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03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研究了自热式催化剂用于含正已烷废气的处理过程,确定了电功率与催化床层温度关系,探索了自热式催化过程中正已烷浓度、空速对其转化率的影响,给出了实验室条件下的较佳操作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92.
六溴环十二烷(HBCD)作为一种典型卤代有机污染物已在河湖沉积物中被广泛检出,但流速变化下HBCD的迁移和释放行为尚不清楚.本文通过模拟5种流速条件,分析不同流速下表层沉积物中HBCD的释放规律以及HBCD在水-沉积物系统的再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再悬浮的临界流速为0.4m/s,上覆水中HBCD浓度随流速增大而增加,且不同流速下HBCD向上覆水中的释放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与上覆水不同,流速变化对悬浮颗粒物(SS)中HBCD浓度并无明显影响.相比静水和低流速条件,高流速条件下沉积物中HBCD的释放总量较高,0.6m/s流速下HBCD的释放总量是静水条件的31.6倍.流速是引起沉积物中HBCD再分配的关键因素,HBCD的再分配随流速增大而更加明显.不同流速下,SS中HBCD的分配量在HBCD释放总量中均占主导地位;表层沉积物中HBCD更易向较小粒径沉积物中分配.  相似文献   
93.
六溴环十二烷(C_(12)H_(18)Br_6,简称HBCD)是近年来在环境中广受关注的优先污染物和高产量化学品。实验室条件下以红鳍笛鲷为研究对象,选取其脑组织非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浓度HBCD溶液(8.6μg·L~(-1)、43.0μg·L~(-1)和215μg·L~(-1))暴露96 h对红鳍笛鲷脑组织的氧化损伤和神经毒性效应,同时结合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s index,IBR),对HBCD造成的胁迫水平和毒性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HBCD对红鳍笛鲷脑组织中SOD活性和GST活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诱导效应,其中暴露初期SOD活性与HBCD浓度呈正相关,但随暴露时间延长与HBCD浓度呈负相关;HBCD对MDA含量和ACh E活性表现出诱导或抑制且存在剂量依赖性,低浓度组MDA含量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的过程,ACh E活性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中浓度组MDA含量和ACh E均表现为抑制效应;高浓度组MDA含量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的过程,ACh E活性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IBR分析结果表明4种生物标志物对HBCD胁迫的敏感性分别为SODGSTACh EMDA,且中、高浓度组的胁迫效应最明显。  相似文献   
94.
对冬青叶兔唇花(Lagochilus ilicifoliu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包括7个环烯醚萜苷、2个长链醇、1个二萜和1个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综合运用波谱数据分析和相关化学技术,这些化合物被鉴定为8-O-乙酰哈帕苷(1)、ajugoside(2)、ajujol(3)、哈帕苷(4)、京尼平苷酸(5)、玉叶金花苷酸(6)、8-deoxyshanzhiside(7)、citrusin C(8)、植醇(9)、三十一烷-12-醇(10)和二十八碳醇(11).化合物2~3、5~11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give a worldwide overview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typical estrogenic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in the effluent of sewage plants and then compare the concentra- 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estrogenic EDCs in ten countrie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the estrogenic EDCs research.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ree main categories (totally eight kinds) of estrogenic EDCs including steroidal estrogens (estrone (El), estradiol (E2), estriol (E3) and 17a- ethynylestradiol (EE2)), phenolic compounds (nonylphe- nol (NP) and bisphenol A (BPA)) and phthalate esters (dibutyl phthalate (DBP) and dibutyl phthalate (2- ethylhexyl) phthalate (DEHP)) in the effluents of sewage plants reported in majo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over the past decade were collected. The statistic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s of eight kinds of EDCs were in the range of ng·L^-1 to μg·L^-1. The concentrations of steroidal estrogens mainly ranged within 50.00 ng. L-1, and the median concentrations of El, E2, E3 and EE2 were 11.00, 3.68, 4.90 and 1.00 ng·L^-1, respectively. Phenolic compounds and phthalate esters were found at pg. L-1 level (some individual values were at the high level of 40.00 μg·L^-1). The median concentrations of BPA, NP, DBP and DEHP were 0.06, 0.55, 0.07 and 0.88 μg·L^-1,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phenolic compounds and phthalate esters in the effluent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steroids estrogens.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ntration in various ten countries showed that steroids estrogens, phenolic compounds and phthalate esters in sewage plant effluents were detected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in Canada, Spain and China,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6.
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s,HBCDs)是一种典型的疏水性脂肪族溴代阻燃剂,2013年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中. HBCDs具有手性中心,多个对映异构体,不同的立体构型在环境中会发生选择性富集分布,降解转化和生物毒性等行为.植物是生态系统能量的生产者,HBCDs可通过植物吸收改变植物生理,影响其在食物链的传递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本文对HBCDs异构体和对映体的植物提取分析方法、植物富集和传输、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以及植物毒性效应的最新研究进行梳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有效检测植物中的HBCDs异构体和对映体,对映体水平的检测将成为未来HBCDs立体构型分析的发展方向. HBCDs已在各类植物中被陆续检出,多数研究中α-HBCD是主要的异构体.目前在HBCDs对映体水平上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其在植物体内的传输尚无统一规律.植物种植可有效清除土壤中的HBCDs,展现出生物修复应用前景.HBCDs会引起植物生长发育迟缓、氧化胁迫和基因损伤等效应,不同构型的HBCDs表现出特异的选择性毒性行为.鉴于目前关于HBCDs的植物研...  相似文献   
97.
吕元山 《化工环保》1992,12(1):55-56
浅色固体C_5石油树脂是一种应用面较广、使用量很大的石油化工产品,广泛地应用于涂料(油漆)、造纸、印刷、油墨、橡胶、粘合剂和树脂改性剂等工业中。随着我国几套30万吨乙烯装置的建成投产,C_5馏份的年总产量可达20—30万吨。目前,C_5馏份只用作燃料,这在资源、能源上都是极大的浪费和损失。 C_5馏份的综合利用是我国“七五”重点攻关项目之一。我厂为了充分利用齐鲁30万  相似文献   
98.
微生物利用食品废物合成聚羟基烷酸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聚羟基烷酸酯(PHAs)的生产成本,以麦芽、豆类、糖果、冰激凌、牛奶、芝麻油和食醋废物为底物,研究了产碱弧菌(Alcaligenes latus)、表皮匍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和活性污泥合成PHAs的工艺可行性和产物的物化性质.结果表明,通过两段式间歇补料发酵.3类微生物利用麦芽废物合成的聚羟基丁酸酯(PHB)产量最大,分别达细胞内含量的70.1%、16.0%和43.3%.A.latus适应食品废物开始细胞生长和PHAs合成的延迟短,在缺氮阶段合成PHB的产量、产率高.微好氧时,从芝麻油提取出的S.epidermidis可以合成分子量超过1×106的PHB.活性污泥可利用豆类废物合成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酯(PHBV)共聚物,其中羟基戊酸比例(HV%)占21%.多数食品废物适合合成具有不同物化性质的PHAs.PHAs产物的组分及物化性质受微生物种类、底物类型、发酵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2种原油中烃类生物标志物生物降解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微生物降解模拟实验,考察了海上中质原油BZ34-1和重质原油SZ36-1中类异戊二烯类、萜烷类和甾烷类生物标志物组分的生物降解性.结果表明,在60 d的实验周期内,尽管2种原油中类异戊二烯类生物标志物包括姥鲛烷和植烷都发生明显降解,其中,中质原油BZ34-1中姥鲛烷和植烷的降解率分别为20.2%和15.0%,重质原油SZ36-1中姥鲛烷和植烷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5.6%和75.4%;但2种原油中类异戊二烯类生物标志物发生降解的阶段不同,重质原油SZ36-1中类异戊二烯类生物标志物在实验初期(20 d)就开始发生降解,中质原油BZ34-1中类异戊二烯型生物标志物的降解主要发生在中后期(20~60 d).而2种原油中萜烷和甾烷类生物标志物在整个实验周期内都未发生明显降解.这表明在设定的实验周期内,植烷或姥鲛烷适用于评价降解初期的中质原油生物修复效果;而萜烷和甾烷类则适用于2种原油不同阶段生物修复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00.
世事多棱镜     
美好与丑陋往往在一念之间。最近发生的几件事让我对世事的无常与无奈一声叹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