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213篇
基础理论   58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吴兆录 《绿叶》2012,(10):39-44
中国的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既是自然的造化,更是人类文明的使然。在朴素的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人与人、人与野生生物,形成了分区域、分地段择地而居的美仑美奂的景观格局。在畸形的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忽略和扬弃了传统的生态文明,中国最后的一片热带雨林遭到巨大的破坏,同时也使建设现代化的边陲生态城乡的目标遥不可及。重塑朴素的生态文明,是保护中国最后的热带雨林最根本的出路。  相似文献   
32.
危勤涛 《绿色视野》2012,(12):47-4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生存环境和饮食卫生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马鞍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会同马鞍山市蔬菜办对本市主要农业种植基地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调查监测。该项工作为本市农业种植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依据,对引导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等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3.
不同种植方式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差异及污染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陕西地区不同种植方式的瓜果类、叶菜类蔬菜样品,研究了其中各种农药的残留情况,并分析了农药残留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措施。结果表明:露地种植蔬菜与设施种植蔬菜相比,无论是农药残留检出率还是超标率都略高,两者的农药残留检出率分别为42.0%、36.5%,超标率分别为12.0%、8.2%;叶菜类蔬菜与瓜果类蔬菜相比,无论是农药残留检出率还是超标率都较高,两者的农药残留检出率分别为52.6%、29.6%,超标率分别为17.3%、5.4%;设施种植的瓜果类蔬菜和叶菜类蔬菜的农药残留检出率基本接近,而叶菜类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明显高于瓜果类蔬菜,露地种植的叶菜类蔬菜的农药残留检出率和超标率都远高于瓜果类蔬菜;设施种植蔬菜与露地种植蔬菜相比,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毒死蜱、三氟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残留检出率更高;瓜果类蔬菜与叶菜类蔬菜相比,毒死蜱、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的残留检出率更高;叶菜类蔬菜的农药施用浓度较高,施用农药后要间隔一定时间后再上市销售,并应采用更科学的施药方式,以减少农药在蔬菜中的残留和降低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要开发并积极倡导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另一方面则要开发能够高效、快速降解残留农药的物质,同时还要进行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并降低环境中农药的残留危害。  相似文献   
34.
冯颖  刘凡 《地球环境学报》2023,14(6):725-739
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探究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基于2000—2019年陕西省10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双碳”目标约束下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子,并探讨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其他潜在因素。研究表明:陕西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总体有所提升,但各地市间存在地区差异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农户生计保障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均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农业碳排放量以及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5.
可疑的种子     
英国政府与农业界将要做出一个长期的原则性决定:是否允许转基因作物在英国的商业化种植。生物技术公司把在北美种植了六年的转基因作物描绘得前景无限。而本报告的目的即是要评估该景象的确切性,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么其问题何在。我们实地调查了北美农民种植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的经历,并综述了一些独立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6.
为修复石油开采工艺过程中对环境土壤造成的污染,对植物修复土壤方法进行盆栽实验。采用紫花苜蓿和多花黑麦草两种植物,对油田固体污染物进行植物修复实验,并考察石油污染土壤的不同比例系数稀释对比和紫花苜蓿、多花黑麦草两种不同科类植物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多花黑麦草对重金属的富集迁移效果明显,提高了生物可利用性,降低了土壤毒理性。  相似文献   
37.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 000 km,南北宽约400 km,总面积337 600km2。目前,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条沙漠公路贯通南北,正在规划设计中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三条沙漠公路。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有5个地级首府市,东面是库尔勒市,北面是阿克苏市,西面是喀什市和阿图什市,南面是和田市。沙漠边缘有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和田市、巴楚县、麦盖提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皮山县、墨玉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且末县、若羌县、尉犁县、轮南镇等。这些城市常年经受着沙尘暴及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苦不堪言,有效地治理沙漠恶劣的气候环境,治理沙尘暴,是改善当地恶劣气候环境,改善老百姓生活生存条件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38.
以作物种植横向专业化和纵向专业化为切入点,运用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1980—2018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作物种植专业化对农业化肥减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发现:(1)基础回归分析表明,作物种植横向专业化和纵向专业化均对化肥施用强度具有显著的削减效应,对化肥的利用效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且作物种植纵向专业化或社会化服务卷入程度加深,能够增强横向专业化对化肥的减量增效作用。(2)影响路径分析表明,作物种植横向专业化通过扩大农地经营规模,进而增强了作物种植纵向专业化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削减效应和利用效率的增效作用。但也应警惕,通过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以增强作物种植纵向专业化的减量效应可能存在临界水平。此外,当作物种植横向专业化和纵向专业化积极配合时,可能推移临界点的到来。据此,通过发展作物种植横向专业化,鼓励农户通过服务外包卷入农业的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而实现农业领域化肥的减量增效。  相似文献   
39.
40.
塬地农田作为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最佳区域,近年来由于人类对农业种植类型的不合理选择,使得该区域土壤保肥持水的水平降低,且已对作物生长及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故本文旨在研究该区域不同种植类型下耕地土壤肥力和经济效益耦合关系,从而选取合适的种植类型。本研究选取晋西南塬地4种典型样地类型(玉米、棉花、马铃薯、荒地)为研究对象,对2019年、2020年全生育期(3—10月)土壤肥力及产值产量进行测定,基于实验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分析各作物种植下肥力、经济效益状况及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类型下土壤肥力有显著差异,其中马铃薯种植下土壤肥力最高;(2)不同生育期土壤肥力变化有异,除土壤含水量外各肥力指标在快速发育期含量最高而生长中期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在快速发育期含量最低;(3)各土壤肥力指标含量在20—40 cm土层较高,土壤含水量在0—20 cm土层含量较低;(4)各种植类型下经济效益排序为棉花>马铃薯>玉米>荒地,其中棉花经济效益分别为马铃薯、玉米和荒地的1.17倍、1.36倍和3.40倍;(5)马铃薯种植下耦合协调度最高,棉花和玉米次之,荒地最低。综上,马铃薯种植对肥力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以经济创收为目的的优势种植类型为棉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创收和地力保护相协调,本研究表明马铃薯为晋西南黄土残塬区兼顾经济增长和农业环境保护的最佳种植类型,应积极推广种植。以上各作物类型种植下在快速发育期应及时灌溉以减小水分对肥力改善和作物产量的限制。该研究对黄土残塬区耕地种植类型的合理选择、科学施灌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