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2篇
  免费   399篇
  国内免费   1187篇
安全科学   134篇
废物处理   146篇
环保管理   235篇
综合类   2775篇
基础理论   517篇
污染及防治   290篇
评价与监测   99篇
社会与环境   216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62篇
  2023年   357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自发热持续高温好氧堆肥碳、氮、腐殖酸变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超高温自发热好氧污泥堆肥过程中有机碳、氮、腐殖酸变化过程,以1m3小堆体好氧堆肥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COD从23.18mg/g增大到47.49mg/g,然后逐渐减少至30.67mg/g.总有机碳和TN在前7d减量最多,分别从207.45mg/g,45.40mg/g降到157.86mg/g,38.23mg/g,并在第35d趋于稳定.NH4+-N从9.89mg/g逐渐增加到14.04mg/g,堆肥过程中NO2--N,NO3--N含量极低,总含量低于0.07mg/g,不足TN的0.2%.TN损失达82.87%,主要通过氨气挥发的途径.腐殖酸含量前7d从115.12mg/g迅速上升至214.11mg/g,第21d缓慢下降至154.47mg/g,趋于稳定.腐殖度E4/E6在3.49~4.23范围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不适用于本工艺腐熟判定.  相似文献   
992.
典型时段西南地区PM_(2.5)及组分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沁  常宏宏 《环境工程》2018,36(4):108-112
选取西南地区为采样点,于2015年非重污染和重污染时期对环境PM_(2.5)进行采样,并对PM_(2.5)、水溶性离子和碳质组分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污染与非重污染天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204.8±47.0)μg/m~3和(66.8±23.1)μg/m~3。重污染天气下SO_4~(2-)、NO_3~-和NH_4~+浓度分别是非重污染天气下的3.5,4.2,3.4倍,SIA浓度占PM_(2.5)的比例可高达42.2%。重污染期间OC和EC浓度分别是非重污染期间的4.8,2.7倍,SOC浓度在非重污染和重污染期间分别为(3.2±1.6),(25.6±15.2)μg/m~3,OC、EC较低的相关性也反映出重污染期间碳质组分来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EA-IRMS)联用技术测定海洋沉积物样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比值,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选取两种常用前处理方法:酸洗法和酸蒸法进行比对。通过对比,酸洗法使用的最佳条件是1 mol/L的HCl,处理8 h,可较好去除沉积物样品中的无机碳;酸蒸法的最佳反应条件是处理12~18 h,且应根据沉积物样品无机碳含量选取相适的处理时间。两种处理方法,在最佳条件下所得测试数据标准偏差均满足测试要求,证明两种方法均适用于沉积物样品的测试。  相似文献   
994.
过硫酸钠是污染土壤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氧化剂.为研究过硫酸钠对不同土壤中PAH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多环芳烃)的修复效果,以我国多种典型土壤(黑土、潮土、黄土、紫色土、褐土、砖红壤)为试验样本,以萘、菲、蒽、芘、苯并[a]芘5种PAHs为目标污染物,分析活化过硫酸钠对人为老化的降解率;此外,通过对氧化前后土壤pH、w(有机碳)等土壤性质变化的比较和分析,探讨氧化修复过程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活化过硫酸钠用量为0.8 mmol/g、温度为25℃时,PAHs污染土壤中萘、菲、蒽、芘、苯并[a]芘的降解率最高,分别为87.82%、79.68%、87.93%、83.40%、94.31%.随着温度的升高,PAHs降解率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25℃时,PAHs的降解率(85.69%)达到最高,随后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总PAHs的降解率没有明显增加;随着pH的升高,PAHs的降解率逐渐升高,当pH达到6~7时,PAHs降解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随后随着pH的继续升高,总PAHs的降解率逐渐降低.随着温度以及pH的变化,5种PAHs的降解率与总PAHs的降解率变化趋势一致. w(有机碳)越低,PAHs环数越高,PAHs降解率越高;高环(5~6环)、中环(4环)、低环(2~3环)PAHs降解率与总PAHs降解率变化趋势一致.此外,过硫酸钠氧化修复后土壤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土壤的pH、w(有机碳)和土壤肥力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土壤的再次利用有较大影响.研究显示,过硫酸钠可有效氧化降解不同性质土壤中PAHs,在氧化修复PAHs污染土壤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5.
为进一步了解高寒草原土壤碳动态变化特点与变化过程,采用湿筛法对藏北高原未退化、轻度退化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不同粒级w(SAOC)(SAOC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未退化草地相比,不同程度退化草地w(SAOC)均呈下降趋势,但严重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中w(SAOC)、>0.25 mm粒级w(SAOC)、 < 0.25 mm粒级w(SAOC)降幅均显著低于轻度退化草地;不同程度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中>0.25、 < 0.25 mm粒级w(SAOC)在总体上趋于下降,且亚表层的降幅明显高于表层的降幅,但退化草地亚表层中w(SAOC)仍高于表层(未退化草地、轻度和严重退化草地亚表层较表层分别增加51.84%、31.34%、6.83%),w(SAOC)的土层差异随草地退化加剧而大幅缩小;轻度、严重退化草地不同粒级w(SAOC)的土层分布特征仍与未退化草地一致,其表层、亚表层中>0.25 mm粒级w(SAOC)均明显较高;与未退化草地相同,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w(SAOC)贡献率亦均呈|2~0.25 mm| > | < 0.25~0.053 mm| > | > 2 mm| > | < 0.053 mm|粒级;退化草地环境对团聚体与w(SAOC),以及w(SOC)(SOC为土壤有机碳)与w(SAOC)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显示,高原冷干环境下不同粒级SAOC及其变化受草地退化程度、土层深度等的深刻影响,需要从影响土壤有机碳形成与转化的土壤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6.
典型水库沉积有机质组成特征及其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国典型水库沉积有机质的组成特征及来源,分别采集密云水库、双塔水库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样品的总有机碳(TOC,g/kg)、总氮(TN,g/kg)、总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总氮同位素(δ~(15)N_(total),‰)、脂肪烃、脂肪醇和脂肪酸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脂肪酸是密云水库和双塔水库表层沉积物中可溶性有机质的主要组分(分别占可溶性有机质的85.8%和81.7%),脂肪烃和脂肪醇含量较少。密云水库沉积物中的脂肪烃主要来自陆源的C_3木本植物,双塔水库沉积物中脂肪烃主要来自水体浮游动物。该研究中的沉积物脂肪酸和脂肪醇均表现为水库内源生物源为主要来源特征,水体好氧菌源脂肪酸是双塔水库沉积物脂肪酸的的主要组分,而密云水库沉积物脂肪酸更多地表现为水体藻类和厌氧菌源特征。  相似文献   
997.
桂林五里峡水库丰水期溶解有机碳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更全面、准确把握岩溶碳循环特征,本文在获取桂林五里峡水库丰水期水化学及溶解有机碳(DOC)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还借助紫外吸收光谱技术对水体有机质分子量大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里峡水库丰水期水化学类型仍为HCO_3-Ca·Mg型,水体营养状态为中等营养型,未达到富营养状态;五里峡水库丰水期DOC质量浓度比枯水期低,DOC为TOC的主要组成部分,DOC质量浓度在垂直方向上呈表层至底层降低的趋势,这是Chl-a、DIC等水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S_(275~295)、M、SUVA_(254)、E_(253)/E_(203)吸收光谱特征参数表征下的库区水体有机质以小分子量物质为主,富里酸所占比例高,腐殖酸所占比例低,芳香性较弱,苯环上脂肪族等非极性官能团含量较多,表明库区水体DOC内源特征较强,有机质生物活性较好,在水库碳循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98.
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激发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结合14C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ST)这3种施肥处理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对添加外源葡萄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56 d培养实验结束时,CK处理土壤累积矿化率(土壤原有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达到1. 64%,而NPK和ST处理较CK处理显著降低了0. 34%和0. 39%(P 0. 05),表明长期施肥对土壤碳有一定的固持作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对添加外源葡萄糖的响应有所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激发效应.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3种处理土壤碳矿化的激发效应由负激发效应逐渐转为正激发效应. 56 d时,ST和NPK处理土壤的负累积激发效应比CK分别显著提高了22. 07和9. 05倍(P 0. 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土壤NH+4-N和DOC含量主要通过影响土壤MBC和MBN含量间接影响土壤累积激发效应,且NH+4-N对土壤累积激发效应有直接的显著负影响.综上所述,长期施肥降低了稻田土壤原有有机碳累积矿化率,有利于增强稻田土壤碳的固持和积累,秸秆还田加化肥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99.
研究城市污泥和园林废弃物混合堆肥施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及酶活性的影响,可为林地施用混合堆肥产品的安全及功效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选取紫穗槐为研究对象,将污泥和园林废弃物以3种比例(GF(纯园林废弃物)、SGA(V(污泥)∶V(园林废弃物)=1∶3)、SGB(V(污泥)∶V(园林废弃物)=1∶1))进行混合堆肥,每种堆肥产品分别按0、5、10、50 kg·株-1(分别记作CK、T5、T10、T50)均匀施入样地.施肥1年后,于田间采样测定土壤生物活性指标及理化性质,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单、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混合堆肥产品施用后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GF、SGA和SGB时,SMBC和SMBN均在施用量50 kg·株-1时达到最大.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酶指数(SEI)总体上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施入GF、SGA、SGB时,各个施肥梯度处理的土壤酶指数较CK分别增加93.33%~186.67%、14.58%~54.17%、119.05%~204.76%.通过主成分分析,依据各处理综合得分情况,不同堆肥产品总体上表现为:SGBGFSGA.施入GF、SGA和SGB,不同处理综合得分均为T50T10T5CK.说明施用堆肥产品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增加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的生物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文通过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分析框架,将土地整治碳效应分为短期碳效应及长期碳效应,其中短期碳效应分为工程施工碳效应及地类转换碳效应,长期碳效应分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和农业耕作活动碳效应。以湖北省14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采用碳排放系数法、生态系统类型法等进行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并计算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达到碳平衡所需的时间,对比分析处于不同地貌类型及工程类型区的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及其构成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是土地整治项目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各项目碳排放总量为4 602.00~22 760.81 t,单位面积碳排放为5.18~19.62 t/hm2;地类转换既有碳汇效应,又有碳排放效应;土地整治后,各项目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增加了412.27~2 794.91 t/a;耕作活动碳排放也较整治前有所增加,增加强度从8.11 t/a至463.76 t/a不等。整治工作后各项目达到碳平衡的时间最少需要2.68 a,最多需要36.66 a。对比分析表明,地形地貌、工程类型虽不是土地整治各类碳效应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却间接地在工程施工难易程度、排灌条件、耕地产能等多方面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碳效应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