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4篇 |
免费 | 101篇 |
国内免费 | 38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3篇 |
废物处理 | 11篇 |
环保管理 | 60篇 |
综合类 | 789篇 |
基础理论 | 189篇 |
污染及防治 | 131篇 |
评价与监测 | 27篇 |
社会与环境 | 27篇 |
灾害及防治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62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68篇 |
2014年 | 89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56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01.
102.
103.
以西南某低放废物处置库地质环境中板岩和土壤介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238U和239Pu核素在这两种地质介质中的动态迁移实验研究,通过氚穿透实验(地下水流速=1 mL.min-1、实验柱连续淋洗时间=180 d)得到氚在板岩中的弥散系数DL为0.027 cm2.min-1,弥散度αL为0.324 cm,在土壤中的弥散系数DL为0.064 cm.2min-1,弥散度αL为0.895 cm.通过淋滤实验(地下水流速=0.1 mL.h-1、实验柱连续淋洗时间=350 min),得到了238U在板岩和土壤介质中的迁移速度分别为6.1—8.1 cm.a-1和7.3—8.5 cm.a-1,239Pu在板岩和土壤介质中的迁移速度分别为4.1—6.1 cm.a-1和3.7—4.9 cm.a-1. 相似文献
104.
降雨中有机氯农药土壤-水界面迁移过程的实验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工降雨实验模拟的方法,对有机氯农药在降雨过程中非点源污染的产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过程中,表层径流中有机氯农药的输出量高于土壤渗流液.土壤径流中有机氯农药浓度的输出呈现先下降后平缓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影响着降雨过程中有机氯农药浓度的输出变化趋势.泥炭土径流中有机氯农药的输出量相对较高.有机氯农药残留总量沿土壤剖面的总体变化趋势为随深度增加而下降,其峰值出现在0—5 cm,反映了污染物的转移规律.泥炭土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最低.泥炭土、黄褐土和风沙土中有机氯农药含量的峰值均出现在第2次和第3次采样时间,但在30 d后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仍较高,表明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残留时间长,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05.
从水文地质条件、地貌环境和地球化学环境等3个方面,综述了岩溶环境对多环芳烃(PAHs)迁移转化的影响。针对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包括不同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岩溶系统的对比研究、不同气候条件和不同岩溶系统快速流和慢速流对PAHs迁移的贡献、碳酸盐岩与PAHs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有机质对PAHs迁移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污泥果肥利用中重金属迁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厦门城市污泥的安全利用,将石渭头污水处理厂污泥经过好氧堆肥后施用于柚子树,对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树叶及果肉中的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d在土壤中的富集能力强;重金属元素从土壤向树叶迁移累积能力比向果肉的大得多,污泥肥料不能用于叶类食用植物的施用;Cr向树叶、Ni向果肉的迁移累积能力强;泥肥的施用加重了土壤中Cd的污染,提高了Cr向树叶、Ni向果肉的迁移能力;污泥果肥利用需降低Ni的浓度,对污泥中含量较高的Cu、Zn、Ni、Cr和Cd需进行跟踪检测。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以滁州市1966年的地形图,1978年、1987年、1995年、2000年及2006年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滁州市6个时段的建成区面积对其用地扩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滁州市建成区面积在1966-2006年间面积增加了7.84倍,扩展速度经历了先快后慢的过程;发展方向以东南方向为主,40年间城市中心向东、南方向分别迁移了1084m和1940m对揭示安徽省中小型城市用地的发展特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