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103篇
环保管理   89篇
综合类   403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为了研究“双碳”目标模式下我国发电行业发展前景及带来的环境效益,建立了饱和“S”状灰色模型计算了按照旧有发电模式——非“双碳”模式下2021~2060年发电行业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并基于“中国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及2060年展望报告”计算获得了“双碳”模式下2021~2060年发电行业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对比研究了两种模式下中国未来发电行业的发展情景.通过物料衡算法和火电行业排放绩效构建了CO2、 SO2、 NOx、 PM、 PM10和PM2.5的排放因子以及减排因子,定义了用于衡量污染物减排量的4种环境效益A1~A4.结果表明,在“双碳”模式下,火电机组将于2026年实现碳达峰,之后年均降低0.28亿kW,同时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于2020年后年均增加1.54亿kW以实现碳中和.与非“双碳”模式相比,“双碳”模式下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将大幅度减少,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大量增加,由此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A1...  相似文献   
742.
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财税宏观调控政策。本文在梳理政策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识别,包括弃风弃光现象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不到位、财税优惠政策形式相对单一、优惠政策执行的配套机制不足等。从建立、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多种渠道解决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问题,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适时优化调整财政支持政策,与其他政策协同发挥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43.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WFGD)是目前国内外最为成熟并应用最广泛的烟气脱硫技术;活性焦干法脱硫技术(ACD)因其无二次污染、副产品利用价值高、应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文章结合实例,从原理、技术和经济性能等方面对石灰石-石膏脱硫与与活性焦法脱硫工艺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剖析了二者在技术及经济指标上的优劣,并针对我国电厂脱硫技术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44.
全球气候变暖正逐渐演变为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严重危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出将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陆续出台“1+N”“双碳”政策体系。该研究通过两种典型的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和制度语法学,对23份共计16万余字,来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和省份颁布的“双碳”政策文本进行解码与分析,廓析中国“双碳”政策路径的要素结构和功能轮廓,厘定不同政策路径下的组态结构和规制强度。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中国“双碳”政策路径已然十分全面完整,其中:行政机制下的政策路径包括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管控、法规与标准体系、重点行业降碳治理、能耗总量与强度控制(双控)、生态碳汇;市场机制下的政策路径包括循环经济发展、能源转型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绿色金融发展、绿色转型发展。制度语法学分析结果表明:“双碳”政策路径以ADIC规范性陈述为主(177个,占比52%),其次是AIC策略性陈述(130个,占比38%),而ADICO规则性陈述最少,仅33个,占比10%。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双重压力,ADICO的制度语法结构是最理想的政策陈述范式,因为该结构的政策规制强度更大,也更容易实现其治理效能。毫无疑问,政策规制是有效缓解“双碳”治理压力的重要抓手,更是确保实现“双碳”治理效能的确证性手段。政策规制主要面向高耗能高排放为代表的工业领域,依托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组织,以政治动员和行政法令为手段,推进高碳领域的“双碳”治理。通过进一步构建“双碳”政策规制机制的理论框架,按照规制强度将“双碳”治理分为“强制性治理”和“柔性治理”,提出两种“双碳”治理范式背后的底层逻辑正是行政机制下的科层动员和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同时,随着未来“双碳”目标的逐步实现及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逐渐脱钩,治理逻辑需要从“强制性治理”逐步转向“柔性治理”,从“行政科层制动员”转为“市场资源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745.
翁智雄 《环境保护》2021,49(3):66-69
本研究结合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阐述碳中和目标对中国推进碳减排、推动能源与产业变革以及构建全球可持续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研究认为外部性理论表明碳排放带来外部不经济引起市场失灵,庇古和科斯理论分别通过补贴(或税收)与产权交易实现外部性内部化.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正从试点地区逐步走向重点行业开展的...  相似文献   
746.
碳中和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目标,提出以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碳中和目标实现是一个复杂系统科学问题,涉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等多圈层耦合过程与作用机制,需要跨学科交叉、综合与协同研究。简要梳理碳中和提出的气候变化和温控目标缘起,归纳碳中和实现的碳源、碳汇的多元路径,强调从碳源的需求侧推动可持续城市化对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并且可能是成本低、潜力大、更直接有效的方案途径。提出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下碳中和与可持续城市化研究领域8个方面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碳中和—可持续城市化关联关系、中国及各地区碳中和实现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城市区域尺度碳排放的精准核算、绿色生活方式与低碳社会、绿色生产方式与低碳经济、能源结构优化、风险与不确定性和碳中和长效机制的治理创新等,以及该领域当前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747.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指出,要实现1.5℃和2℃的温控目标、降低人类社会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需要实现深度减排,这只有在低排放情景下才可能实现。要定量回答未来的碳排放空间及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等问题,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经济领域的数值模式支撑。未来,在各领域模式的改进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气候系统模式和社会经济模式的交流融合,吸纳应用双方的新理论技术和数据成果,共同实现数值模式的性能提高和功能延展,发展地球系统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748.
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中后期,以城市群为主体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在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指引下,为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成为重塑区域发展秩序与提升区域发展绩效的重要政策工具。对此,本文以谋求实现“双碳”目标下区域均衡、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提出面向中国城市群国土空间治理的战略、多层次规划路径与多维度治理机制,以期为新发展时期的中国城市群治理提供发展思路与政策参考建议,进而带动国土全域有序实现碳中和的长期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49.
“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是国务院明确的“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节能是控制碳排放最直接的方式,也将伴随碳中和始终,而节能的关键在于提高能源效率。节能监察制度是保障节能与能源效率的关键制度,目前我国节能监察制度存在体制不畅、执法偏软、实效存疑等问题。节能法律制度设计需以提升能源效率为出发点,为节能提供讲效率的制度环境。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节能监察制度的完善应当追求行政效率、执法效率,并与激励性制度相衔接。  相似文献   
750.
赵震宇  姚舜  杨朔鹏  王小龙 《环境科学》2023,44(2):1128-1138
在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逐渐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一种碳减排技术.在详细阐述CCUS技术的起源、概念、定位和演变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内外CCUS技术的政策法规、示范工程和碳排放交易系统发展现状,系统总结了中国自2016年加入《巴黎协定》后,推动CCUS技术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分析中国CCUS技术现存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该技术发展提出相关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