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44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373篇
基础理论   58篇
污染及防治   56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有机粘土矿物对水中低浓度菲的吸附性能和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娜  陈畅曙  付云娜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11):811-813,830
分别选用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HDTMA-Br)、四甲基溴化铵(TMA-Br)、聚乙二醇(PEG)表面活性剂改性天然粘土矿物,研究其对水中低浓度多环芳烃类难降解有机物菲的吸附性能和机理,并讨论了有机粘土的用量对吸附菲的性能的影响,验证了有机粘土矿物吸附菲后的稳定性.3种有机粘土矿物对菲的吸附等温线均呈中凹型,表现为分配系数(Kp)逐渐增大,表明吸附是分配作用和溶剂化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Kp及土样有机碳含量(foc)所得的经有机碳归一化的分配系数(Koc)基本为常数,远远高于天然土壤/沉积物的Koc.在相同实验条件下,3种有机粘土矿物中HDTMA改性粘土矿物对菲的吸附性能最强,PEG改性粘土矿物次之,TMA改性粘土矿物最差.  相似文献   
92.
页岩砖生产过程中用城市污泥为部分原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利用城市污泥为部分原料生产页岩砖的生产试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页岩粉中加入质量百分比为10%干污泥,烧结成砖,砖的各项性能符合国家标准,不仅可以节约燃煤和矿物资源,提高砖的隔热保温性能,而且可以大量资源化处置利用城市污泥。  相似文献   
93.
利用沉积物解读古环境信息的前提是必须清楚它的物源。金沙江干热河谷中存在的黄土状物质为解读金沙江河谷环境演化提供了一种物质载体。论文从物质组成相似性方面来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中黄土状物质的主要来源。通过测试分析黄土状物质以及其可能的物源,包括金沙江河漫滩、古堰塞湖沉积物以及金沙江流域山原红壤的元素和矿物组成后发现:金沙江古堰塞湖沉积物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矿物组成上与黄土状物质最为接近,说明古堰塞湖沉积可能是金沙江干热河谷黄土状物质的主要物源,这一结论与作者在野外观察到的凡有黄土状物质分布的地区,在附近就能找到古堰塞湖沉积的现象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4.
李杨梅  贡璐  安申群  孙力  陈新 《环境科学》2018,39(8):3867-3875
应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测定土壤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soil inorganic carbonδ13C,SICδ13C),并对干旱区绿洲土壤无机碳进行区分,结合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与SIC含量关系进一步探讨SOC向SIC转移的碳量.结果表明,4种类型土壤SICδ13C值差异性极显著(P0.01),风沙土SICδ13C值最高且为正,均值为(0.32±0.04)‰,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说明风沙土原生性碳酸盐占绝对优势;灌漠土、棕漠土和盐碱土SIC的δ13C均值分别(-0.30±0.24)‰、(-1.96±0.66)‰和(-1.24±0.49)‰,随土层变化均呈先降低后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灌漠土原生性碳酸盐占优势,棕漠土和盐碱土发生性碳酸盐相对前者占优势.风沙土、灌漠土、棕漠土和盐碱土的发生性碳酸盐占SIC比例均值分别为1.33%、4.72%、15.01%、35.71%,均小于50%,说明干旱区绿洲土壤发生性碳酸盐比例总体水平较低.风沙土、灌漠土、棕漠土和盐碱土在土壤发生性碳酸盐形成或重结晶过程中固定土壤CO2的量分别为0.30、2.44、4.96、12.40 g·kg~(-1),其中固定来自大气CO2量平均为0.18、0.79、1.45、8.67 g·kg~(-1),来自SOC氧化分解转化为CO2的量分别为0.06、0.83、1.62、1.86g·kg~(-1),说明盐碱土、棕漠土SOC的贡献相对较高,灌漠土、风沙土较低;对土壤固定CO2量的来源比较发现,风沙土、盐碱土固定土壤CO2的量来自大气CO2量较高,SOC的贡献较低,而灌漠土、棕漠土固定来自SOC氧化分解CO2的量较高,大气贡献较低.研究区整体SOC向SIC的碳转移量介于0.03~2.38 g·kg~(-1)之间,平均每千克土壤固定1.09 g的CO2,说明干旱区绿洲土壤发生性碳酸盐所占比例较低,SOC的贡献较少.  相似文献   
95.
探究富铁酸性硫酸盐体系次生铁矿物附着包裹硫杆菌的Fe~(2+)氧化活性,对揭示次生铁矿物调控酸性矿山废水形成过程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首先采用摇瓶实验合成次生铁矿物—施氏矿物,然后将脱水后的0.1、0.2、0.3及0.4 g施氏矿物直接或溶解后加入到pH为2.50的富铁酸性硫酸盐体系(改进型9K液体培养基)中进行Fe~(2+)氧化,分析体系pH、Fe~(2+)氧化率、次生铁矿物产生量等相关指标.研究表明,氧化亚铁硫杆菌在脱水施氏矿物的附着包裹量为2×10~8cells·g~(-1).0.1、0.2、0.3及0.4 g施氏矿物直接加入体系经过108 h培养,pH分别下降至2.28、2.25、2.24及2.22;Fe~(2+)氧化速率随着施氏矿物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各体系Fe~(2+)氧化率在108 h均达到100%,此时次生铁矿物产生量分别是3.05、3.30、3.61与3.70 g·L~(-1).然而,0.1、0.2、0.3及0.4 g施氏矿物溶解后进入的相应体系经过108 h培养后,pH分别下降至2.19、2.18、2.10及2.02;Fe~(2+)氧化速率随着施氏矿物溶解量的增加而增加,各体系Fe~(2+)氧化率在96 h均达到100%,各体系次生铁矿物在108 h时的产生量分别是6.16、6.44、6.76与7.89 g·L~(-1).可见,施氏矿物对硫杆菌的吸附包裹作用致使体系Fe~(2+)氧化效率降低,次生铁矿物合成量减少,酸化程度减弱.  相似文献   
96.
酸性矿山废水(AMD)具有酸度高并含有大量可溶性Fe、硫酸根及重(类)金属的特点,采用生物矿化方法促使AMD中Fe向羟基硫酸铁次生矿物转变,对AMD后期石灰中和减少氢氧化铁和废石膏的产生,提高中和效率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模拟酸性矿山废水,考察了Cl-、NO3-、PO43-3种阴离子对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体系中pH值、Fe2+氧化率、总Fe沉淀率、次生铁矿物矿相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阴离子对A.ferrooxidans氧化Fe2+能力具有抑制作用.A.ferrooxidans对阴离子的耐受性依次为PO43- > NO3- > Cl-.阴离子浓度在A.ferrooxidans耐受范围内时,其对Fe2+的生物氧化速率基本没有影响.但高浓度阴离子会通过抑制A.ferrooxidans的氧化活性,从而间接影响Fe3+的水解成矿过程,导致培养终点时总Fe沉淀率降低和次生铁矿物产量减少.受Fe3+供应速率降低的影响,次生铁矿物的合成途径易向施氏矿物转变.  相似文献   
97.
5种天然矿物修复铅污染沉积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金属离子Pb2+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沸石、方解石、钾长石、钙基和钠基膨润土等5种天然矿物材料对水体中Pb2+的吸附固定效果,它们的吸附等温线都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结果表明试验所用方解石对Pb2+的饱和吸附量约为185mg/g,是其他几种材料的2~3倍,而且方解石对Pb2+具有明显的不可逆吸附现象,使得吸附后的Pb很难解析下来,说明方解石对水溶液中Pb2+的固定能力非常强。利用模拟自然水体性质的电解液对方解石吸附后Pb的生物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方解石固定后Pb的生物有效性非常低。最后结合方解石作为原位活性覆盖材料的经济可行性和生态风险性分析,说明方解石作为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修复的原位活性覆盖材料具有较强的实际可操作性,为后继的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原位活性覆盖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8.
Samples obtained from an industrialized valley in the East Alpine region were collected daily for a half year and analyzed using X-ray fluorescence to examine the elements Si,Al,Fe,Ca,Mg,Na,K,Zn,P,S and Cl.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s of these elements were considered,including time,elemental correlations,weekday,weekend and seasonal changes.Diagnostic analysis provided an insight into a decoupling behavior that occursin siliceous and carbonates minerals.A decrease in Si and Al and an increase in carbonates,Na,K,Zn and P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cold season.However,a consistently high correlation of Si and Al was observed in all seasons.It was established that such high levels originated from street surface abrasion.The increase in variability and absolute levels of carbonates during the cold season was demonstrated by adding carbonates to the street surface as gritting material to increase the grip on snowy surfaces.A marked increase in Na and Cl was observed in winter which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thaw salt that is widely used in winter in Austria.This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K,Zn,and P in the cold season that was the result of domestic space heating with wood.PM10 levels in December were 12 μg/m3 and were higher than levels detected in July.It was established that such high levels originated from mineral oxides,wood smoke,and inorganic ionic material(s).  相似文献   
99.
对母液中Mg2+离子对硼掺入无机碳酸盐沉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确定在Mg存在时生成的无机碳酸盐是低镁方解石。实验发现:溶液的pH值是硼进入碳酸盐的主要控制因素,低Mg2+方解石中硼的浓度从63.91 μg?g?1(pH?=?7.40??±??0.03)增加到582.41 μg?g?1(pH?=?8.80??±??0.03)。Mg2+离子严重影响硼进入碳酸盐中的量,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硼在低镁方解石中的含量高于无Mg2+方解石中的含量,平均为2.57倍(1.83?—?3.56倍)。这一结果表明:有Mg2+离子时,硼掺入无机碳酸盐的机制和无Mg2+离子的是不同的。Mg2+离子的存在改变了晶体的形貌。这对利用B/Ca指标恢复深海碳酸盐系统研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0.
城市表土磁学特征对污染源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徐州市城市表层土壤样品的磁学参数(磁化率、频率磁化率、饱和等温剩磁、非磁滞剩磁磁化率、热磁曲线和磁滞回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徐州城市表土主要由单畴(SD)和多畴(MD)的亚铁磁性矿物控制,但也存在一定量的赤铁矿。人类活动导致徐州城市表土磁化率显著增加,交通区、居民区、绿地区的平均磁化率分别为:273.06×10~(-8)、111.02×10~(-8)和65.24×10~(-8)m~3/kg。交通运输是市中心交通区和居民区表土磁化率增加的主要来源,工业区附近道路表土中磁性矿物浓度大于远离工业区的交通道路和居民区,绿地区磁性矿物浓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