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3篇 |
免费 | 332篇 |
国内免费 | 44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42篇 |
废物处理 | 38篇 |
环保管理 | 299篇 |
综合类 | 1645篇 |
基础理论 | 562篇 |
污染及防治 | 289篇 |
评价与监测 | 59篇 |
社会与环境 | 86篇 |
灾害及防治 | 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99篇 |
2016年 | 93篇 |
2015年 | 128篇 |
2014年 | 243篇 |
2013年 | 196篇 |
2012年 | 168篇 |
2011年 | 240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192篇 |
2008年 | 282篇 |
2007年 | 278篇 |
2006年 | 208篇 |
2005年 | 232篇 |
2004年 | 157篇 |
2003年 | 103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为满足天津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地方标准(DB 12/599—2015)对污水厂出水总磷的排放需求,对天津开发区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进行磁加载絮凝优化试验研究.通过设计正交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絮凝过程化学条件和水力条件,并探讨过程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絮凝过程采用磁粉B,阴离子型PAM,G1、G2、G3分别为80 s-1、... 相似文献
92.
固定CO2氢细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高效固定CO2 的氢氧化细菌—专性化能自养菌BHA 15 ,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培养基 ρ/gL-1:NH4 Cl 4.0 ,Na2 HPO4 ·12H2 O 0 .75 ,KH2 PO4 0 .5 ,MgSO4 ·7H2 O 0 .3;V(H2 )∶V(O2 )∶V(CO2 ) =3 .5∶1∶1;pH =7;最适生长温度θ =30℃ ) ,密闭摇瓶中恒温 (30℃ )培养 40h后 ,菌体浓度 ρ(DW)达 1.6mg/mL ,菌体蛋白含量 71.8% .图 7表 2参 12 相似文献
93.
[CO2]和温度增加的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CO2 和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功能的两个关键因子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 ,[CO2 ]从 2 80 μmol/mol增加到 36 0μmol/mol且每年增长速率为 1~ 5 μmol/mol,到 2 0世纪末达到更高的浓度[1] .最近的模型预测表明 ,到 2 10 0年 ,全球表面温度可能会增加 1~ 4 .5℃ [2 \〗.CO2 是光合作用的底物 ,而且还是初级代谢过程 (气孔反应和光合作用 )、光合同化物分配和生长的调节者 .温度几乎影响植物所有的生物学过程 .因此 ,在全球气候变化要素中 ,大气 [CO2 ]和温度升高对植物的生理过程和生物量及产量具有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4.
以氧化石墨烯(GO)与纳米二氧化钛(TiO_2)为改性剂,采用界面聚合法与抽滤吸附结合,对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简称原膜)进行表面改性,得到新型纳米改性膜(简称GO-TiO_2改性膜).研究改性膜的制备工艺条件及其对腐殖酸(HA)的吸附截留性能与抗污染特性.结果表明:(1)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钛酸丁酯2 m L、GO 1 mg、间苯二胺1%(质量分数)、间苯二胺浸泡时间8 min、均苯三甲酰氯0.2%(质量分数)、均苯三甲酰氯浸泡时间10 min;(2)亲水性提高显著,亲水性表面为GO-聚酰胺-TiO_2复合结构,改性膜接触角由80.6°±1.8°下降到38.6°±1.2°;(3)抗污染性能提高明显.改性膜通量总衰减率由改性前的51.2%下降到35.6%,过滤周期约为原膜的2.5倍;反冲洗后膜通量恢复率由69%提高到96%. 相似文献
95.
从添加秸秆进行堆肥处理的污泥中采集样品,通过富集培养和刚果红平板染色法筛选分离出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细菌,再通过酶活力测定从中分离筛选出1株相对高活性的产纤维素酶细菌CI;通过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为Devosia sp..利用单因素试验对目的菌株C1进行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菌株C1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时间、培养温度、摇床转速以及最适初始pH值分别为60 h、30℃、130 r·min^-1和7.2~7.5,且在该条件下其滤纸酶(FPase)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分别达23.10和54.97 U·mL^-1. 相似文献
96.
利用实验模拟研究了NaCl和Na2SO4两种盐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通过向M11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NaCl和Na2SO4,设定0.5、1、2、4 g·L-14个盐度梯度,研究NaCl和Na2SO4两种盐对藻细胞密度及叶绿素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可耐受2 g·L-1的NaCl和Na2SO4盐度胁迫,当盐度超过2 g·L-1后对微囊藻的生长起明显抑制作用。Na2SO4对藻密度及叶绿素a的影响较NaCl更显著。研究显示盐度可能是抑制咸水湖泊蓝藻水华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制定我国西北地区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标准时,建议应考虑盐的主要种类及盐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采用原位移地技术,研究了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影响下,纳帕海4种常见湿地植物的株高、茎粗、生物量等生长特性,以及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Phips2)、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等生理生化指标,分析探讨了湿地植物对不同区域气候条件的响应差异和适应策略。研究发现气候条件的改变对湿地植物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温度的上升,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茭草两种广布种Zizania caduciflora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生物量、叶绿素含量、Fv/Fm、ETR、Phips2、qP值不同程度升高,生长状况良好。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当气温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虽然Fv/Fm、ETR、Phips2、qP值降低,但其通过调节叶绿素含量、热耗散来减轻伤害,气候变化对其生长的影响较小。而北温带分布型的黑三棱Rhizoma scirpi yagarae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 Fv/Fm、ETR、Phips2、qP、NPQ都出现大幅下降,生长停滞,生物量下降,对温度上升极为敏感。可以推测,随着全球变暖,像黑三棱这样的物种,其生存将面临极大的威胁,而高原湿地生态功也将能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98.
不同类型竹种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物质积累的基础,其光合特性是高光效竹种选育的重要生理指标。为了更好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竹种资源,确定不同类型竹种的光合性能,掌握其合成有机同化物的能力是必须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采用Li-6400光合测定仪,通过对不同地下茎类型的6个竹种光合参数和光响应的测定分析,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竹种存在差异的生理基础,以期对不同类型竹种的选育和经营管理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竹种净光合速率(Pn)差异显著,大木竹Bambusa wenchouensis(Wen)Q.H.Dai的净光合速率最高,Pn值平均达到8.379μmol·m-2·s-1,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和雷竹P.praecox cv.prevernalis次之,斑苦竹Arundinaria oleosa和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最低,总体呈现丛生竹>散生竹>混生竹的趋势,1~2 a生竹净光合速率高于3~4 a生竹,但没有显著差异。气孔导度(Cond)、胞间C02浓度(Ci)、蒸腾速率(Tr)综合说明丛生竹的光合固碳能力最强,其中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关系最为紧密,是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导因子。光响应曲线表明当光强刚开始增强时,各竹种间差异较小,但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不同竹种出现很大的差异,其中绿竹Dendrocalamus.oldhami(Munro)Keng的潜在光合能力最高,远高于其他竹种,同样表现为丛生竹>散生竹>混生竹,进一步说明丛生竹种较强的光合固碳能力,从而为今后不同类型竹种,尤其是优良丛生竹种的筛选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
100.
为了解坡向异质性生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在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岷江源区的研究样地内,沿山脊划分出东南、西南和东北3个坡向,每个坡向上选择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盘花垂头菊(Cremanthodium discoideum Maxim.)和滨发草(Deschampsia littoralis)3种常见物种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株高、叶片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的变化,并测定不同坡向土壤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不同坡向间土壤环境差异明显;珠芽蓼和滨发草的株高在不同坡向上无显著差异,而盘花垂头菊株高依次为西南坡〉东南坡〉东北坡,3种植物比叶面积(SLA)均有显著变化且变化趋势均不同,在东北坡上珠芽蓼(161.30±5.44 cm2/g)和盘花垂头菊(151.26±3.36 cm2/g)具有最小的SLA,而滨发草(212.97±11.39 cm2/g)最大;珠芽蓼的地下生物量高于地上生物量,而盘花垂头菊和滨发草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则相反,3种植物的地下生物量比例在温度最低的东北坡均达到最高;珠芽蓼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在不同坡向皆为等速生长,而其余两种植物在个别坡向上呈现异速生长,且均为地下生物量积累速率大于地上部分.因此,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坡向生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了显著影响,上述3种植物的株高及叶片性状对不同坡向的响应具有特异性,而在温度较低的坡向上3种植物均偏向把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地下部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