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2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784篇
安全科学   159篇
废物处理   131篇
环保管理   153篇
综合类   1627篇
基础理论   207篇
污染及防治   569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郭雲  李胄彦  王志伟 《环境工程》2022,40(12):253-269
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由于其毒性、持久性和生物难降解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传统膜分离技术通过物理截留去除水中污染物,然而有机污染物、微生物与膜表面的相互作用不可避免地导致膜污染,缩短膜使用寿命。电化学膜分离技术(electrochemical membrane filtration,EMF)是一种集污染物截留和电化学降解双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水处理技术,具有强化污染物去除、抗污染和效能提升的优势,因此在污染物深度脱除和消毒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关注。介绍了电化学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其工作原理和优势,并重点分析了电化学膜材料、反应器运行参数、水质条件的影响,介绍了该技术在污染物去除和水体消毒的应用现状,最后对其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952.
为解决膜浓缩液和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难以处理处置的问题,以淋滤柱为试验装置,以膜浓缩液淋滤3种不同填充高度(25.50、16.60、12.70 cm)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XRD)、XRF(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和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等手段,分析淋滤过程对飞灰中重金属Cd、Cu、Zn、Pb的去除效果及转化机理. 结果表明:①通过膜浓缩液淋滤飞灰实现了飞灰脱氯的效果,填充高度H3(12.7 cm)对氯的去除率达到88%. ②填充高度H3 (12.7 cm)对重金属的脱除效果最好,对Pb、Cu、Cd和Zn的去除率分别为41.83%、0.23%、0.21%和0.57%. ③淋出液中重金属离子主要来自飞灰中弱酸可提取态的重金属,其中淋滤过程对残渣态、可氧化态重金属等影响较小. ④3种填充高度均使飞灰中重金属的浸出浓度有所降低,其中H3 (12.7 cm)填充高度的淋滤灰渣相比于飞灰的浸出浓度减少了90%. 研究显示,膜浓缩液淋滤飞灰可脱除飞灰中的氯盐和部分重金属,降低重金属浸出浓度,为飞灰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53.
为提高污水中可再生能源 N_2O 的回收率,该文利用循环流膜接触器研究了 N_2O 的分离性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N_2O初始浓度、操作压和液体流量的增加,N_2O的分离效率呈升高趋势。当水溶液中N_2O初始浓度为35 mg/L,操作压为0.05 MPa,液体流量为7 L/h时,10 min可获得92.12%的分离效率,水溶液中N_2O浓度可降至3 mg/L以下。在污水p H为5~9、盐度为0~10 g/L范围内,低浓度N_2O的分离效率受二者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54.
目的 确定新型高强不锈钢在海水环境中的耐蚀性能和腐蚀机理。方法 通过海水浸泡试验、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考察新型高强不锈钢在海水环境中的腐蚀性能,并结合金相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该不锈钢的组织结构和钝化膜组成。结果 新型高强不锈钢在海水中的自腐蚀电位稳定在0.012~0.020 V,点蚀电位为1.10 V,保护电位为0.89 V。海水中浸泡45 d后,电化学阻抗值仍然保持在106 Ω.cm2数量级。这说明钝化膜表面并未出现点蚀的形核,钝化膜仍具有较好的保护性。该不锈钢具有典型的孪晶奥氏体结构,形成的钝化膜表层主要成分为FeOOH、Cr(OH)3等氢氧化物,内层成分主要为Fe3O4、Cr2O3、CrO3、单质Ni,具有较强的钝化膜修复能力。结论 该不锈钢在海水中具有良好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955.
丙烯腈催化剂生产车间一级含镍污水中镍含量原采用的处理工艺为化学沉淀法,但时常会超标,超标的原因可能是板框过滤时部分含镍颗粒穿透滤布或通过其他方式逃逸到二级污水池中。现采用超滤膜处理设备进行试验,通过在二级污水输送泵的吸入口增加一套膜过滤设备,过滤掉含镍的团聚颗粒悬浮物,确保二级污水的镍含量小于0.5mg/L,实现达标排放。为此设计了二级污水处理流程:加药、混凝、膜处理、离子交换,该试验在80L/h的污水处理能力下取得良好效果。经过管式超滤膜处理和离子交换处理,镍含量小于0.05mg/L,符合上海市污水排放地方标准。  相似文献   
956.
在聚偏氟乙烯(PVDF)微滤膜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聚乙烯亚胺(HPEI),并通过环氧丙醇与氨基的开环反应在PVDF膜表面形成高密度的多羟基结构,实现PVDF膜的亲水改性.实验对膜的表面亲水性、抗粘附性能和抗污染性能进行表征,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测量膜与污染物探针之间的粘附力以进一步探究改性膜的抗污染机理.实验结果显示,改性后,PVDF膜的接触角从85°减小至42°,润湿时间从20s缩短至10s,表面亲水性显著提高;在静态吸附实验中,改性膜表面粘附的蛋白质和多糖数量明显减少;在动态污染实验中,改性膜的水通量恢复率(FRR)较高,不可逆通量下降率(IFR)较低,说明其较强的抗污染性能.AFM界面粘附力的测试结果表明污染物探针与改性膜面的粘附力较弱,进一步证实改性膜表面丰富的亲水基团以及超支化结构的位阻效应可以有效改善PVDF膜的抗污染性能.  相似文献   
957.
两级后置纯膜MBBR的反硝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纯膜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作为深度反硝化脱氮生物处理工艺的性能,采用两级纯膜MBBR反应器,以某市政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为处理对象,以乙酸钠为外加碳源,经过278 d,从启动、处理效果和负荷、碳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了中试。系统历经启动、稳定运行、碳氮比调整和低温运行4个阶段,结果表明:两级后置MBBR反硝化系统总出水ρ(NO_3~--N)5 mg/L; 10℃时第1级反硝化负荷为0. 45 kg/(m~3·d),第2级反硝化负荷为0. 03~0. 29kg/(m~3·d);在水温为9~28℃时,拟合负荷温度变化系数θ值为1. 026;反应器污泥产率系数为0. 520~0. 542 kg/kg(COD);系统负荷与C/N呈线性关系,C/N适宜控制在4. 0~4. 5,过低则会造成NO_2~--N积累且影响出水NO_3~--N浓度。反应器出水硝态氮浓度低,且脱氮负荷高,表现出较好的低温抗性。  相似文献   
958.
预处理对短流程超滤工艺不可逆膜污染影响的中试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东江水为处理对象,进行直接超滤、微絮凝-超滤和絮凝/活性炭-超滤中试研究,探讨预处理对短流程超滤工艺不可逆膜污染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形貌观察、三维荧光光谱(EEM)和高效排阻色谱法等手段对不可逆膜污染物进行表征分析,比较预处理对不可逆膜污染物含量和组分的影响,阐述预处理对不可逆膜污染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在10 L·(m~2·h)~(-1)低通量运行下,微絮凝预处理使不可逆膜污染增长速率从直接超滤的0.32 k Pa·d~(-1)下降到0.16 k Pa·d~(-1),絮凝/活性炭预处理后超滤工艺几乎零污染运行,且当絮凝/活性炭-超滤运行通量增加至17 L·(m~2·h)~(-1)时,仍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可逆膜污染增长.东江水中不可逆膜污染的主要组分是蛋白质类和富里酸等腐殖质类物质.微絮凝通过改变膜表面滤饼层的结构(厚度和密实性),提高物理清洗效率,减轻不可逆膜污染的积累;絮凝/活性炭预处理提高对不可逆膜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减轻膜污染负荷,控制不可逆膜污染.因此,采用絮凝和絮凝/活性炭预处理工艺,均可有效降低短流程超滤工艺不可逆膜污染积累.  相似文献   
959.
螺旋对称流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螺旋对称流厌氧反应器(SSSAB)外置平板膜组件形成了螺旋对称流厌氧膜生物反应器(SSS-AnMBR).研究了SSS-AnMBR的启动阶段和有无沼气曝气时的运行性能,并建立了其设计与操作优化模型.在启动过程中,反应器内挥发性脂肪酸与碱度的比值为0.001~0.016,未发生酸化现象,后期反应器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稳定在90.27%~95.35%.有沼气曝气状态下SSS-An MBR的有机负荷和COD去除率分别为2.28 kg·m~(-3)·d~(-1)和98.24%,均高于无沼气曝气状态下的2.13 kg·m~(-3)·d~(-1)和97.58%,表明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能较好.有沼气曝气状态下膜组件的平均负荷、平均COD去除率和SSS-An MBR平均总COD去除率的CV值分别为21.98%、14.15%和0.78%,均低于无沼气曝气状态下的25.27%、21.98%和0.89%,表明该状态下系统稳定性较好.最后建立了厌氧反应器体积(V)、进水流量(Q)和进水COD(X)三者之间的数学模型:V/Q=HRT0/C_(inf)×η_(sss)(X-Cinf)+HRT_0,以及膜面积A与Q之间的数学模型:A=Q×C_(sss)×η_m/MLR,可指导同类型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优化.  相似文献   
960.
针对某化工厂液晶中间体生产废水,采用Fenton预处理+水解酸化+好氧+超滤反渗透工艺进行处理,发现Fenton技术具有良好的预处理效果,对COD的去除率在50%左右,且废水可生化性从原水的0.05提高至0.38,经过水解酸化及好氧单元的降解,废水ρ(COD)可降至150~200 mg/L,再通过超滤反渗透膜处理,COD浓度可降至50mg/L以下,达到GB/T 19923—200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要求,出水可用作稀释水或厂内冷却用水。膜浓水通过自主研发的强化蒸发装置处理,可实现废水不外排。采用该工艺对厂内实际生产废水进行现场调试运行,处理规模为5 m~3/d,原水初始pH值为2.0~4.5,ρ(COD)为7 000~10 000 mg/L。稳定运行后,生化段出水pH值为7.5~8.0;ρ(COD)为150~200 mg/L,膜处理后ρ(COD)<50 mg/L,证明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