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48篇 |
免费 | 176篇 |
国内免费 | 19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07篇 |
废物处理 | 49篇 |
环保管理 | 1253篇 |
综合类 | 3782篇 |
基础理论 | 577篇 |
污染及防治 | 148篇 |
评价与监测 | 360篇 |
社会与环境 | 315篇 |
灾害及防治 | 2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210篇 |
2022年 | 245篇 |
2021年 | 257篇 |
2020年 | 198篇 |
2019年 | 161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147篇 |
2015年 | 231篇 |
2014年 | 459篇 |
2013年 | 324篇 |
2012年 | 357篇 |
2011年 | 343篇 |
2010年 | 274篇 |
2009年 | 297篇 |
2008年 | 328篇 |
2007年 | 302篇 |
2006年 | 237篇 |
2005年 | 261篇 |
2004年 | 310篇 |
2003年 | 425篇 |
2002年 | 274篇 |
2001年 | 232篇 |
2000年 | 255篇 |
1999年 | 175篇 |
1998年 | 123篇 |
1997年 | 105篇 |
1996年 | 97篇 |
1995年 | 91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环境友好型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材料产业是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要责任者之一,并由此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传统材料产业发展带来的能源和环境危机,阐述了环境友好型生态材料的内涵与研发内容,说明只有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了解与掌握发展环境友好型材料的技术途径,大力推广其研究与应用,才能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3.
加强预警监测体系建设 高效应对突发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洪维民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2):1-3
简述了区域突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特点以及环境监测应对突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指出了环境监测应对突发生态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快预警监测技术体系建设,丰富预警监测技术手段,重视生物生态监测在预警监测中的作用,提高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水平,发挥环境信息系统在预警监测中的作用,加强预警监测技术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04.
山东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遥感技术对山东省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利用GIS技术对遥感监测结果进行解译与分析,同时对2004年-2006年间山东省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生态环境类型以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未利用土地面积极小。其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的主要特点是耕地、草地面积普遍有小幅度减少,以工交建设用地为主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较多,林地、水域面积无明显变化,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减少,以盐碱地面积减少为主。 相似文献
105.
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芶在坪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1(11):41-44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开始把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拯救地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到了重要议程,以减少和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形式的农业循环经济开始大行其道。这是因为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化肥的大量与长期使用,致使土壤板结,肥力降低;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刘元冠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7(2):51-54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庄子在生态环境伦理方面就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知止”等。这些观点对我们解决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强化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回顾了流域生态环境监管的发展历程,分析了2019年新组建的七大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在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指导协调等方面的职能,探讨了当前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在广度与深度、能力和资源储备、人才队伍建设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应重点加强的四个方向:一是构建完善的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新体系;二是建立有效的跨部门跨区域生态环境监管新机制;三是推动履职尽责全面稳步迈上新台阶;四是建设强有力的生态环境监管支撑保障体系,为国家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