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08篇 |
免费 | 279篇 |
国内免费 | 34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86篇 |
废物处理 | 107篇 |
环保管理 | 216篇 |
综合类 | 1454篇 |
基础理论 | 128篇 |
污染及防治 | 221篇 |
评价与监测 | 39篇 |
社会与环境 | 24篇 |
灾害及防治 | 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142篇 |
2022年 | 132篇 |
2021年 | 145篇 |
2020年 | 100篇 |
2019年 | 115篇 |
2018年 | 99篇 |
2017年 | 108篇 |
2016年 | 125篇 |
2015年 | 112篇 |
2014年 | 202篇 |
2013年 | 119篇 |
2012年 | 190篇 |
2011年 | 148篇 |
2010年 | 121篇 |
2009年 | 147篇 |
2008年 | 115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99篇 |
2005年 | 93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78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76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61.
562.
为了探究园林废弃物和餐厨厌氧沼渣的热解特性以及2者混合热解的交互作用。采用热重分析法对餐厨厌氧沼渣、园林废弃物及其不同比例的混合样品热解特性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混合比例和升温速率对热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园林废弃物与沼渣单独热解时,园林废弃物热解反应活性高且能耗低,热解终温为400 ℃左右;沼渣热解反应活性低且能耗高,热解终温为600 ℃左右。混合热解实验中,随着园林废弃物添加比例升高,样品热解残余率不断下降,综合热解指数不断增大,园林废弃物与沼渣混合热解适宜的添加比例为50%,热解终温为600 ℃左右。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园林废弃物、沼渣及混合样品进行动力学分析,园林废弃物和餐厨厌氧沼渣反应活化能分别为12.08和1.79 kJ·mol−1,混合样品实际活化能均略高于理论值。这说明,2者混合热解过程中存在一定抑制作用,但对热解过程影响不大。本研究结果可为园林废弃物与餐厨厌氧沼渣混合热解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3.
含氯有机物是土壤中常见的污染物质,对人体危害大,采用热脱附修复技术去除。通过改变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及添加4种碱性物质 (NaHCO3、NaOH、Ca(OH)2、CaCO3) 等条件获取TCB的去除效率及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热脱附能有效去除土壤中TCB,当温度为350 ℃加热30 min时,污染土壤中TCB去除率为83.27%;碱性物质的添加能有效强化热脱附过程,添加1%的NaHCO3、NaOH、Ca(OH)2和CaCO3后,TCB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8.28、26.13、20.28、18.19%。碱性物质的添加促进了TCB的脱氯和降解,相比于无碱性物质热脱附,添加1%NaHCO3和NaOH后尾气中DCBz增加了5.4 ug·L−1和3.65 ug·L−1。热脱附后土壤有机碳、有效磷质量分数和阳离子交换量减少,电导率增大;碱基协同热脱附前后土壤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不大,土壤中有效磷质量分数和阳离子交换量明显增大,脱附条件为250 ℃、30 min以及1%的Ca(OH)2时,脱附前后有效磷由57.5 mg·kg−1增大至80.2 mg·kg−1,阳离子交换量由19.72 cmol+·kg−1增大至24.4 cmol+·kg−1。本研究结果可为热脱附技术修复三氯苯污染土壤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64.
565.
采用热红联用技术(TG-FTIR)对含油钻井岩屑进行热重实验研究,通过失重率(TG)曲线、失重速率(dTG)曲线获得其相关热解参数,通过FTIR图谱定性分析热解产物;进一步通过热解实验,对含油岩屑热解产物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根据热解产物的不同可将含油岩屑热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低温段(25~350℃)、中温段(350~650℃)以及高温段(650~800℃)。其热解气体产物以一氧化碳和甲烷为主,冷凝液体产物主要为烃类与芳香族化合物。并探讨了含油岩屑经热解处理后产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6.
采用热重分析的方法对吸收剂的再生反应进行研究,说明了燃煤飞灰负载钾基CO2吸收剂的制备方法,探讨了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燃煤飞灰负载钾基CO2吸收剂和纯KHCO3的再生反应特性。结果表明: 燃煤飞灰负载吸收剂的峰值失重速率为0.13~0.73 mg?min-1,在升温速率为20 ℃?min-1时,反应温度区间最小,为94.34 ℃;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吸收剂的受热分解反应进行动力学分析,纯KHCO3的反应活化能为85.7~92.0 kJ·mol-1;燃煤飞灰负载钾基CO2吸收剂的反应活化能为66.2~69.4 kJ·mol-1,随着转化率上升,2种样品的活化能均先减小后增大。燃煤飞灰负载钾基吸收剂再生反应的活化能小于纯KHCO3的活化能,说明将KHCO3负载于燃煤飞灰上有利于再生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567.
为解决我国近年来重污染企业搬迁遗留的有机污染土壤问题,土壤电阻加热修复技术(electrical resistance heating,ERH)等热处置技术日益受到重视。ERH是目前修复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污染土壤最具有潜力的原位热修复技术之一,其污染物去除率及土壤性质变化是用以评估该土壤修复技术的核心指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热处置及电阻加热技术相关原理与适用范围,并对ERH处置过程中土壤性质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讨论,以期为我国有机污染土壤原位热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8.
以昆明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根据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反演3个时期的地表温度,采用标准差椭圆分析热环境效应的时空演变,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探讨热环境效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20 年来,昆明市主城区热岛区集中分布在城镇建设密集区域,热环境方向主轴由东北—西南走向转为西北—东南走向;前期热环境重心向西北方向偏转了57.5°,偏移2.47 km,后期向西北方向偏转24.25°,偏移0.86 km;有极低温区向低温区、较低温区转变,较高温区与高温区向极高温区转变的态势,其中,官渡区的热环境效应增强趋势最显著;建筑用地和植被覆盖度对地表温度产生的影响力最大,建筑用地与高程交互作用时会增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力,水体与建筑用地或不透水面的交互作用减弱了水体对热环境效应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569.
几次世界能源会议上都有专家提出开发新能源的急切需求.他们认为,眼前的能源趋势是严峻的,大约再过60年之后,现在广泛应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将出现短缺危机.到时会制约各国丁农业的快速发展.从开源角度上说,一些专家寄希望于热核反应堆的工程开发,以解决这个制约发展的难题,但是这种获得电能的方法同时会产生大量原子放射性废料.核废料如果隐藏处理不当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政府花费巨资还是难以攻克这一难题,这让人们头疼不已. 相似文献
570.
研究了电炉钢渣改性材料——多元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ultivariate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多元LDHs)对亚甲基蓝染料的脱色性能。考察了亚甲基蓝染料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pH和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亚甲基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亚甲基蓝质量浓度为10 mg·L−1、pH为5.0、多元LDHs投加量为40 g·L−1时,多元LDH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最佳,45 min内的去除率可达98.00%,120 min内基本完全去除。X射线衍射(XRD)表征结果表明,利用电炉原钢渣成功制备了多元LDHs;BET测试结果表明,多元LDHs的比表面积及孔容显著优于原钢渣。采用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技术对多元LDHs吸附亚甲基蓝前后形态特征以及关键官能团信息进行系统表征,结果表明,亚甲基蓝已成功吸附到多元LDHs上。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多元LDH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中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同时发生;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由热力学参数可知,多元LDHs对亚甲基蓝的去除为自发进行的、放热、以化学吸附为主的过程。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电炉钢渣的资源化及其在亚甲基蓝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