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0篇 |
免费 | 376篇 |
国内免费 | 158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34篇 |
废物处理 | 308篇 |
环保管理 | 159篇 |
综合类 | 2676篇 |
基础理论 | 427篇 |
污染及防治 | 998篇 |
评价与监测 | 63篇 |
社会与环境 | 1篇 |
灾害及防治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184篇 |
2022年 | 238篇 |
2021年 | 246篇 |
2020年 | 222篇 |
2019年 | 218篇 |
2018年 | 157篇 |
2017年 | 194篇 |
2016年 | 233篇 |
2015年 | 232篇 |
2014年 | 321篇 |
2013年 | 267篇 |
2012年 | 267篇 |
2011年 | 214篇 |
2010年 | 196篇 |
2009年 | 245篇 |
2008年 | 194篇 |
2007年 | 196篇 |
2006年 | 148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28篇 |
2003年 | 131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791.
792.
793.
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废橡胶的有效利用主要是生产种类繁多的胶粉,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大大振兴了废橡胶利用工业。而我国目前废橡胶回收量的90%以上用于生产再生胶。由于工艺落后,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而且能耗高,经济效益也低。 相似文献
794.
795.
由粉煤灰制取铝铁混凝剂和白炭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粉煤灰—石灰高温烧结以提高粉煤灰中铝、铁等组份的酸溶出活性。采用盐酸浸出工艺,由粉煤灰中直接制取铝铁复合水处理混凝剂,同时产出应用于橡胶,塑料等行业的白炭黑制品。本试验采用正交设计,给出适宜的烧结温度。在确定烧结和溶出条件下,氧化铝及氧化铁等组份溶出率高达99%以上;而产出的白炭黑产品质量亦能达到通用级白灰黑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796.
实验制备酸洗及负载纳米零价铁的海泡石,进行改性海泡石吸附及还原水中低质量浓度NO~-_3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酸洗海泡石(PNS)吸附NO~-_3,吸附效果高于天然海泡石,Freundlich模型比Langmuir模型更好地拟合NO~-_3等温吸附曲线,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非自发过程,吸附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吸附进行;负载纳米零价铁的海泡石(PNS-nZVI)处理水中NO~-_3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在一定范围内,酸性条件下促进NO~-_3的去除,质量浓度越大去除效果越好,温度在30℃时去除率达到峰值,最佳条件下去除率可达到95.4%。PNS-nZVI还原NO~-_3是一个递进过程,初始阶段NO~-_3先转化成中间产物NO~-_2和部分NH~+_4,随着反应进行NO~-_2逐步转化成NH~+_4,NH~+_4在反应产物中所占比重最大。 相似文献
797.
NO_3~-对水环境是污染物,对土壤而言则是肥料,因此NO_3~-高效吸附剂的研发对于水环境治理和土壤保肥均有重要意义。以废弃稻秆为原料,结合物理、化学改性手段制备出稻秆(RS)、生物炭稻秆(RS-B)、乙二胺稻秆(DMF-RS)和乙二胺生物炭稻秆(DMF-RS-B) 4种NO_3~-吸附剂,通过SEM和FTIR等方法表征其表面特性和官能团特性确定改性情况,对比4种吸附剂对NO_3~-的去除效果和有机碳源溶出量。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中DMF-RS-B对NO_3~-的去除效果最好。在NO_3~-初始质量浓度为30 mg/L,吸附剂投加量为4g/L,pH=2,吸附时间为10 min时,其最大去除率可达61. 22%,表观吸附量达15. 31 mg/g。吸附剂对NO_3~-的吸附过程符合D-R吸附等温方程(R~2 0. 99),吸附过程为多分子层吸附且是自发放热过程。通过实际水样测试,DMF-RSB对NO_3~-的吸附效果显著,且出水无二次污染。本吸附剂亦可作为缓释固相碳源及土壤保肥(氮肥)材料,是绿色无污染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798.
采用铝盐浸渍法制备改性活性炭。研究了铝盐种类、浸渍液浓度和不同吸附条件对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0. 1 mol/L Al_2(SO_4)_3浸渍法制得的改性PAC吸附效果最好,Cr(Ⅵ)的吸附量由0. 75 mg/g提高到4. 86 mg/g。当温度为30℃时,Al-PAC的最佳吸附条件为:投加量0. 2 g(每100m L),p H为4,吸附时间30 min,溶液中Cr(Ⅵ)浓度由10 mg/L降至0. 45 mg/L以下,低于排放限值。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过程为以离子交换为主要机制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799.
两种铁基材料对污染农田土壤砷、铅、镉的钝化修复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制备得到了铁钙(FeCa)和铁锰(FMBO)两种铁基材料,用于钝化修复As、Pb和Cd污染土壤.研究采集了来自绍兴上虞(SY)、广东佛山(FS)、广东韶关(SG)、湖南浏阳(LY)、江西赣州(GZ)、贵州独山(DS)和安徽马鞍山(MAS)的7种重金属污染水稻土(潮泥土),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铁钙材料(FeCa)和铁锰材料(FMBO)对各类土壤溶液中As、Pb和Cd浓度动态变化的影响,对土壤中有效态As、Pb和Cd钝化效果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种类土壤中有效态As、Pb和Cd钝化效果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铁基材料处理下土壤溶液中As、Pb和Cd浓度均低于对照处理.研究发现,两铁基材料均能对土壤中As、Pb和Cd起到较好的钝化作用,相同添加量下,铁钙材料对土壤As的钝化效率优于铁锰材料,而材料之间对土壤Pb和Cd钝化效率无显著差异.铁钙材料处理下各种土壤As钝化效果表现为GZ > SG > DS和MAS,土壤铅钝化效果表现为FS>SY、LY和SG>MAS,土壤镉钝化效果表现为SY、GZ和DS>MAS;铁锰材料处理下各种土壤As钝化效果表现为SY、LY和GZ > DS > FS,土壤Pb钝化效果表现为FS > GZ > SY,土壤Cd钝化效果表现为DS > LY > MAS.各种土壤As钝化效率在两铁基材料处理下均与土壤黏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各种土壤Pb钝化效率在两铁基材料处理下均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各种土壤Cd钝化效率在铁钙材料处理下与土壤黏土含量显著负相关.总体来看,两铁基材料均适用于各不同种类As、Pb和Cd污染土壤的治理. 相似文献
800.
Accumulation of copper (Cu) and cadmium (Cd) in six rice cultivars (94D-22, 94D-54, 94D-64, Gui630, YY-1 and KY1360) was evaluated through exposure to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100 mg/kg Cu, 1.0 mg/kg Cd, and 100 mg/kg Cu + 1.0 mg/kg Cd) in a greenhouse. The dry weight of shoot and root, concentrations of Cu and Cd in plant tissues and the Cu, Cd, P, Fe concentrations in the root surface iron plaques were analyzed eight weeks later after treat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lant biomass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rice genotypes, not Cu and Cd content in soil. Separated treatment with Cu/Cd increased each metal level in shoot, root and iron plaques. Soil Cu enhanced Cd accumulation in tissues. In contrast, Cu concentrations in shoot and root was unaffected by soil Cd. Compared to single metal contamination, combined treatment increased Cd content by 110.6%, 77.0% and 45.2% in shoot, and by 112.7%, 51.2% and 18.4% in root for Gui630, YY-1 and KY1360,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 level of Cu or Cd in root surface iron plaques was not affected by their soil content. Cu promoted Fe accumulation in iron plaques, while Cd has no effect on P and Fe accumulation in it. The translocation of Cu and Cd from iron plaques to root and shoot was also discussed. These results might be beneficial in selecting cultivars with low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and designing strategies for soil bioremedi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