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48篇 |
免费 | 176篇 |
国内免费 | 19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07篇 |
废物处理 | 49篇 |
环保管理 | 1253篇 |
综合类 | 3782篇 |
基础理论 | 577篇 |
污染及防治 | 148篇 |
评价与监测 | 360篇 |
社会与环境 | 315篇 |
灾害及防治 | 2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210篇 |
2022年 | 245篇 |
2021年 | 257篇 |
2020年 | 198篇 |
2019年 | 161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147篇 |
2015年 | 231篇 |
2014年 | 459篇 |
2013年 | 324篇 |
2012年 | 357篇 |
2011年 | 343篇 |
2010年 | 274篇 |
2009年 | 297篇 |
2008年 | 328篇 |
2007年 | 302篇 |
2006年 | 237篇 |
2005年 | 261篇 |
2004年 | 310篇 |
2003年 | 425篇 |
2002年 | 274篇 |
2001年 | 232篇 |
2000年 | 255篇 |
1999年 | 175篇 |
1998年 | 123篇 |
1997年 | 105篇 |
1996年 | 97篇 |
1995年 | 91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为推进矿井粉尘职业健康防护科技进步,介绍2013—2023年矿井粉尘职业健康防护技术研究进展,全面总结矿井粉尘产生及运移规律、矿井粉尘监测预警技术、采掘转运等环节粉尘防治技术和个体呼吸防护技术等矿井粉尘职业健康防护先进技术研究进展,提出我国矿井粉尘职业健康防护技术研究展望,形成以“动态追踪-精准监测-源头治理-呼吸防护”为核心理念的矿井粉尘职业健康防护工程科学体系。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矿井粉尘职业健康防护技术迈向领域先进水平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3.
河流梯级水电开发建设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但同时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无定河流域三级水电站为例,分析了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4.
通过分析我国相关场地污染现状和需求,设计了场地污染监测预警与决策一体化系统,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采集污染数据,并通过数据传输技术SignalR进行数据传输,再使用三维地理框架Cesium反映监测区域的污染情况,保证对污染处理响应的实时性和高效性,指出三维虚拟地理技术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结合是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5.
76.
77.
78.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装备产品、环保装备产品、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行业多。产业链长,关联度∥大。能源消耗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因此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既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天津市重点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务院出台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清晰划定了产业界限,指出了重点发展领域,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十二五”时期,天津市也应抓住战略发展机遇,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为建设生态宜居天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张玉斌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13,(11):10-13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的改革话题。并前所未有地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为“美丽中国”的目标实现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速度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等问题?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 相似文献
80.
樊万选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2012,(4):16-17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创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省”,不仅是应对危机、调整结构、保持增长的现实需要,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