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45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374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51.
为研究广西地区炭质岩石的耐崩解性及其微观结构特征,通过室内耐崩解性试验、筛分试验、总有机碳(TOC)含量测定和微观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炭质岩石耐崩解指数(Ldn)和崩解分维数(D)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炭质岩石耐崩解指数和崩解分维数与TOC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对比浸水前后炭质岩石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52.
研究了不同粘土矿物和碳纳米管 (CNTs)吸附去除水体中微囊藻毒素 (Microcystins,MCs)的作用 .结果表明 ,在MC RR和LR的初始浓度分别为 2 1 0和 9 5mg·L-1时 ,尽管高岭土和海泡石等粘土矿物对MCs有一定的吸附能力 ,但吸附量分别低于 3 0和 1 6mg·g-1.与测试的不同粘土矿物相比 ,CNTs对MCs的吸附能力较强 ,吸附MC RR和LR量分别达到了 14 8和 6 7mg·g-1,是粘土矿物吸附量的 5倍左右 .进一步研究发现 ,CNTs对MCs的吸附能力随CNTs外径的增加而减少 ,说明CNTs的比表面积是决定吸附MCs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在如何选择碳纳米管规格用于高效吸附去除水体中MCs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3.
选取碳酸盐矿化菌进行培养,利用其在代谢过程中分泌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CO32-,从而将游离态的放射性Sr2+转化为稳定态SrCO3. 通过能谱分析(ED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沉淀产物进行分析,并计算核素固结率. 结果表明:微生物诱导沉积的沉淀为大小混杂、表面多孔的SrCO3晶体颗粒,并相互黏结形成不规则的团聚体;c(Sr2+)、ρ(尿素)及培养时间等对SrCO3晶体形貌产生影响;菌体本身作为成核位点参与了碳酸盐矿化菌诱导Sr2+的矿化过程. 当c(Sr2+)为0.05 mol/L、ρ(尿素)为30 g/L、pH为8.0并在30 ℃下培养72 h时,生成较大的微生物矿化物团聚体,对Sr2+固结率可达98.32%,可实现放射性核素稳定化处置.   相似文献   
454.
矿物尘粒与人体正常细菌相互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4种天然及4种人工硅酸盐尘粒与人体的正常细菌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相互作用的机制.测定了矿物粉尘与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作用后的细菌数量、葡萄糖(GLU)消耗量及14种主要阳离子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各种粉尘的主要化学组成各不相同,含钙的水泥尘粒以及含镁高的水镁石均能引起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细菌数量、葡萄糖消耗量增加;各矿物粉尘均不能引起培养基Ti4+、Pb2+、Zn2+、K+、Na+、Ba2+、P5+浓度的变化,而能引起Mn2+、Ca2+、Mg2+、Si4+、Fe3+、Al3+、Ni3+浓度不同的变化;含Ca2+或Mg2+高的碱性矿物尘粒能促进细菌的生长代谢.  相似文献   
455.
从焚烧飞灰-水泥复合胶凝体系中重金属的化学存在形态、表面浸出毒性、浸出率等方面对城市垃圾焚烧飞灰作为水泥复合胶凝组分的安全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飞灰中富含能被水浸出的Zn、Pb、Cr、Cd和Cu等各种重金属。垃圾飞灰作为水泥复合胶凝组分材料使用时,力学性能满足要求,且各重金属稳定态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硬化浆体长期抗表面浸出能力较强。矿物掺合料的掺入,对重金属的固化有一定的增强效果。垃圾焚烧飞灰有望作为水泥复合胶凝组分材料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456.
北京斋堂黄土剖面主要温室气体组分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碳循环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可能存在一个陆地生志汇(植被和土壤)。中国黄土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在CO2未知汇的研究中很可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自制钻机对北京斋堂黄土剖面(L2上部~L1)进行了不同层位(深度)的垂直或水平打钻,利用毛细管负压原理采集到游离气体并进行了主要温室气体CP2、CH4、N2O的浓度和CO2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此外,还分析了土样的碳酸盐含量及其碳、氧同位素组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剖面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远比大气中高:CO2浓度为1434.4×10-6~2458.6×10-6,是大气中的3.8~6.5倍;N2O浓度为472.2×10-9~763.9×10-9,是大气中的1.3~2.1倍;CH4浓度在剖面上部与大气中相似,但在下部为13.1×10-6~24.8×10-6,为大气中的5.4~10.2倍。斋堂黄土剖面中的破酸盐含量为1.55%~9.75%,CO2浓度与碳酸盐含量成正比关系。尽管黄土-古土壤序列富含碳酸盐,但需进一步开展黄土中的CO2浓度及碳同位素工作,以便了解黄土中CO2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57.
施氏矿物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高砷吸附材料已倍受人们关注.采用静态吸附实验对生物、化学成因施氏矿物去除模拟地下水中As(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初始As(Ⅲ)浓度为0.2 mg·L-1,施氏矿物投加量为0.25 g·L-1时,生物成因施氏矿物吸附3 h后溶液中As(Ⅲ)含量降低到10μg·L-1以下(地...  相似文献   
458.
许淑婧  张英  余晔  王博  夏敦胜 《环境科学》2013,34(9):3578-3586
对西北干旱区黄河沿岸典型工业带中两个工业城市乌海和石嘴山表土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环境磁学参数的测量,分析了表土磁性矿物的含量、种类、颗粒大小,并对其环境指示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表土的磁性矿物以假单畴-多畴磁铁矿为主.磁性矿物的浓度和颗粒大小在不同功能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工业区表土磁性矿物的浓度最高,颗粒最粗,农业区次之,原煤区浓度最低,颗粒最细.环境磁学监测手段对于因化石燃料燃烧而造成的污染指示较为敏感,而对未经燃烧原料的污染指示作用并不显著.χlf、SIRM、SOFT是指示城市土壤污染状况的有效指标,环境磁学方法是监测和评价城市土壤污染状况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59.
铊在黄铁矿中的相态分布及碳酸盐在其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级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黄铁矿中铊的相态分布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黄铁矿中的铊主要以存在于硅酸盐相中和以酸可交换的形式存在于矿物结构中的铊为主,这部分铊分别占到58.3%和25.1%;以可氧化态形式结合在黄铁矿(FeS2)中的铊次之,占11.2%;以易还原态形式存在于铁氧化物相中的铊最少,为5.4%.自然条件下铊的释放主要是酸可交换态铊和可氧化态铊的释放迁移过程.漫反射红外光谱表征发现,黄铁矿在表面氧化过程中其表面羟基增多,表明存在表面溶解及表面酸化现象.进一步的释放机理探讨认为,铊在黄铁矿表面存在一种"溶解-吸附沉淀"平衡,这一平衡由碳酸盐中和作用和黄铁矿表面氧化共同控制,并决定了铊的释放迁移.  相似文献   
460.
Four minerals, agricultural limestone (AL), rock phosphate (RP), palygorskite (PG), and calcium magnesium phosphate (CMP), were evaluated by means of chemical frac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soils and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leachates from columns to determine their ability to stabilize heavy metals in polluted urban soils. Two urban soils (calcareous soil and acidic soil) polluted with cadmium, copper, zinc and lead were selected and amended in the laboratory with the mineral materials) for 12 month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pplication of the mineral materials reduced exchangeable metals in the sequence of Pb, Cd > Cu > Zn. The reduction of exchangeable frac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amended with di erent mineral materials followed the sequence of CMP, PG > AL > RP. Reductions of heavy metals leached were based on comparison with cumulative totals of heavy metals eluted through 12 pore volumes from an untreated soil. The reductions of the metals eluted from the calcareous soil amended with the RP, AL, PG and CMP were 1.98%, 38.89%, 64.81% and 75.93% for Cd, 8.51%, 40.42%, 60.64% and 55.32% for Cu, 1.76%, 52.94%, 70.00% and 74.12% for Pb, and 28.42%, 52.74%, 64.38% and 49.66% for Zn. Those from the acidic soil amended with the CMP, PG, AL, and RP were 25.65%, 68.06%, 78.01% and 79.06% for Cd, 26.56%, 49.64%, 43.40% and 34.68% for Cu, 44.44%, 33.32%, 61.11% and 69.44% for Pb, and 18.46%, 43.77%, 41.98% and 40.68% for Zn. The CMP and PG treatments were superior to the AL and RP for stabilizing heavy metals in the polluted urban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