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4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1216篇
安全科学   142篇
废物处理   80篇
环保管理   235篇
综合类   2905篇
基础理论   546篇
污染及防治   226篇
评价与监测   142篇
社会与环境   219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79篇
  2023年   392篇
  2022年   416篇
  2021年   360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采用铁碳微电解对红霉素医药废水生化二沉池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最佳的铁碳微电解填料为PotenICME05,最佳反应初始pH为3.02,投加量为100 g/L,曝气量为60 L/h,曝气反应为90 min。在此条件下,废水COD、浊度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78.36%、90.23%和95.0%;BOD5/COD由初始0.095提高到0.367,可生化性得到显著改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GB 21903—2008《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82.
西藏亚高山暗针叶林森林植被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研究选取西藏色季拉山2种最典型的天然暗针叶林: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和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并动态监测其土壤呼吸及其各呼吸组分速率,结果表明:2种植被类型的SOC含量和SMBC含量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表层(0~20 cm)SOC含量分别占各层土壤总SOC含量的52.55%(林芝云杉)和51.87%(急尖长苞冷杉),而表层(0~20 cm)SMBC含量占各层土壤总SMBC含量的64.24%(林芝云杉)和65.48%(急尖长苞冷杉);2个林型8-9月份土壤呼吸值最高,12月份最低,土壤呼吸最大值分别为6.27μmol/(m2·s)(急尖长苞冷杉)、4.91μmol/(m2·s)(林芝云杉)。指数回归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除了急尖长苞冷杉林的枯枝落叶呼吸外,其他的呼吸组分及林芝云杉各呼吸组分速率均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的一元线性关系(P0.05)。2种林分的微生物呼吸占总呼吸量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枯枝落叶呼吸和根系呼吸。微生物呼吸在夏秋季所占比例较高,根系呼吸在春夏季所占比例较高,枯枝落叶呼吸则在春末夏初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83.
2013年9月20-24日,通过采集成都市无车日前后禁行区域内PM2.5样品,分析样品中主要的可溶性无机离子、碳组分和金属元素,研究无车日期间PM2.5污染特征变化并评估机动车尾气排放对成都市大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车日期间,可溶性无机离子中二次离子NO3-、SO42-、NH4+的含量分别下降了29.2%、21.6%、20.5%;有车日期间,OC/EC的平均比值为2.64,而无车日OC/EC比值为1.95,表明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有助于减少二次有机碳的转化;PM2.5中Pb、Cs、Ni、Cu、Zn、Cr、As富集因子大,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Pb、Cu和Zn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无车日质量浓度分别下降3.7%、16.3%和19.4%。机动车对PM2.5中的二次离子(NO3-、SO42-、NH4+)、碳组分和重金属(Pb、Cu、Zn)均有较大贡献。因子分析表明,机动车排放源对成都市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贡献量达25.8%。  相似文献   
284.
采用浸渍法将DBU负载到活性炭上制成吸附剂。通过扫描电镜、N_2吸附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对吸附剂进行表征测定,并在流化床上进行正交实验,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活性炭负载DBU吸附CO_2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活性炭负载DBU流化床吸附CO_2的主要因素是CO_2浓度,其次是DBU负载率和吸附剂质量;最佳反应条件是DBU负载率7.4%,气流量0.8 L/min,水蒸气预处理时间5 min,CO_2浓度10%,吸附剂质量10 g,再生温度为100℃。  相似文献   
285.
珠三角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及其与卤系阻燃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珠江三角洲130个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10类卤系阻燃剂(HFRs)的含量,并探讨了TOC与HFRs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珠三角表层沉积物TOC范围为0.16%~5.76%,平均值为1.25%,呈现明显的空间变化.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东莞和广州,沉积物中HFRs与TOC有显著的相关性,而西江和珠江口沉积物中HFRs与TOC的相关性较差,可能与珠江三角洲水动力过程、电子垃圾拆解活动和HFRs不同的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286.
济宁市南部区域是著名的国家商品粮、优质大蒜、优质稻米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由于土壤有机碳作为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在土壤改良、作物质量和产量提高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济宁南部煤田地区作为典型区域,以耕作层土壤(0~20cm)为研究对象,采集了79件耕作层土壤样品,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土壤样品中有机碳含量。经统计分析发现,各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92~4.83kg/m2之间,有机碳密度的加权平均值为4.03kg/m2,高于中国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平均值2.97kg/m2;通过壤质类型分类而估算的有机碳总储量为4.57×109 kg,通过土壤利用方式分类而估算的有机碳总储量为4.53×109 kg,二者基本吻合;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富集程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耕作层土壤中氮含量与有机碳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24 9;另外,有机碳富集程度与秸秆返田规模也有着一定的关联。研究结果不仅为研究区今后开展耕作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也为区域生态平衡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87.
苏州市连续重污染过程中可溶性离子组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苏州南门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可溶性离子组分的数据,结合2013年连续重污染过程细颗粒物中可溶性离子组分.结果表明,重污染过程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一次污染过程,从后向轨迹分析,空气团裹挟大量污染物到达苏州,使本地污染和区域污染相互叠加;可溶性离子组分占到细颗粒物组分的一半,可溶性离子又以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为主要成分,其中硫酸盐主要来自于二氧化硫的转换.  相似文献   
288.
COD和TOC均是表征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选取含氯有机化工废水和含氯有机无机混合化工废水2种废水,通过准确测定水样的COD与TOC数值,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所得数据进行拟合,判定高氯废水中COD与TOC的相关性,建立COD对TOC的转换方程.数据表明,样本水样的TOC与COD之间可以建立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TOC与COD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证明采用TOC值对COD进行转换是可行的.定量关系验证结果表明,TOC对COD的转换系数是可以准确测定的,确定转换系数后,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89.
作为典型的非金属半导体光催化剂,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由于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能带结构适宜、制备成本低廉等优势,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石墨相氮化碳的基本结构特性、常用制备方法以及结构改性策略,对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对g-C3N4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氮化碳新材料开发及其在水处理方...  相似文献   
290.
基于碳中和背景及污水处理可持续、低碳运行理念,分析了我国污水处理厂不同水质、工艺类型、规模等条件下的能源消耗及能源回收特点,提出了以“碳改向技术+低耗高效复合脱氮技术+污泥厌氧共消化技术+污水热能回收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的污水处理新模式是实现我国能源自给型污水处理厂的关键,并提出我国污水处理厂实现碳中和应分为“完全能源自给”及“能源供应工厂”两个目标.此外,对基于此背景下建设的北京某再生水厂的理论能源自给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节能降耗、引入外源有机物、污水源热泵回收等措施,北京某再生水厂能源自给率由12.2%分别提高至17.1%、21.6%、8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