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89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32.
对一起初步认定为监盘、巡检和消缺管理不到位及热工逻辑不完善造成的锅炉低温过热器吹损泄漏事件进行深入调查,通过爆口宏观形貌、管子和防磨瓦吹损痕迹、吹灰系统设备状况等分析,判断这起吹损泄漏事件还与吹灰系统存在蒸汽严重带水、吹灰器压力长期未整定等因素有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措施,指导电厂进一步防范锅炉受热面吹损泄漏,同...  相似文献   
33.
电厂汽水管道运行中流动加速腐蚀(FAC)现象普遍存在,危及电厂安全。随着机组参数的提高,针对超临界机组,通过模拟与现场实时数据分析得到疏水系统与给水系统一样存在较高的流动加速腐蚀现象。流体动力学、环境和材料因素是造成流动加速腐蚀的主要因素。由沧东电厂660 MW超临界机组的实时数据分析得到p H值、电导率、含氧量对其疏水系统发生流动加速腐蚀的影响关系,结合其采用的水处理方式,分析超临界机组疏水系统发生FAC的机理和原因,给出预防和抑制超临界机组疏水系统发生流动加速腐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4.
用二氧化氯直接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二氧化氯直接氧化处理含疏水性染料的印染废水(COD360mg/l,色度256倍),经PE精密过滤器过滤,出水水质为COD64mg/l,色度4倍。  相似文献   
35.
溶剂气浮分离法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国  任欣 《环境化学》1997,16(3):220-226
本文研究了待分离物呈表面活性物系(甲基橙-十六烷基氯化吡啶、十六烷基氯化吡啶)和呈疏水性物系(铜-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镍-丁二酮肟)的溶液气浮变化规律。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分离效率的高低与有机相和气浮分离物相互作用的强弱不相关。通过高速摄影及计算证明,水相和有机相两相界面间的稳定的气泡层存在,它一方面使待分离物质在水相中的停留时间在大增加,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已捕集的待分离物质,从而增加了气泡吸附总  相似文献   
36.
采用绿色生物酶技术改性玉米秸秆髓(CSP),在CSP表面由漆酶催化接枝十八胺,以提高材料的亲油疏水性能,制得高效吸油剂LCSP.研究了改性温度、改性时间、TEMPO浓度、漆酶用量及十八胺浓度等因素对LCSP亲油疏水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SEM、BET、XRD、接触角、FTIR、XPS等分析技术对改性前后CSP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并进行了吸油研究.结果表明,在35℃下,投加100U/g的漆酶、4.48mmol/LTEMPO、8.91mmol/L十八胺,改性CSP6h,制得的材料吸油量最大、吸水量最小,油吸附量从13.24g/g提升至40.82g/g,水吸附量从13.76g/g降至3.83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剂的重复利用实验表明本方法制备的材料具有良好回收再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37.
硬脂酸和硅烷偶联剂KH570对氧化钙疏水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事故情况下高浓度毒性有机物污染土壤快速固化/稳定化材料,本文以氧化钙(Ca O)为基材,硬脂酸和硅烷偶联剂KH570为两种改性剂,采用湿法工艺对Ca O粉体进行表面疏水改性,探讨不同工艺条件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并对改性后Ca O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硬脂酸改性氧化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硬脂酸添加质量分数5%,改性温度30℃,改性时间30 min;KH570改性Ca O的最佳工艺条件为:KH570添加量0.02 m L·g-1Ca O,改性时间40 min.改性后Ca O的接触角均大于90°.傅里叶红外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两种改性剂均以化学吸附的方式包覆在Ca O表面,达到了表面疏水改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8.
无机沉淀对土壤有机质吸附疏水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质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是影响其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和归趋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化是有机污染物和土壤等介质长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影响着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已有的老化研究注重有机污染物被土壤等介质吸附隔离的机制,很少考虑土壤等吸附剂自身演化对有机污染物吸附的影响。本文通过无机沉淀处理方法来模拟自然环境过程吸附剂自身的演化对土壤有机质吸附能力的影响,从而证明吸附剂自身的变化也是影响老化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无机沉淀包裹和填充的碱提土样品比原始碱提土样品具有更小的吸附能力,同时无机沉淀处理后的样品的吸附性能随着无机沉淀离子浓度增加而降低。这可能是无机沉淀覆盖碱提土样品的内外表面积和填充碱提土样品的微孔所引起的,同时也可能是无机沉淀占据了吸附有机污染物的高能点位所致。  相似文献   
39.
SDBS/Na+对红壤胶体悬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颖  李航  朱华玲  田锐  高晓丹 《环境科学》2014,35(4):1540-1547
土壤中普遍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离子与土壤胶体颗粒的相互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选取红壤胶体作为对象,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Na+作用下红壤胶体颗粒的凝聚过程,并结合体系的pH和Zeta电位分析了SDBS/Na+与土壤胶体颗粒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①相同浓度Na+作用下,随着SDBS浓度的升高,土壤胶体悬液稳定性增强.例如120 mmol·L-1Na+作用下,随着SDBS浓度从0 mmol·L-1升高到10 mmol·L-1,凝聚体有效粒径从702 nm下降至193 nm,总体平均凝聚速率从28.6 nm·min-1减小到3.36 nm·min-1;②相同浓度SDBS作用下,随着Na+浓度的升高,体系Zeta电位绝对值显著降低,凝聚体有效粒径逐渐增大,凝聚速率逐渐加快;③仅SDBS作用下,随着SDBS浓度的升高,体系Zeta电位绝对值从47.6 mV增加到62.2 mV,体系pH从6.17升高到6.76,但均小于土壤胶体悬液本身的pH(6.89).因此,SDBS通过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吸附于土壤胶体颗粒表面,增加了颗粒表面的负电荷数量,降低了作用于胶体颗粒表面的有效Na+浓度(SDBS疏水长链的空间阻碍和高浓度SDBS所形成的胶束结构对Na+的吸附),使得胶体悬液稳定性增强,需要添加更多的Na+才能发生凝聚.  相似文献   
40.
SMBR不同特性膜处理城市内河道水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一体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不同特性膜处理上海市城市内河道水,结果表明,SMBR对氨氮含量较高的富营养化河水,氨氮的去除率在90%以上,但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仅为50%.比较两种膜的运行性能,亲水性膜在运行通量和通量恢复能力上,均比疏水性膜优越.两种膜的出水水质几乎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