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4篇
安全科学   17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144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化学品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水体,可对水生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鱼类作为水环境污染物监测的指示生物,分析鱼体内有机微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是评估水环境安全的重要方法.现有污染物种类繁多,且在生物体内存在降解转化的过程,基于靶向定量分析的监测方法难以系统、准确地评估鱼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暴露特征.由于具有高分辨率、高质量精度、...  相似文献   
52.
以青鳉鱼和大型溞为代表性水生生物,研究三唑酮对其不同测试终点的慢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以生存、生长、繁殖为测试终点,青鳉鱼的NOEC分别为76,60,5μg/L,基于大型溞蜕皮次数、生长和繁殖的NOEC分别为25,100,200μg/L.由此可见,青鳉鱼比大型溞对三唑酮的毒性更敏感.比较不同测试终点,青鳉鱼的繁殖类指标最敏感,其次是生长、生存;相比大型溞的繁殖以及幼溞的生长,其幼溞的蜕皮次数指标更为敏感.因此,低剂量长期暴露下三唑酮会对水生生物的繁殖能力造成一定的损伤,评价其水生态安全应全面考虑不同生物种群的不同测试终点,尤其是鱼类繁殖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53.
作为化学品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环境行为参数,生物蓄积性不仅是分类、标签、评价和控制环境风险的基本指标,也是鉴别化学物质持久性和环境危害性的重要标准。2012年OECD颁布了新的生物蓄积测试方法,由此给生物蓄积优化策略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原有的判别优化策略的方法需要作出新的发展与调整。针对新生物蓄积测试方法引发的优化策略挑战,通过层次研究及文献分析,归纳了基于OECD新305生物蓄积测试标准的优化测试策略,为优化、简化测试及化学品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54.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要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2010 年7~9月和2011年7~10月“舟渔1301#” 2个航次的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海上调查资料,利用渔获生产数据?海况天气数据以及同期的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SST) ?海表盐度(SSS)及叶绿素a (Chl-a)浓度和海流等数据,分析柔鱼的中心渔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变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整个调查期间渔获频次在SST和Chl-a因子上均呈正态分布,渔场高产的最适SST范围为18~20℃, 最适SSS范围为33.60‰~34.80‰, 最适Chl-a浓度范围为0.08~0.24mg/m3,其中SST与柔鱼渔场之间有较好的匹配关系,中心渔场通常位于18~20℃的等温线附近,且位置一般出现在冷水团和暖水团交汇区的冷水团一侧;中心渔场位于亲潮和黑潮交汇混合区的向北一侧,离交汇地带的距离较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渔汛期间中心渔场的位置逐步往其向西北方向移动.总体上多个环境因子皆可作为确定潜在中心渔场的指标,但以海表水温为最佳,另外辅助寒?暖流的交汇情况以及Chl-a浓度?天气海况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渔场的中心位置会更准确.  相似文献   
55.
为了解陡河燃煤电厂大气汞释放对毗邻的陡河水库水生生态系统中鱼体汞含量、生物积累和放大等的影响,本研究采集陡河水库野生鱼、虾和螺蛳,分别测定了鱼样等生物样品中的总汞和甲基汞,并对部分代表性样品测定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鱼汞分布特征和δ13C‰和δ15N‰同位素比值分布特征显示:鱼体(鲜样)中总汞和甲基汞平均含量分别为56.4±26.7和15.5±8.4 ng·g-1,总汞含量最高的是杂食性的白条鱼为133 ng·g-1。不同食性的鱼体δ13C和δ15N稳定同位素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8.1‰~-24.4‰和12.0‰~16.1‰,Log10[Hg]与δ15N的线性相关斜率值为负值。以上结果表明:陡河水库鱼体汞总体偏低,没有发现高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其主要原因在于陡河水库水环境中汞含量较低,且陡河水库靠近市区,过度捕捞使可以捕获的鱼样种类和数量偏少,且鱼龄较低。  相似文献   
56.
人类生产和生活使用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品,种类和数量急剧增长,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亟需采用高效的方法对数量巨大的化合物进行毒性评价。对生理毒代动力学(PBTK)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在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PBTK模型,又称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是利用生理学和解剖学等原理,将生物体简化为用血流连接的肝、肾和脂肪等各组织器官房室,模拟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模型参数包括生理参数和生化参数2个部分,可用MATLAB等软件进行模拟。模型已应用于数百余种有机污染物在鱼体等水生生物体的毒代动力学模拟。已有模拟结果能够预测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有效剂量,对化合物毒性进行评估,并可用于不同物种、不同剂量和不同暴露途径间的外推,有力推进了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7.
以江西省定南县龙塘镇杏林农庄"猪-沼-果-鱼"生态农业模式为例,系统研究了该模式的关键技术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效果.杏林农庄内实施山顶种植水土涵养林,山腰开梯田种脐橙,园间栽培生草,山脚保留防护植被带,山脚建造养猪场和沼气池,沼气池下游建有多级鱼塘,已形成较典型的"养猪一沼气一果树一养鱼"四位一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的综合生态农业模式.分析认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止东江源头区水质恶化,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稻鱼共作复合生态系统稻季田面水及渗漏水中各形态N素的动态变化及N肥的渗漏损失量.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期间,田面水中N素形态以NH 4-N为主,渗漏水中则以NO-3-N为主要形态;施肥有利于田面水和渗漏水各形态N素含量的提高.相对于常规稻作处理(CK),稻鸭(RD)、稻鱼共作(RF)时田面水的pH、NH 4-N含量和TN含量显著增加,渗漏水的NO-3-N和TN含量降低,而渗漏水NH4 4-N元明显变化.所有处理田面水中NH 4-N/TN在施肥后第3天达到最大,随后降低;而所有处理NH 4-N/TN的均值相当.对各处理的N素淋失分析可知,处理RD与RF的肥料N潜在淋失率分别为2.72%、2.58%,低于CK处理(2.99%),表明稻鸭、稻鱼共作可以减少施入N肥潜在的下渗淋失,同时稻鱼共作减少N肥淋失的效果好于稻鸭共作.  相似文献   
59.
利用原代培养的雄性青鳉鱼肝细胞进行了相同雌二醇(E2)浓度(100 nmol·L-1)下的不同时间(2、4、6、8d)和相同暴露时间(4d)下的不同浓度(1、10、100、1000、10000 nmol·L-1)的雌二醇(E2)实验,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青鳉鱼VTG-Ⅰ、VTG-Ⅱ、CHG-H、CHG-L和ERα的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VTG-Ⅰ、VTG-Ⅱ、CHG-H、CHG-L和ERα的基因表达与E2的暴露浓度呈现很好的剂量-效应关系,且1nmol·L-1E2暴露就能显著诱导肝细胞内VTG-Ⅰ、VTG-Ⅱ、CHG-H、CHG-L和ERα的基因表达.作为生物监测雌激素活性的in vitro方法,实时定量RT-PCR的灵敏度高于其它已经发表的方法.因此,实时定量RT-PCB方法与原代培养青鳉鱼肝细胞相结合的方法在环境雌激素效应的评价上具有很大地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0.
2003年8月、12月,2004年2月、5月对茂名文昌鱼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四次浮游生物调查,对本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不同季节各站位的细胞数量分布、优势种、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个门34属57种,硅藻占80.70%;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在放鸡岛北面较为丰富,而南面的相对较小,空间分布由北向南逐渐递减.近岸水域高,远岸水域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变化为8月>12月>5月>2月.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为主导型,角毛藻属、麦细柱藻、脆根管藻和尖刺菱形藻为全年优势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