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89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基于氯原子的个数及取代位置的不同,定义了氯原子密度(D)。D及二阶连接性指数(2Xv)对多氯联苯分子呈现出良好的结构选择性。结合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与37种多氯联苯在鱼体内的生物富集因子(lgBCF)拟合,建立令人满意的数学模型:lgBCF=-0.191+1.649·2Xv-0.015·D-0.442·lgKow,n=37,R=0.922,F=62.029,S=0.338。该模型经Jackknife法检验具有总体稳健性,能够较为准确估算与预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因子。  相似文献   
92.
活性材料覆盖法已经被证明具有修复沉积物疏水性有机化合物(HOCs)的潜力。活性材料覆盖法利用活性材料的强吸附能力降低了HOCs生物可利用性,与此同时活性覆盖层有效地阻止沉积物中HOCs向上层水体扩散。然而,活性材料覆盖层可能会对沉积物中的底栖群落(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结构和生理功能造成不利的影响。该文从修复机制、材料选择、工程参数及对底栖群落的影响等方面对覆盖法进行综述,并指出活性材料覆盖法未来的研究方向可着眼于活性材料的生物亲和力、功能多样性和环境友好性。  相似文献   
93.
方庄矿矿井水的综合治理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分析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掌握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采取综合的治水方案,细化矿井井田的水文地质单元,针对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单元,分别采取了疏水降压、封堵加固、自然排放等治水措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4.
酚类化合物的QSAR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郭明  许禄 《环境科学学报》1998,18(2):122-127
直接应用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产生的结构描述参量研究了45个酚类化合物的麻醉毒性和分子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神经网络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用其预测了5个酚类化合物的麻醉毒性.结果表明,所提取的结构参量较好地反映这类化合物的结构特性,而用神经网络法所得结果优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5.
汞蒸气净化治理技术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庆 《福建环境》2000,17(5):12-13
介绍了汞蒸气净化治理技术应用现状,对以载银活性炭作为吸附材料的吸附-脱附-再生回收法作了重点介绍,对该领域正在开发的膜处理新技术亦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96.
常青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1):3811-3820
疏水絮凝是天然水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也是水处理中常被利用的原理.而疏水作用力则是引起疏水絮凝的最主要原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在过去30多年里,科学家们从实验测定、数值模拟及理论研究3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使人们对疏水作用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及研究所具有的高难度,目前疏水作用力的理论仍不够完善.为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疏水作用力的一些特性及影响因素,如疏水作用力的实验规律、疏水作用的距离范围、疏水作用力的粒度界限、表面接触角对疏水作用力的影响、电解质对疏水作用力的影响及温度对疏水作用力的影响等.对大量文献的分析归纳表明,实验规律有单指数函数模型、双指数函数模型及幂函数模型,作用距离范围分为短程作用力及长程作用力,微粒半径大于临界半径时才可产生疏水作用力,疏水作用力随接触角的增大而增大,电解质对疏水作用力基本无影响,关于温度的影响,迄今尚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7.
常青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0):3787-3796
1982年Israelachvili和Pashley在Nature期刊上报道了以实验测得的疏水作用力,这一发现使当时的学者们倍感兴奋,激起了一个持续不断的研究.经过30多年的研究,疏水作用力被证明客观存在,并被众多科学家所认可.根据这一发现,经典的DLVO理论应补充疏水作用力,成为扩展的DLVO理论,经典的絮凝理论也应包括疏水絮凝的贡献.迄今疏水絮凝在矿物分选领域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水处理领域尚缺乏认识和研究.本文综述了疏水作用力及疏水絮凝的发现,探讨了疏水作用力的热力学解释和微观机理,指出了水处理技术中涉及到的一些疏水絮凝原理,认为水处理工作者应大力开展疏水絮凝的研究,以疏水絮凝的理论进一步推动水处理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8.
王帅  闫鑫  徐进良 《环境工程》2018,36(4):23-27
为解决海上浮油问题,设计了1个具有特殊浸润性表面的油水分离装置——浮井。该装置主体采用倒圆台形状,可以很好地自浮于海面。装置的油水分离部位采用改性后的不锈钢丝网。先将不锈钢丝网浸泡在CuSO_4溶液中构造粗糙表面,随后浸泡在十八烷酸中降低表面能,改性后,丝网表面呈现超疏水、超亲油特性。油在表面张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流进装置储油腔中,而水则被丝网挡在外面,进而实现油水分离。在油水分离过程中,改性后的不锈钢丝网可以重复使用多次,耐静态水压和动态水压方面也有良好的表现。同时设计了可以使浮井振荡的动力装置,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油水分离速率。  相似文献   
99.
疏水缔合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疏水单体CXDMC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水溶液共聚合法制备了疏水缔合阳离子型絮凝剂P(AM-DMC-CXDMC),考察了不同合成工艺条件下得到的不同结构的聚合产物的絮凝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疏水单体种类、含量及絮凝剂浓度均对絮凝效果有较大的影响;疏水单体为C4DMC和C8DMC、疏水单体含量为1mol%、絮凝剂加量为20mg/L时,综合絮凝效果较好。用所制备的疏水缔合阳离子型絮凝剂和普通阳离子型絮凝剂P(AM-DMC)分别处理硅藻土模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结果发现,疏水缔合阳离子型絮凝剂处理效果优于阳离子型絮凝剂。  相似文献   
100.
The UF membrane with molecular weight cutoff (MWCO) ranging from 2 kDa to 100 kDa and XAD-8 resin were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 of molecular weight (MW) distribution of wastewater effluent organic matter (EfOM) in terms of TOC and UV254, as well as the amounts of the hydrophilic/hydrophobic organic fractions in different MW ranges. Then, the nanofiltration (NF) membrane foul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above fractionated wat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W distribution and hydrophilic/hydrophobic characteristics of EfOM on the membrane flux decline using the fractionated water samples abov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45.61% of the total organics belongs to the low MW one, among which the percentage of the hydrophilic organics with low MW (less than 2 kDa) was up to 28.07%, while that of the hydrophobic organics was 17.54%. In particular, the hydrophilic fraction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abundant fraction in the effluents. MW distribu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membrane fouling. When the MW was less than 30 kDa, the lower the MW, the larger was the specific flux decline, while in the case of MW higher than 30 kDa, the higher the MW, the larger was the specific flux decline, and the decline degree of low MW organics was larger than the high MW one. With the same MW distribution range, specific flux decline of the hydrophilic organic was considerably slower than that of the hydrophobic organic,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hydrophobic organic fractions dominantly contribute to the flux dec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