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4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817篇
安全科学   166篇
废物处理   138篇
环保管理   156篇
综合类   1681篇
基础理论   226篇
污染及防治   573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51.
纪磊  周集体  张秀红  肖敏 《环境科学》2007,28(1):131-136
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中进水组成对膜污染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相对于正常组成来说进水中限氮或限磷引起的膜污染程度更重, 尤以进水中限氮时更为严重. 系统缺氮或缺磷时, 污泥絮体的相对憎水性和膜的憎水性增加, 使得膜和污泥之间的憎水相互作用增强, 加速了污染物在膜表面的沉积和/或吸附. 另外, 进水中限氮或限磷时, 污泥中丝状菌的数量增加, 把颗粒污泥捆扎、束缚在其立体网状结构中, 滤层结构更加致密, 孔隙度减小, 增加了膜污染阻力; 丝状菌的作用还在于它们能够将污染物牢牢地缠绕、固定在膜表面, 加强了膜表面污染物抵御曝气的水力冲刷作用的能力, 从而也加速了膜污染.  相似文献   
152.
超滤处理洗涤污水循环利用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锦  蒋金辉 《环境科学》2007,28(2):387-391
采用不同材质国产超滤膜聚丙烯(PP)、聚丙烯腈(PAN)和聚砜(PS),进行了洗涤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的现场中试研究.结合超滤工艺出水水质和膜污染分析,3种膜材质中PAN膜较优,有效去除了水中浊度、悬浮物、油脂等污染物,一定程度保留了游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长期循环洗涤对衣物的白度无不良影响.根据相关性分析,超滤出水较高COD值很大程度上是由水中LAS引起的.超滤膜对细菌、大肠菌群的去除率较低,出水通过紫外消毒,当紫外线密度≥3?750 J/m2时,微生物水平能够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根据不同水力反冲洗条件下膜渗透通量和净产水量比较,PAN膜最佳水力反冲洗条件为0.5 h反冲洗2 min.长期运行时超滤膜化学清洗方法采用碱洗法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153.
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景峰  王暄  季民  卢姗  刘卫华  杨造燕 《环境科学》2007,28(5):1033-1038
采用厌氧-好氧运行方式的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GMBR),连续运行近120 d表现出良好的有机物去除及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对GMBR中污泥粒径分布变化研究表明,GMBR中污泥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粒径0.18~0.45 mm的小颗粒污泥及小于0.18 mm的絮状污泥的增加造成的,粒径大于0.45 mm的颗粒污泥能够基本稳定维持其颗粒形态,反应器运行末期,GMBR中颗粒污泥(粒径大于0.18 mm的污泥)含量稳定在污泥总量的60%~65%以上.污泥表面电荷量随着污泥组成形态的变化电负性逐渐增加,80 d后稳定在-0.42~-0.80 meq·g-1之间.污泥表面电荷的负电性增加主要是由小于0.45 mm的污泥造成的,其中小于0.18 mm的絮状污泥对其影响最大.并且,污泥粒径越大污泥表面负电荷量越少,两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另外,GMBR中SVI稳定在60~90 mL/g之间,并且随着污泥表面电荷负电性的增加污泥SVI值增加,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4.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中新型预涂剂的抗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茂盛  张捍民  杨凤林  崔霞 《环境科学》2007,28(11):2494-2499
对动态膜技术中的预涂剂进行了拓展研究,通过聚乙烯醇(PVA)与戊二醛(GA)的乳化交联制备新型预涂剂——PVA微球,分析交联反应机理,并通过PVA微球对产生膜污染主要物质EPS的吸附实验分析其抗污染特性.结果表明,乳化交联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半缩醛反应,PVA胶团的羟基数量实质上没有大量减少,PVA微球仍然保持良好的亲水性能,而且其表面呈现的电负性能够对活性污泥絮体产生静电排斥作用, PVA微球对活性污泥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吸附率稳定且较低,分别为0 .543 mg·g-1和0 .694 mg·g-1,从微观上延缓了膜污染.预涂液中微球的粒径在1 .14 μm左右,其不同浓度的Zeta电位都小于-39 mV,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快速稳定地沉积在多孔底膜的表面和孔道内壁上,试验中采用SEM分析了PVA微球及其在工业滤布内部纤维丝上形成动态膜的表观形貌.  相似文献   
155.
河道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会影响河道水质和感观,开发了一种蓝藻消减装置,对水体中的蓝藻进行消减去除,以叶绿素a含量作为主要指标,判断该装置对蓝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装置在潜水泵频率50 Hz、扬程8 m、进水压力0.23 MPa的条件下工作7 d,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5.2%以上;用质量分数为5%的含酶清洗剂对滤膜进行清洗,滤膜通量可恢复到初始通量的96%,说明蓝藻未对滤膜造成不可逆污染,滤膜清洗后可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56.
膜分离作为一门新型的高效分离、浓缩、提纯和净化技术,是支撑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详细分析了污水处理过程中膜故障产生机理,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7.
针对聚合物膜的重力驱动膜过滤系统(gravity-driven membrane filtration system,GDM)对水源水中重金属去除效率低的问题,将其与木质膜(wood membrane,WM)耦合,以环保且廉价的方式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率。本研究比较了木质膜耦合聚合物微滤(microfiltration,MF)膜的GDM系统(GDM1)和聚合物微滤膜GDM系统(GDM2)对水源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效能及机制。与GDM2相比,GDM1系统在木质膜的作用下,其微滤膜(GDM1-MF)上的生物膜更薄并呈现出更疏松的网状结构,因此,膜阻力更低,稳定通量更高。稳定运行后,GDM1系统对水中Fe、Mn和Cu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7%、43%和59%,均高于GDM2(64%、15%和36%)。这是由于GDM1系统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中蛋白含量以及—OH和—COOH基团更多,更有利于截留重金属。此外,GDM1-MF中存在更多的锰氧化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促进了...  相似文献   
158.
曝气冲刷是浸没式MBR工艺不同于常规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关键特征,然而现行规范的曝气系统设计与运行比较粗放,缺乏气泡尺寸模拟优化方法。以可直接观测的工程规模(500 m3·d-1)膜生物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对穿孔管角度进行了优化研究,并用群体平衡模型(Population Balance Model,PBM)模型模拟污泥混合液不同粘度下的内部气泡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穿孔管角度垂直向下、60°、45°、30°、垂直向上在膜面产生的平均剪切力分别为1.74、1.46、1.19、1.38、1.67 Pa,这表明曝气角度最优为垂直向下。0.3%、0.5%和0.8%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下产生的平均剪切力分别是1.51、1.92、2.24 Pa,气泡直径逐渐增大。且气泡尺寸越大、流速越大,分布越均匀。基于0.3%、0.5%CMC的速度实验结果与PBM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该研究结果可为MBR技术的工艺优化和系统控制方法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9.
由于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在水中有机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逐步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反应器与膜组件的配置、有机物的去除以及产甲烷率等方面讨论了影响AnMBR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结合污水深度脱氮的需求,探讨了厌氧氨氧化(ANAMMOX)自养脱氮与AnMBR的耦合技术。介绍了国内外相关耦合工艺的应用形式,总结了关于该耦合工艺最新的研究方法、运行效果等,展望了该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0.
用水解酸化池-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解酸化池-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活性艳红X-3B的模拟废水,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对水解酸化池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考察了水解酸化池-膜生物反应器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及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沉降性能对膜污染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解酸化池HRT为16h时,废水的可生化性最好,挥发性脂肪酸质量浓度与COD比值为0.5;HRT为17h时,废水脱色率达69%,而COD的去除率受HRT影响较小;膜生物反应器主要起去除废水中COD的作用;水解酸化池-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后废水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83%和97%;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直接影响膜污染的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