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服务业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并厘清其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中国服务业碳排放空间联系强度不断增大,服务业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化且稳定性显著提升. ②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等省份在中国服务业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中扮演“中心行动者”的角色,这些省份是其他省份进行服务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的重要“桥接”和“枢纽”,控制与主导中国服务业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和空间溢出. ③省份间的地理位置越邻近,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越大,中国服务业碳排放空间的联系越多;而服务业碳排放强度的差异越大,服务业碳排放空间的联系越少. 研究显示,中国省际服务业碳排放存在空间关联和空间溢出,但空间网络结构仍较为松散,未来在推进服务业节能减排的工作中,需重视建立省际协同减排机制.   相似文献   
264.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对分析是一种新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其联系度概念具有鲜明的辨证性、完整性,使其成为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拟引入集对分析理论,以江汉平原后湖农场为研究对象,应用单因子指数法和集对分析法对其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9种单要素污染程度依次为Cd>Zn>As>Cu>DDT>Hg>Cr>Pb>HCH,Cd为主要污染元素,8个地块已受到Cd的轻度污染,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主要成分为滴滴涕;集对分析结果显示8745%的农田是安全的,1255%的农田处于轻污染状态。整体而言,江汉平原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属清洁和安全范围,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集对分析法为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65.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河流健康内涵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近10~15年中外文献中有影响力的36个河流健康概念进行分析,经过样本选取、指标提取、量化处理等过程提炼出最频繁出现的能代表其内涵的6个标准,即:维持结构完整性、自然生态功能发挥、满足人类社会合理需求、处于良好状态、河流管理工具和目标、建立河流基准状态。基于此,对河流健康概念进行了重新架构:河流健康是指河流生态系统特定的良好状况,可以作为河流基准状态以及河流管理的目标,在这一状态下,河流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自然生态功能,并满足人类社会合理需求,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对30个有关河流健康表征指标及评价方法的文献进行分析,识别生物指标、水质参数、形态结构、河床底质、水文条件以及河岸带状况等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6个指标,指出河流健康的表征指标及评价标准应根据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影响以及功能定位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66.
《环境保护》2014,(13):62
由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绿车排行榜"日前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行。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在生产与使用环节也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267.
为提高不同驾龄驾驶员在行车时的安全性,对驾驶员不同驾龄条件下公路交通风险致因耦合影响进行研究。首先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将驾驶员分为低、中等、高驾龄驾驶员;然后以云南省昆明市8 123条交通事故数据为基础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一级、二级风险因素,并采取层次分析法与变权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风险耦合因素的权重值;最后采用N-K模型、耦合度模型构建驾驶员不同驾龄条件下公路交通风险致因耦合度模型,并分别计算人因和路因各构成要素之间的风险致因耦合度。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低驾龄条件下相比较于中等、高驾龄条件下更易形成强耦合;人因构成要素中超速驾驶和疲劳驾驶与其他要素的耦合易形成强耦合,路因构成要素中路侧险要和长大下坡与其他要素的耦合易形成强耦合。  相似文献   
268.
重金属污染是一种特殊的污染问题,但目前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制体系并没有对重金属污染进行独立的规制。在此情况下,应当重视一般污染防治制度中对重金属物质、重金属污染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重金属污染的特殊性,在实施操作方法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化、调整。此类制度包括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质量标准、废弃物处理)、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等,分述如下。环境影响评价一是鼓励、要求重金属开发利用规划以及从事重金属资源开发、以重金属物质为生产原料、生产废料中包含重金属物质的单位的建设项目,在编制相关环评文件时引入替代方案制度。具体要求是,在项目设计、安排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就生产经营编制多种合理方案,并在环评文件中加以体现。方案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各自的生产经  相似文献   
269.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液化石油气储配站进行危险分析,得出控制储配站事故的重点部位。分析结果对系统设计和保证安全运行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70.
环球扫描     
《世界环境》2014,(1):6-6
<正>《自然》2014年1月2日夏威夷深海金珊瑚《自然》杂志本期封面展示了潜水器一次下潜过程中获得的夏威夷深海金珊瑚及其生活环境图景。这种珊瑚是一种非常长寿的物种,甚至能活数千年。它们会将下沉的浮游植物和其他微小颗粒转化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珊瑚骨架,因此在其数千年漫长的生命周期中能提供一个独特的地球化学时间序列。因为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初级生产力在最近几十年有所提高,尽管营养供应下降了。研究者利用来自金珊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