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17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酶底物法检测地表水粪便污染的适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酶底物法检测地表水粪便污染的适用性,采用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同步检测了长江南京段、秦淮河、玄武湖等水中大肠菌群。结果显示:在多数情况下,酶底物法检测结果略低于多管发酵法,两种方法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多管发酵法相比,酶底物法检测粪便污染特异性强、时间周期短、二次污染小、简便快速,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2.
粪大肠菌群酶底物法在环境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外粪大肠菌群的酶底物检测方法,针对某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用酶底物法和标准方法多管发酵法同步检测受污染地表水中的粪大肠菌群,讨论酶底物法在应急监测中检测粪大肠菌群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数据显著相关,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相对于多管发酵法,酶底物法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二次污染少,符合应急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3.
通过研究自制电解槽,利用掺硼金刚石膜电极(BDD)对医疗废水进行消毒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了电流密度、消毒时间及Cl-浓度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流密度越大,消毒效果越好;消毒接触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Cl-浓度对消毒效果影响显著,医疗废水C1-质量浓度达到200 mg/L以上,消毒接触时间≥9s,出水即可满足GB 18466-2005《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粪大肠茵群数均不得超过500 MPN/L.  相似文献   
164.
为获得秸秆畜粪混合物料在厌氧消化过程中的甲烷高值化产出,提出了一种新型"热碱-分步酶水解-厌氧消化"组合工艺.以玉米秸秆和牛粪混合物料作为实验对象,考察物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获得高溶出效率的热碱预处理条件;分步投加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的剂量及水解时间;热碱预处理后的混合浆液和热碱-酶水解后的混合水解液厌氧消化甲烷产率及产气周期.结果表明,在80℃和0. 5%Na OH碱用量条件下,纤维素、半纤维素和蛋白质的溶出效率(%TS)最高,与未预处理相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4. 84%、12. 24%和8. 92%;分步酶水解的过程和条件为:先投加80 U·g-1的纤维素酶水解18 h,再投加20 U·g-1的蛋白酶水解4 h,纤维素和蛋白质的水解效率可分别达到74. 08%和74. 01%,获得的水解液中糖类提高12~32倍;在厌氧消化阶段,热碱-酶水解后的水解液甲烷产量最高值可达750 m L·h-1,产气周期50 h,相比于热碱预处理后的底物消化(对照组),产甲烷效率提高了约14倍,产气周期缩短了约17 d.热碱-酶水解预处理能有效地解除混合物料厌氧消化过程的水解限速,研究结果可以为开发高效的农业废弃物能源高值化利用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5.
在地表水中水质环境监测粪大肠菌群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酶底物法具有较准确、速度快、操作简单等特点,是一项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6.
粪大肠菌群是水体粪便污染的指示菌,是总大肠菌群中的一部分,主要来自于人和温血动物粪便,在44.5℃下能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称为粪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是传统的粪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用提高培养温度的方法,造成不利于来自自然环境的大肠菌群生长的条件,使培养出来的菌主要为来自粪便中的大肠菌群,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出水质受粪便污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7.
紫外线及二氧化氯作为绿色消毒技术的代表,被越来越多地研究和使用,ClO_2消毒能够弥补UV不能提供持续消毒能力的不足,UV消毒作为ClO_2消毒的预处理工艺,能够降低后续消毒工艺的微生物负荷。通过试验对联合消毒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在试验水质条件下,当紫外线剂量为60 m J/cm~2,二氧化氯投加量2 mg/L,反应时间15min时即可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且成本较低,消毒后粪大肠菌在48 h内几乎不发生光复活。  相似文献   
168.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的提高,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粪大肠杆菌要求也由一级B提高到一级A,消毒已成为污水处理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而言,不仅要确保出水达标还要考虑消毒工艺的经济性,本文以16.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例,探讨次氯酸钠消毒工艺运行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9.
以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Z5菌株(CCTCC M2012445)为菌种资源,探讨了其在外源电子供体条件下以纳米颗粒形式回收溶液中钯的可能性,研究了工业废液(IW)、废旧电路板(PCBS)和废汽车催化剂(SAC)3种模拟废水中钯的回收率,分析了废水中其它离子对钯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粪肠球菌Z5菌株可以从3种模拟废水中回收钯纳米颗粒.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分析表明,回收产物为10 nm左右粒径的钯纳米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周质.3种废水中钯的回收率依次为IWSACPCBS,其中吸附率依次为99.8%(6 h)、99.7%(8 h)、90.3%(12 h),还原率依次为99.9%(4 h)、99.9%(6 h)、80.4%(36 h).模拟废水中Pt(Ⅳ)、Ag(Ⅰ)、Cu(Ⅱ)、Au(Ⅲ)和Fe(Ⅱ)对钯的还原和吸附过程都存在影响.具体地,钯的还原效率受影响程度依次为Au(Ⅲ)Pt(Ⅳ)Cu(Ⅱ)Ag(Ⅰ)Fe(Ⅱ).进一步将回收所得的纳米钯掺杂四氧化三铁,可应用于非均相芬顿反应中染料亚甲基蓝降解,80 min内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96.7%,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70.
小试EM菌对污泥中粪大肠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