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4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666篇
安全科学   333篇
废物处理   384篇
环保管理   236篇
综合类   1654篇
基础理论   206篇
污染及防治   463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81.
针对印染废水高有机物、高色度、水质水量变化大的特点,研究开发处理效率高,适应性强的印染废水处理集成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采用多相催化臭氧化工艺对印染废水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浸渍法制备出的负载型铁锰氧化物催化剂FexOy+MnOx/AC较单组分催化剂具有更好的活性及稳定性;经多相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后,印染废水COD、氨氮、总磷、色度去除率分别为81.7%、90.2%、93.4%、99.1%,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82.
Co基催化剂在低碳烷烃直接脱氢及氧化脱氢制烯烃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为了探究Co物种的价态对CO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的影响,以共沉淀法制备的TiZrO4固溶体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X%Co/TiZrO4(X=0.5、1、3、5和7.5)催化剂.结果表明,0.5%Co/TiZrO4和1%Co/TiZrO4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差,但保持了相当高的C2H4选择性(>90%)和碳平衡(≈100%);3%Co/TiZrO4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C2H6和CO2活化能力,在650℃、质量空速WHSV=9000 mL?g-1?h-1的反应条件下获得了约25%的乙烯收率;而5%Co/TiZrO4和7.5%Co/TiZrO4催化剂则在600℃及以上温度反应...  相似文献   
983.
在追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中,生物质转化技术受到广泛关注。水热碳化法目前被认为是将高含水率生物质转化为生物炭的最有效技术之一,其与传统的热解炭相比,获得的水热炭具有灰分低、热值高、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特点。然而,生物质原料的差异需要更高的能耗优化,以此提高水热炭产率和性能。添加催化剂可以克服这一问题,对提高原料的反应速率及水热炭热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少有文献归纳总结催化剂在生物质水热碳化过程中的应用。将催化剂分为盐类、酸类、金属氧化物、沸石和组合催化5种类型,探讨添加催化剂对水热炭产率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各类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机理,总结其在水热碳化中的催化特点,并讨论了催化剂在生物质水热碳化中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84.
在废水处理过程中,探索资源与能源回收方案,实现废水处理的碳中和是目前的重要发展方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技术,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因可同步实现废水处理与电能回收而备受关注。将MFC与微藻相结合构建光合藻类微生物燃料电池(PAMFC),系统中微藻与产电菌协同降解有机物,在去除氮、磷等同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近年来,使用不同构型PAMFC处理废水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前沿,但对PAMFC构型介绍几乎没有。因此,文章详细阐述了PAMFC的各种构型(单室、双室、沉积型和其他构型)以及运行原理,从电极材料、温度、pH等方面分析了PAMFC的产电影响因素,并具体总结了近些年PAMFC系统在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养殖废水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最后,针对PAMFC在研发过程和实际应用中的难点,提供了解决思路,并对未来PAMFC可行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提高产电效能。  相似文献   
985.
左旋氧氟沙星(LEV)是常见的抗生素之一,抗生素排入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选择高效快速对其降解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简单的共价固载模式,以β-环糊精(β-CD)为载体,通过键连和共沉淀的方法合成NiCo2O4@β-CD催化过一硫酸盐(PMS),在优选的实验体系即NiCo2O4@β-CD/PC体系(PC为PMS及碳酸盐)中,通过在不同体系中改变PMS投加量、催化剂(NiCo2O4@β-CD)投加量、碳酸盐投加量以及加入不同阴离子考察体系对LEV的降解效果,同时在最佳条件下进行了催化剂的循环实验和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500 mg/L浓度的PMS作为降解LEV(10 mg/L)的最佳氧化剂量。催化剂浓度达到50 mg/L,碳酸根离子浓度达到60 mg/L的体系降解效果最佳。Cl-会加快LEV降解速率,但会减少LEV反应趋于平衡时的降解率,SO42-的加入对实验体系降...  相似文献   
986.
过氧乙酸[PAA,CH3C(O)OOH]作为一种新兴的氧化剂,在处理污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蚀刻方法制备出纳米核壳Co@NC催化剂,并将其用于活化PAA降解污水中磺胺甲■唑(SMX).结果表明,当控制催化剂投加量为0.02 g·L-1、PAA浓度为0.12mmol·L-1和SMX浓度为10μmol·L-1时,反应5 min时SMX的去除率即可达到98%,且降解SMX的速率常数为0.80 min-1.SMX降解效率随催化剂添加量和PAA浓度提高而显著增加.结果发现核壳Co@NC/PAA体系在近中性条件下(pH为6.0~8.0)可获得最佳的SMX降解效果,酸性或碱性条件均不利于SMX去除.HCO-3和腐殖酸对该催化体系存在显著抑制,而Cl-抑制作用较弱.此外,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发现,乙酰氧自由基(CH3CO2·)和乙酰过...  相似文献   
987.
固定源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脱硝技术是目前最有效的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催化剂是NH3-SCR脱硝技术的核心,其中,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应用最为广泛.国内外学者就固定源NH3-SCR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反应活性及其中毒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本文梳理了钒基、锰基、铈基、铁基以及铜基等固定源NH3-SCR催化剂体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对催化剂活性具有毒害作用的二氧化硫、碱金属和重金属的中毒机制及耐毒对策,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出思考,进一步展望了未来固定源NH3-SCR脱硝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88.
采用自主设计的喷射床电沉积装置处理模拟采矿含锌废水。通过改变喷射床电沉积处理过程的pH值、电流强度、含锌废水浓度以及鼓入氮气等实验参数,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喷射床电沉积反应器对含锌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废水Zn2+浓度为1000 mg/L时,采用粒径为1.8 mm铜微粒电极,反应过程pH值为4.5,恒电流强度为15 A,向废水中鼓入600 L/h氮气的条件下处理效果最好,电沉积反应180 min后,Zn2+去除率达到49.44%,平均电流效率为41.63%。并以实验结论为基础,通过动力学模拟分析,建立了单金属离子电沉积过程的动力学模型,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89.
高效低成本的催化剂是低温催化氧化脱除硫化氢(H2S)的研究重点,采用浸渍法研制了Cu/Al2O3催化剂,利用N2物理吸附、XRD(X射线衍射分析)、XPS(光电子能谱)、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了解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物相结构,并开展不同温度、相对湿度、Cu负载量条件下的H2S动态脱附以考察催化剂脱硫性能.结果表明:①催化剂是一种典型的介孔材料,且CuO和Cu2O高度分散在催化剂表面.②FT-IR结果表明,催化剂在H2S催化氧化过程中表面CuxO和表面结合水中的羟基均参与反应,且有SO42-的生成.③XRD、XPS结果表明,脱硫过程中有S单质和CuS的生成.④适宜的温度(50℃)和相对湿度(50%)会显著增强Cu基催化剂的脱硫性能.⑤负载量为3%的Cu基催化剂具有最佳的脱硫性能,穿透硫容量高达220.92 mg/g.研究显示,利用浸渍法可以合成低温催化氧化H2S的高硫容Cu基催化剂.   相似文献   
990.
催化消除治理VOCs具有起燃温度低、节能、适用范围广的优点,课题从VOCs催化消除反应机理、催化剂制备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针对当前催化消除治理VOCs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VOCs治理技术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