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30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241篇
基础理论   89篇
污染及防治   80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采用在污水污泥中按不同比例掺入生活垃圾或黄土与砂,进行高温堆制,开发出含多种微量元素的高效有机/无机复合肥和多微有机营养土,并施用于农作物和花卉。结果表明施用后农作物产量增加,花卉植物的株高、花蕾数、根长、根重明显高于对照组。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可获得廉价的微量元素复合肥料,而且消除了污水污泥对环境的污染,可创造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2.
3,5-二硝基苯甲酸降解菌A3的分离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硝基苯类化合物废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到一株3,5-二硝基苯甲酸降解菌株A3,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睾丸酮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该菌能以200mg/L3,5-二硝基苯甲酸为唯一碳源,12h的降解率可达95%以上,24h可溶性有机碳(DOC)由72.5mg/L降至10.2mg/L,表明3,5-二硝基苯甲酸被降解矿化而不是被转化成其他有机物.当A3以200mg/L3,5-二硝基苯甲酸为唯一碳、氮源时,将底物转化为一种黄色代谢产物,该产物不易进一步降解.A3降解3,5-二硝基苯甲酸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pH值为5~9.  相似文献   
153.
2-硝基芴在大鼠肝匀浆S-9组分作用下的还原代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初步研究了在氮气保护无氧条件下,经Aroclor1254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酶对2-硝基芴的还原代谢过程.对代谢体系及条件进行了选择用HPLC对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研究,经保留时间及紫外光谱核对显示2-硝基芴的主要还原代谢产物为2-氨基芴,除此之外还有三个量少的其代谢产物形成,因含量低而尚未进行结构鉴定.  相似文献   
154.
采用粉煤灰、褐煤、三元肥、微肥等为原料制取复合肥。利用正交试验法,经过大量实践找到了最佳配肥方案,并设计了工业生产方法和工艺要求,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从试验到工业生产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5.
苯及其取代物与对硝基苯胺在沉积物上的竞争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沉积物-水体系中苯及其单取代化合物甲苯、氯苯、硝基苯、苯酚、苯胺和苯甲酸(作为共溶质)与对硝基苯胺(作为主溶质)之间的竞争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相对浓度下,易与沉积物有机质形成氢键的共溶质竞争能力强于不易形成氢键的共溶质;共溶质对主溶质吸附的竞争效应主要发生在表面吸附部分,对分配部分影响不大;有机化合物在单溶质体系中吸附等温线的非线性程度与其在多溶质体系中作为共溶质时的竞争能力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6.
应用分子全息QSAR技术预测硝基芳烃的遗传毒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子全息是一种新的分子结构表征技术,基于分子全息的结构.活性关系(HQSAR)技术具有高效、快速、预测能力高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分析大量数据样本.本文应用这一最新的QSAR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技术,研究了54种硝基芳烃的致突变毒性,建立了QSAR定量预测模型.交叉验证和非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和显著的预测能力,进一步的测试数据检验表明,模型具有高度的预测能力和很好的稳健性,可以用来对这一类典型的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毒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7.
Photo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 and nitrophenols in aqueous solutions by means of UV/H2 O2 process was studied in the Rayox batch reactors. Three nitrophenol isomers were identified as main photoproducts in the irradiated NB aqueous solu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nitrophenol isomers follows the order p-〉 m-〉 o-nitrophenol. Other intermediates detected include nitrohydroquinone, nitrocatechol, catechol, benzoquinone, phenol, nitrate/nitrite ions, formic acid, glyoxylic acid, maleic acid, oxalic acid and some aliphatic ketones and aldehydes. The 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 and nitrophenols at initial stages follows the first-order kinetics and the decay rate constants for nitrobenzene(NB) are around l0^-3-10^-2 s^-1 and for nitrophenols are around 10^-2 s^-1. The decomposition of H2 O2 in the presence of NB and each nitrophenol isomers follows zero-order kinetics. The quantum yields at initial stages for NB decay were estimated around 0.30 to 0.36, and for NPs decay is around 0.31-0.54.  相似文献   
158.
通过改进的浸渍-还原-空气氧化法成功制备了Cu2O@ZnO复合光催化剂,考察Cu2O@ZnO对对硝基苯酚(PNP)和聚丙烯酰胺(PAM)2种不同化学结构污染物的光催化效果,同时探究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当铜锌物质的量比为0.15时,Cu2O@ZnO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其中对硝基苯酚的光催化降解率为98.2%,聚丙烯酰胺光催化降解率为99.7%.基于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光致发光(PL)光谱、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等表征手段可以推断,Cu2O和ZnO形成Ⅱ型异质结,有效地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自由基捕获实验指出超氧自由基和空穴为主要活性物种,经过4次循环使用后光催化剂仍具有很高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59.
Fenton降解对硝基苯酚(PNP)过程中,Fe2+经历一个快速氧化后快速还原,最后在高浓度水平上保持稳定的变化过程。通过分析中间产物的变化过程,发现有机中间产物氢醌和苯醌构成一对氧化还原体系催化Fe3+向Fe2+的转化,本研究从Fe2+/3+转化机制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Fenton降解PNP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0.
The direct photolysis of nitrobenzene and nitrophenols in aqueous solutions irradiated by polychromatic light were investigated. Several aromatic intermediates were identified as three nitrophenol isomers, nitrohydroquinone, nitrosobenzene, nitrocatechol, catechol and phenol. Nitrite and nitrate ions were also detected in the irradiated solution indicating direct photolysis of nitrobenzene or nitrophenols. The 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 and nitrophenol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ree nitrophenol isomers were observed to follow zero-order kinetics. The quantum yields for nitrobenzene and nitrophenols removal are about 10^-3 and 10^-3—10^-4 respectively. The mechanism for nitrobenzene degradation was suggested to follow mainly nitro-nitrite intramolecular arran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