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7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1256篇
安全科学   480篇
废物处理   302篇
环保管理   246篇
综合类   2828篇
基础理论   600篇
污染及防治   650篇
评价与监测   131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以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受试生物,采用批量培养方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与多环芳烃荧蒽(Flu)的联合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CTAC初始浓度固定为100μg/L时,随Flu浓度的升高(0~100.84μg/L), CTAC与Flu的联合毒性由协同效应(0~22.50μg/L)转为拮抗效应(22.50~100.84μg/L).当Flu浓度为1.13μg/L时,协同效应达到最大(RI=2.01),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量抑制率从37.5%增加至80.9%;对氮和铁单位吸收量分别从0.27mg和9.18μg降至0.09mg和2.14μg;藻细胞Zeta电位从-10.0mV提高至-8.3mV;叶绿素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从5.00mg/L和80.65μg/mg降为2.57mg/L和50.36μg/mg.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CTAC与Flu复合污染体系提高了藻细胞Zeta电位,抑制了小球藻对氮和铁的吸收,降低了藻细胞体内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882.
总结了燃煤烟气中汞污染的现状及蛭石吸附剂研究的进展情况,对烟气中单质汞的脱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蛭石在单质汞的吸附脱除方面存在的潜力,为今后燃煤烟气中单质汞的脱除提出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83.
采用原位合成法制备出Cu2+掺杂的壳聚糖/CdS纳米复合膜,利用FTIR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和分析。应用该膜在紫外光下对甲基橙进行光催化降解,探讨不同的铜掺杂量、催化剂投加量、甲基橙初始浓度、pH值等因素对甲基橙降解脱色率的影响。光催化降解过程遵循Langmuir-Hinshelwood(L-H)假一级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均大于0.99。  相似文献   
884.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经炭化、KMnO4预氧化和FeSO4溶液改性后,制备得到低成本的改性炭化水稻秸秆(modified carbonized rice straw,MCRS).采用Zeta电位分析仪、扫描电镜、能谱仪、比表面积分析仪、红外光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多种手段,分析了炭化水稻秸秆和MCRS的理化性能.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吸附剂投加量、pH值和温度对MCRS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CRS对磷的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其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方程进行拟合.当投加量为4g·L^-1、pH值为7时,MCRS对水溶液中磷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6%;依据Langmuir方程计算得到,30℃条件下,MCRS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5.49 mg·g^-1.  相似文献   
885.
巯基硅烷改性氧化石墨对砷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氧化石墨(GO)对砷的吸附能力,以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改性剂,制备了巯基改性的氧化石墨(GO-SH),考察其对水中砷的吸附性能.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了初始pH值、吸附剂投加量、温度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拟合了吸附等温线,并研究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GO-SH对初始浓度为4 mg.L-1的砷去除率达到97.7%;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45℃时由Langmuir模型得到的饱和吸附量(Qm)为24.45 mg.g-1;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模型,内扩散模型符合高浓度砷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的反应,以化学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886.
一株耐酸耐铜细菌的选育及其吸附铜离子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铜矿选矿废水中筛选分离出一株在强酸性条件下对铜去除能力较高的菌株Z-1,经鉴定为克雷伯氏杆菌.考察了碳源、氮源、pH、温度、吸附时间、投菌量等因素对菌株Z-1生长量及吸附Cu2+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Z-1的最佳碳源为乙酸钠,其最佳用量为3 g.L-1;最佳氮源为硫酸铵,最佳用量为1.2 g.L-1.在投菌量为4 g.L-1、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4 h的条件下,菌株Z-1对pH=3、Cu2+100 mg.L-1的废水吸附效果最优,Cu2+去除率达到59.7%.菌株Z-1对Cu2+的吸附过程能很好地用吸附模型Langmuir方程描述,菌株Z-1去除的铜离子,有92.3%分布在细胞壁上,其余7.7%分布在细胞质内,说明菌株Z-1对铜离子的去除主要为表面吸附.  相似文献   
887.
以壳聚糖(CTS)、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炭(C)为基材,Cu(Ⅱ)为印迹离子,制备了CTS/PVP共混印迹球[Cu(Ⅱ)-IICP]和CTS/PVP/C共混印迹球[Cu(Ⅱ)-IICPC].以Cu(Ⅱ)的吸附量作为评价指标,对两种共混印迹球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CTS/PVP的质量比为6∶4,活性炭质量分数为0.6%,Cu(Ⅱ)模板剂质量分数为0.05%,所制备的两种共混印迹球吸附性能较佳,且对Cu(Ⅱ)有较好的选择吸附性.物理吸附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印迹相比印迹材料的比表面积明显增大.FTIR谱图分析,Cu(Ⅱ)模板主要与CTS和PVP中的—NH2和—OH发生了配位作用.XRD谱图分析结果表明,CTS与PVP、C、Cu(Ⅱ)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改变了CTS原有的晶体结构,使其结晶度降低.  相似文献   
888.
改性粉煤灰对沼液中氨氮吸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自制的改性粉煤灰为吸附材料,对沼液中氨氮进行吸附动力学研究。考察了沼液pH值、吸附时间和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在pH为7.0,吸附时间为30 min,改性粉煤灰的投加量为0.013 g/mL时,吸附效果较好。此吸附过程可用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较好地描述,该过程的吸附速率主要受液膜扩散过程的阻力影响。  相似文献   
889.
酸胁迫对铜藻早期生长阶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低pH胁迫对大型藻类早期生长的影响,以铜藻 Sargassum horneri 为研究对象,设置pH=3.5、4.5、5.5、6.5处理组和自然海水对照组,以不同处理时间分别对铜藻孢子和幼体进行胁迫实验。孢子实验中,于铜藻孢子附着前、后对其进行15、30、60、120 min的酸胁迫,以附着率和脱落率表征低pH对孢子附着的影响;幼体实验中,持续将铜藻幼体暴露于酸性条件下,以脱落死亡率表征pH对幼体的致死效应。结果显示,在短时间酸胁迫下,酸度对铜藻孢子附着的影响显著,附着率随pH值的下降而降低;胁迫时间对孢子的附着影响显著,附着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H值与胁迫时间无交互作用;而当孢子已充分附着后,短期酸胁迫并没有显著影响孢子体的存活。在长时间酸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处理组铜藻幼体的存活率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低pH会对铜藻孢子、幼体的存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铜藻早期发育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90.
钛改性锰矿的除砷效果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锰矿是一种廉价、易得的除砷矿物材料,为了进一步提高天然锰矿的除砷效果和吸附容量,采用TiCl4对广西桂林天然锰矿进行改性,并对其改性的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改性条件为:TiCl4浓度为10 mg/L,浸泡时间为18 h,pH=3.05,振荡吸附时间为1 h。与天然锰矿的去除效率(82.95%和77.93%)相比,改性锰矿对As(Ⅲ)和As(Ⅴ)去除率分别可达94.87%和99.31%,相应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48 mg/g和3.27 mg/g,较天然锰矿各自提高了1.25 mg/g和1.21 mg/g。改性锰矿对As(Ⅲ)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As(Ⅴ)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