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41篇 |
免费 | 864篇 |
国内免费 | 167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46篇 |
废物处理 | 223篇 |
环保管理 | 637篇 |
综合类 | 4868篇 |
基础理论 | 885篇 |
污染及防治 | 686篇 |
评价与监测 | 426篇 |
社会与环境 | 266篇 |
灾害及防治 | 3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9篇 |
2023年 | 437篇 |
2022年 | 462篇 |
2021年 | 435篇 |
2020年 | 331篇 |
2019年 | 349篇 |
2018年 | 202篇 |
2017年 | 234篇 |
2016年 | 319篇 |
2015年 | 360篇 |
2014年 | 713篇 |
2013年 | 422篇 |
2012年 | 525篇 |
2011年 | 499篇 |
2010年 | 443篇 |
2009年 | 460篇 |
2008年 | 543篇 |
2007年 | 501篇 |
2006年 | 429篇 |
2005年 | 394篇 |
2004年 | 363篇 |
2003年 | 261篇 |
2002年 | 152篇 |
2001年 | 120篇 |
2000年 | 127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58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5G与工业互联网建设融合加速油气智慧管道建设发展,油气智慧管道“端+云+大数据”框架高度集成、数据统一、智能决策等优势降低了油气管道的管理成本,优化了管理人员风险决策,避免了人员误操作等风险。然而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来自外界的信息安全威胁逐日增加,全球工业控制系统高危漏洞不断攀升,油气智慧管道“信息-物理”耦合环境除面临传统物理安全威胁外还需应对新型、复杂的“信息-物理”跨域攻击。我国对油气智慧管道“端+云+大数据”跨域“信息-物理”安全保障技术研究起步较晚,落后于油气生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的现实需求。系统性辨识了油气智慧管道在物理端、信息端、云计算、云平台、大数据等方面的安全威胁,并针对各方面安全保障技术现状进行了总结。面对新型攻击模式和信息攻击跨域传播对油气智慧管道的安全威胁,提出了油气智慧管道“信息-物理”安全保障技术发展需求、发展难点和发展建议,为完善我国油气智慧管道跨域“信息-物理”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为探明导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发生的风险链式传导机理,构建事故风险链,提出FTA-Apriori(Fault Tree Analysis-Apriori)风险链构建方法。首先,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风险灾害度高但支持度低的特点对Apriori算法进行改进,并通过灾害度与支持度二维耦合挖掘风险间的强关联规则;其次,通过FTA方法构建风险事故树,挖掘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组合,进而与强关联规则结合构建风险链。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链的构建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进而揭示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链式传播机理,为风险链断链位置及风险精细化管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3.
为预防施工现场火灾事故,明确施工现场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文章采用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了2005-2023年间的54起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结果表明:不安全动作17类共114个,其中违章进行电焊作业、未采取消防安全措施、未办理动火作业审批等不安全动作的发生频次居于前3位。不安全物态14类共146项,其中出现频次较多的是易燃可燃装修材料、消防设施故障、卫生条件差等。安全知识不足103项,安全意识薄弱为60项,其中管理人员缺乏消防安全管理知识、作业人员不了解甚至无视安全操作规范占比最高。安全管理体系缺欠7类共144项。其中,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日常消防监督监管不到位、隐患排查不彻底3类出现频次最多。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预防施工现场火灾事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以某化肥企业退役场地为例,基于GIS和EVS方法,开展场地的氨氮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状况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场地主要超标特征污染物是氨氮和1,2-二氯乙烷;土壤中氨氮超标点位浓度最大值为2808 mg·kg-1,包气带最下段土层中基本已无氨氮污染,而潜水含水层土层中氨氮污染却又加重,说明地下水中氨氮污染可能存在污染物传输的优先通道;土壤中1,2-二氯乙烷未超标,地下水中1,2-二氯乙烷超标点位浓度最大值为1188.52μg·L-1,说明土壤中污染物未超出筛选值无法作为地下水中污染物未超标准限值的表征条件,土壤和地下水样品的采集检测均有必要;PID快速检测结果与厂区的污染源分布情况相符,对于初步筛选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火电行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但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新能源装机将持续增长,而火电机组则面临降碳和退役的压力。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考虑“双碳”目标与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失等因素,对全省现役火电机组的计划退役与有序退役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为火电行业实现低碳发展提供路径参考。在有序退役方案下,结合初始投资、使用年限、年度发电收益与污染物排放计算出现役机组每年的净现值,并且根据未来安徽省碳排放削减目标,得到优化后的机组退役时间和顺序。结果表明:与常规的计划退役方案相比,有序退役方案使安徽省火电机组退役时间平均提前约5 a,在2060年碳中和之前可实现现役机组全部退役。2020—2060年,现役机组有序退役可累计减少碳排放量12.76亿t;累计减少SO2、NOx、PM2.5排放量分别为1.44万t、2.13万t、0.17万t,比计划退役方案减少8.66亿元的健康损失。机组的有序退役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6.
工业是当前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升级的关键行业,而工业园区作为工业集聚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关注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具体方案,致力于通过仿真模拟的方法提出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的方向和优化路径,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以3E系统(经济—环境—能源)为基础,综合分析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并结合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生态化发展决策模型,通过最优化动态模拟方法开展趋势预测和路径研究。通过辛集工业园区的实证和案例研究,对其生态化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验证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能够为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本文为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规划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工业园区综合战略和实施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7.
以旅游城市环境系统的综合性、多目标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出发,提出用不确定性模糊多目标规划(IFMOP)模型来解决旅游城市 环境规划优化问题。通过建立旅游城市环境不确定性模糊多目标规划系统模型(IFMOPMTCE),使旅游城市环境系统的特性在模型建立和求解过程中得以充分反映,同时也有效地协调了环境经济等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该研究为旅游城市环境规划工作提供了一种较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8.
综述了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和杀菌的机理,其中降解有机物机理的主要内容为空穴和羟基自由基(·OH)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杀菌机理与降解有机物类似,即电子和空穴或含氧自由基攻击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胞内成分,使细菌失活。分别从Fe~(2+)和Cu~(2+)两种离子介导的Fenton反应总结了Fenton反应的机理,得出两种离子介导的Fenton反应具有类似机理的结论。最后阐述了目前在光催化体系中引入Fenton反应的研究现状及作用机理,发现将Fenton反应引入光催化体系是促进光催化活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9.
用溶胶-凝胶法并通过控制煅烧温度合成不同晶相比的混合晶型纳米TiO_2,在紫外光光照下降解气相苯。考察了苯初始质量浓度、紫外灯光照强度和催化剂加入量对苯去除率的影响;探究了光催化降解气相苯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450℃煅烧制备的催化剂降解苯效率最高,此催化剂金红石相质量分数为6.30%;在苯初始质量浓度为74.39 mg/m~3、催化剂加入量为7 g、光照强度为2.18 klux的最佳条件下反应84 min,苯去除率达99.73%;光催化降解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符合0.5级动力学特征;当催化剂加入量为3 g时,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催化剂降解苯的质量最多;苯的光催化降解反应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10.
按照毒性试验标准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对斜生栅藻的影响,测定了半数抑制浓度(IC50)、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藻细胞通透性的变化,观察了80mg/L[BMIM]Cl处理96h对藻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BMIM]Cl对斜生栅藻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率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 48h IC50、72h IC50和96h IC50分别为103.77、76.44和68.49mg/L.藻细胞对[BMIM]Cl有一定的氧化应激反应,CAT和SOD活性随[BMIM]Cl浓度升高而降低.[BMIM]Cl对藻细胞的细胞膜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藻细胞通透性随浓度升高而增大,同时藻细胞的超微结构受到了[BMIM]Cl的影响,造成质壁分离,叶绿体片层断裂,线粒体嵴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