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7篇 |
免费 | 85篇 |
国内免费 | 9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88篇 |
废物处理 | 40篇 |
环保管理 | 167篇 |
综合类 | 613篇 |
基础理论 | 43篇 |
污染及防治 | 30篇 |
评价与监测 | 5篇 |
社会与环境 | 118篇 |
灾害及防治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82篇 |
2022年 | 83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129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87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74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2014,(1):61-61
2013年,河南省科技厅紧紧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2.
良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目前已广泛运用考古手段探索良渚聚落的人地关系,但大尺度分析聚落整体分布特征还相对薄弱。基于良渚聚落的相关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聚落数据进行核密度、标准差椭圆、泰森多边形分析,揭示良渚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良渚聚落一到四期总体呈现“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由核密度可知其由多模式变为单核心模式;由标准差椭圆可知良渚聚落重心逐步向北迁移,同时椭圆形状在第四期发生重大变化;由泰森多边形可知聚落规模呈现一、二期最高等级领地数量相同,南北齐头并进发展,三、四期北部最高等级领地比南部多,出现群星环绕的局面。(2)良渚聚落的减少或增加与气候密切相关,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如洪涝等进一步影响聚落的发展,而自然灾害的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导致聚落群间的战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最终导致良渚聚落逐渐衰落直至灭亡。 相似文献
23.
24.
孙永彦 《安全.健康和环境》2018,18(2):17-20
针对油田井下作业机液压系统存在液压管钳伤人、无效功耗、污染环境等问题,通过现场调查研究,得出系统存在无效运转的相关数据,找到了液压系统存在的结构问题,制定液压泵随机驱动技术改造方案,对改造前后功耗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技改后的安全环保效果。 相似文献
25.
基于不透水表面指数的城市扩张趋势及驱动机制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扩张趋势及驱动机制研究存在两大难题:(1)传统景观数据的混合像元问题影响城市扩张趋势研究的准确性;(2)城市扩张驱动因子的共线性问题影响驱动机制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针对上述问题,以南京市为例,利用不透水表面分析结果,采用不透水面加权平均重心分析、线性方向均值分析及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开展2000~2017年城市扩张趋势研究,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对城市扩张驱动机制开展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整体上表现为多中心非同步的蔓延式扩张;2000~2017年的3个时间跨度内,南京市整体的不透水表面扩张速度不断增长,年均不透水表面加权平均重心转移距离分别为303,379,611 m,全市尺度上往顺时针偏北259.12.方向转移2 564 m,具体到各辖区,重心转移距离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扩张的外部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方向性,2000、2005、2010以及2017年4个时期,不透水表面的标准差椭圆扁率均在2.232以上,主要表现为南北向扩张,各辖区扩张方向性不同;城市外部空间特征及发展战略、河流水系及自然保护区分布、土地利用规划等因素表现为对城市扩张方向的约束和限制作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人口密度、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区生产总值、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成为影响城市扩张规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跃迁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以及环境治理的复杂状况,对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治理的研究是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关键。文章测算1997—2015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集聚特征及其时空跃迁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借助分位数回归与时空跃迁嵌套模型,揭示在时间和空间推移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强度的时空跃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区的碳排放强度在时空分布上并不是完全随机状态,各个省区碳排放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特征,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会受到其相临近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省域间的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的时空演进特征。(2)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集聚趋势增强,具有高度的凝固性和较低的流动性,10个高碳排放强度省区碳排放强度的稳定性将成为制约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跃迁的重点省区,相关省区的跃迁性将成为驱动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跃迁的关键省区。(3)各省区的碳排放强度空间集聚过程中存在时空跃迁的驱动模式和制约模式,分位数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的驱动机制,不同响应阶段的驱动因素的分位数与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类型之间具有很强的嵌套性。(4)根据各省区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及其跃迁机制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加强对关键省区碳排放强度的有效监测与治理,加大碳排放的约束力度等差异化的碳减排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7.
城市化进程中景观组成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变化速率相对较快的区位形成热点。为探索形成景观动态热点的影响因素,以江苏省南京市为研究区,采用2003、2006和2011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应用ArcGIS软件的空间数据叠加分析和邻域分析功能在1~3km 3个观测尺度上提取了聚落增长热点,并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热点形成的景观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城市化时期内聚落增长热点的格局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空间分布由较为分散趋于相对集中。热点发生概率受到土地利用状况、景观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且依赖于观测尺度。内部耕地占地率高、聚落占地率低,外围耕地占地率低、聚落占地率高的区域易成为聚落增长的热点区。聚落增长热点多形成于接近建成区和主要道路、耕地和聚落占地率较高、人均GDP较高、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对于深入理解城市化进程,制定土地管理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8.
2007年5月11日,连云港市赣榆县发生了一起吊车引发的触电死亡事故。事故经过如下:2007年3月,万某要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建二层楼房,向赣榆县供电公司提出临时用电申请,供电公司经现场勘察、测量,发现欲建房屋外墙离10干伏线外侧垂直距离不足1米,在架空电力保护区之内,拒绝了万某的申请,没有给其办理建房临时用电手续,并告知其禁止在保护区内建房。万某不听劝阻, 相似文献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