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0篇
  免费   368篇
  国内免费   1042篇
安全科学   194篇
废物处理   77篇
环保管理   236篇
综合类   2589篇
基础理论   485篇
污染及防治   196篇
评价与监测   97篇
社会与环境   232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64篇
  2023年   363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301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紫色水稻土颗粒有机质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秋言  赵秀兰 《环境科学》2017,38(5):2146-2153
在重庆合川区和铜梁区随机采集了20个紫色水稻土,将其分成颗粒有机质(0.053~2 mm,POM)、砂粒(0.053~2mm)和细土(0.053 mm)这3个组分,通过比较不同组分的有机碳及重金属(Cu、Zn、Pb、Cd)含量和分布状况,研究了紫色水稻土中POM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如pH、CEC、黏粒和土壤有机碳(SOC)等的关系.结果表明,采样区紫色水稻土的POM含量范围为7.31~44.76 g·kg~(-1),平均值为19.20 g·kg~(-1),有机碳含量为96.61~263.17 g·kg~(-1),平均值为151.34 g·kg~(-1),显著高于原土及其他组分,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为8.63%~48.62%,代表了一大部分土壤有机碳库.POM中的Cu、Zn、Pb和Cd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3.35、1.14、2.88和2.14,显著高于其他组分,表现出一定的富集作用,对上述重金属的贡献率分别为6.02%、2.22%、5.24%和3.21%,POM对Cu、Pb的富集能力和贡献率均显著大于Zn和Cd.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OM含量与SOC、pH、CEC、黏粒(0.002 mm)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SOC是主要因素.POM-C含量与总量分别与黏粒含量、SOC呈显著相关.POM中重金属总量与SOC、pH、POM-C总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SOC是最关键因子;与其他重金属相比,Zn在POM中的总量与土壤性质的回归系数最高,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2.
外源新碳对红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中国科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站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利用δ~(13)C示踪方法,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C)标记的水稻秸秆添加入红壤,研究水稻秸秆添加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探索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中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动态变化以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水稻秸秆的红壤(对照组),微团聚体(250μm)占主体,2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少.与对照相比,添加水稻秸秆后(试验组)促进了2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团聚.不同培养时期,2000μm水稳性团聚体增加了108.3%~270.3%,促使大团聚体占主体,显著提高了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R0.25值,降低了分形维数(D)值,土壤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也显著得到提高,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14.7%~41.5%.土壤有机碳在53μm粒级团聚体中分布随着粒级的增大而增大,即2000μm2000~250μm250~53μm.不同粒级团聚体δ13C值动态变化显著,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增大.外源新碳前期主要分配在2000μm、250~53μm粒级团聚体中,并促进了原有机碳的分解,后期主要分配在微团聚体中.红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73.
考察了再生水氯消毒过程中的氯消耗特性及水质特性的变化,发现加氯后5 min,氯消耗速率最大,同时254 nm的紫外吸光度和三维荧光强度的变化最为显著.发现再生水消毒后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浓度显著增加,说明消毒后水质生物稳定性变差.AOC变化趋势呈现为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对于不同处理工艺再生水,二级出水的AOC水平普遍高于深度处理出水,但深度出水消毒5 min后AOC的增长率却高于二级出水消毒后的增长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再生水水样消毒后的AOC变化量与三维荧光积分值变化量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4.
为了研究土壤和沉积物中凝聚型有机碳(碳黑、干酪根)的含量及其对多环芳烃(PAHs)分布和提取的影响,分别用三氟醋酸(TFA)和在375℃下通氧燃烧的方法从珠江三角洲2个污染土壤和5个河口沉积物样品中提取酸非水解有机碳(NHC)和碳黑(BC);用索氏抽提法和不同溶剂的加速溶剂萃取法(包括连续加速萃取法ASESum和标准溶剂萃取法ASESTD)抽提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并在不同温度梯度(25℃到150℃)下用水为溶剂加速溶剂萃取其水溶态.结果表明,1)NHC是珠江三角洲土壤和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NHC碳明显高于BC碳,NHC和BC分别占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碳的25.6% ̄73.8%和4.64% ̄17.3%.2)3种有机溶剂(丙酮、甲苯1、甲苯2)连续抽提的PAHs含量是索氏抽提的2.11倍;5种ASE方法(丙酮、甲苯1、甲苯2、ASESum、ASESTD)提取的PAHs含量与NHC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且比PAHs含量与BC或无定型有机碳(AOC)含量的相关性更明显.3)在不同温度梯度下水溶态PAHs浓度符合Van’tHoff方程.研究说明除了BC外,非水解有机碳对土壤和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和提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5.
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应估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耕作制度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和积累作用显著,探讨耕作制度演变下农田土壤碳库动态,将有助于农田土壤碳收集的技术选择及政策制定。利用已发表的田间定位试验数据,构建不同耕作制度下长江三角洲水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估算模型。依据该区近20多年来耕作制度演变动态,对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土壤碳收集效应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油菜面积的扩大、小麦的少免耕和作物秸秆的还田分别约增加土壤耕层有机碳0.94 Tg、2.76 Tg和3.95 Tg,其中以麦稻复种转向油稻复种的单位面积碳收集效应为最高。最后,就碳收集效应估算的方法进行了相关讨论,并就土壤碳收集研究和如何提高土壤碳收集潜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6.
为了识别济南市柴油型移动源排放颗粒物中碳组分特征,采用稀释通道采样器于2021年采集了柴油货车和工程机械尾气排放颗粒物,并对汽油车尾气一并采集对比,分析了尾气排放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其中的碳组分。结果表明,柴油型移动源排放颗粒物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汽油车,且以细颗粒物为主,PM2.5/PM10数值几乎接近于1.0,其中柴油货车排放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于工程机械,且随车型增大排放颗粒物质量浓度增大,重型柴油载货车排放PM2.5和PM10质量浓度最大,分别为4.56×104μg·m-3和4.71×104μg·m-3。柴油货车PM2.5和PM10排放因子范围分别为8.90-21.8 mg·km-1和9.40-22.5 mg·km-1,工程机械中破碎机颗粒物排放因子略大于挖掘机,破碎机PM2.5和PM10  相似文献   
177.
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研究了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和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氮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湿地土壤全土1m深有机碳密度达10.82±1.90kg.m-2,表层土壤(0—30cm)有机碳密度为5.19±0.68kg.m-2,高于报道的人工湿地——水稻土的碳密度;有机碳(SOC)含量分布随土壤深度(H)的递降符合幂函数方程,湿地土壤有机碳的表层积累强度和积累深度高于稻田;湿地土壤氮素是土壤固碳的有利因子,其氮素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效应高于水稻土;因湖泊沉积受河流动力学、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条件的影响,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的水平空间变异性。看来,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储存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8.
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来说,能源低碳转型、生产和经济模式低碳转型都容易导致碳排放较高的企业面临着大量的投资、资产流失、资产泡沫等问题,而且很多企业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还会存在投资损失风险、贷款违约风险过高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因为企业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工业企业应当也必须要抓住“双碳”目标引领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低碳转型机遇,在能源和产业结构以及经营理念方面展开全面优化和深层次变革,满足企业低碳转型的根本需求。由于节能降碳转型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转型,同时也包含了生产生活方式、经营发展战略理念等方面的全面转型,因此引导企业完成全面节能降碳转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9.
“双碳目标”是我国进行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真实准确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良性运行更是依赖于碳排放相关信息的公开。目前,我国不断推动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但现有的规定仍存在三方面问题,首先是碳市场信息公开主体范围较窄,其次是碳市场信息公开内容不够全面,最后是惩戒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对此,应完善碳市场信息公开立法,扩宽覆盖主体范围,扩大信息公开内容,不断完善惩戒和激励机制以便深化碳市场环境公开制度改革,更好地发挥信息公开制度对碳市场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80.
3060双碳目标展示了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的责任担当,提升了我国气候治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树立了发展中国家低碳减排的样板。双碳目标的设定对高校的碳减排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为密集型用能单位,有责任在校园建设中,靠前发力、深入思考,努力探索高校绿色校园创建的新范式、新路径。文章采用生态因子法、校园碳足迹和问卷调查分析,从切入点、基础点、架构点、创新点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系统谋划,力求创建与时代发展、民族振兴同频共振的高等院校“绿色样板”。这既是对国家战略和教育部行动计划的积极响应,又可以引领、示范和指导社会经济系统转型,为社会发展赋能、为人类文明赋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