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0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13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0篇 |
废物处理 | 14篇 |
环保管理 | 18篇 |
综合类 | 301篇 |
基础理论 | 88篇 |
污染及防治 | 43篇 |
评价与监测 | 15篇 |
社会与环境 | 20篇 |
灾害及防治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采用低压直流电电解剩余活性污泥,优化了支持电解质的种类、加入量及电压梯度等工艺条件,并考察了在最佳工艺条件下SS去除率、污泥中有机物的质量分数(以VSS/SS计)、污泥pH及污泥沉降性能随电解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低压直流电电解污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电压梯度7 V/cm;支持电解质Na2SO4加入量0.4.0 mmol/g(以每克干污泥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电解pH为5.8、SS=(7 850 ±200)mg/L、VSS=(6 150±150)mg/L、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为(61.2 ±20)mg/L的污泥,电解60 min时污泥的SCOD最大,达393.3 mg/L,SS去除率达14.4%,VSS/SS为58.5%,污泥pH为3.1。电解后污泥中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已不完整,污泥絮体被严重破坏。电解时间越长,污泥的沉降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512.
513.
白强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6):26-27
提出了应用流动注射梯度稀释法与原子吸收光度法相结合,样品不经稀释便可同时测定酸雨中不同浓度的钙。方法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514.
UASB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污泥的种群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克隆和实时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2个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尽管2个反应器的接种污泥不同,但经过1年多的连续运行,二者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基本相同;Planctomycete克隆结果表明,相似的15个序列(>99%)与已报道的3个属的厌氧氨氧化菌的序列均有较大距离(<92%),而与具有厌氧氨氧化功能的KSU-1序列有97%的相似,amoA基因克隆结果表明,反应器中的部分好氧氨氧化菌属于β-Proteobacteria中具有厌氧氨氧化活性的Nitrosomonas;实时PCR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细菌占细菌总量的27%~29%,好氧氨氧化菌约为5%. 相似文献
515.
对筛选到的一组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WSC-6,通过变性梯度胶电泳(DGGE)方法研究了菌种的组成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连续继代培养的第74~83代复合系的菌种组成没有变化,非常稳定.多代继代培养过程中各代的pH值变化趋势一致,pH值从发酵开始的8.7下降到纤维素旺盛分解时的6.5以下;随着分解结束,pH值逐渐恢复到发酵开始时的水平并保持稳定,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多代继代培养后复合系各代的滤纸纤维素分解率和CMC糖化差异很小;在发酵液起始pH4~10的范围内,复合系对pH值具有缓冲能力,并正常分解纤维素;经过70~100℃高温处理10min后再转接的复合系对纤维素仍然具有分解能力,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516.
采用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以太湖9个采样点所采集的27个沉积物柱样为研究对象,研究沉积物中DGT所测量的磷浓度(DGT-P)与铜绿微囊藻生长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与4种常规的生物可利用性磷方法[(水溶性磷(WSP)、易解析磷(RDP)、藻可利用磷(AAP)和NaHCO3提取磷(Olsen-P))]进行比较,评价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太湖沉积物生物可利用性磷与铜绿微囊藻生长量的关系.结果表明,DGT-P与藻生长量的相关系数为R2=0.941(P<0.01),高于4种生物可利用性磷提取法的相关系数(WSP,0.780、RDP,0.806、AAP,0.849、Olsen-P,0.910).结果表明DGT技术可以作为预测原位沉积物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517.
实验采用磁场与微生物固定技术结合的方法处理酸性镀铜废水,将磁场存在条件下经酸性镀铜废水驯化后的微生物固定在磁性载体表面处理酸性镀铜废水。设计正交实验研究气水比、磁场强度、水力停留时间、进水初始浓度4因素影响下铜离子的去除效果,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气水比> 磁场强度> 水力停留时间> 初始浓度。进出水的pH值测定发现,处理后出水pH值由原来的2.50左右上升至4.00~5.00。机理研究表明,菌体对Cu2+的去除作用包括菌体细胞的表面吸附、跨细胞膜的主动运输和积累等作用。 相似文献
518.
崇明滩涂湿地不同盐度梯度下芦苇种群及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盐度梯度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生长的限制因子,对崇明盐度梯度下的3个滩涂湿地生长的芦苇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盐度下芦苇种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之间的差异,及土壤与芦苇元素、元素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崇明滩涂湿地土壤C、N、P含量和C/N、C/P、N/P平均值分别是15.01、0.69、0.86g/kg,22.09、21.87、0.96。芦苇的C、N、P含量及C/N、C/P、N/P平均值分别为413.17、10.75、2.53g/kg,41.49、293.58、7.29。(2)随着崇明滩涂湿地土壤盐度增加,土壤的C、N含量及芦苇的C含量、C/N先降低后增加;土壤的C/N、C/P、N/P及植物的C/P、N/P增加;土壤的P含量及植物N、P含量降低。(3)盐度梯度下滩涂湿地土壤与芦苇生态化学计量学中的C、P、C/P、N/P之间均正相关关系,土壤N含量与植物的C/P正相关,与N/P负相关;而C/N与植物P含量之间有负相关性。(4)该研究区土壤的C、N元素较为匮乏,P含量较高;植物的N/P值小于14,说明崇明芦苇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 相似文献
519.
分别采用磁场、超声波和Fenton试剂氧化单独处理糠醛废水,在反应时间均为3h的条件下,COD去除率分别为13%、52%和55%。磁场和Fenton试剂氧化、磁场和超声波、超声波和Fenton试剂氧化耦合分别作用于糠醛废水,COD去除率有一定提高,反应3h后糠醛废水COD去除率分别达65%、57%和85%。将磁场、超声波和Fenton试剂氧化耦合作用于糠醛废水,COD去除率达到95%,为糠醛废水的治理提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20.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晶体表层钛阳极,并表征了该钛阳极的形貌。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晶体表层钛阳极表面平整,裂隙很少,且提高了电流效率;制作的中间涂层,在保护钛板、节省贵金属的同时使钛阳极涂层具有一定的梯度结构,增加了涂层的结合力,使该钛阳极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最佳条件下可使用15a以上;纳米晶体表层钛阳极处理硝基苯废水的最佳实验条件为:pH=2,每平方厘米纳米晶体表层钛阳极处理12mL废水,电流密度10mA/cm^2。在此最佳条件下,在较低耗电量(每吨废水耗电量低于6kW·h)的情况下硝基苯去除率大于9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