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300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430篇
基础理论   247篇
污染及防治   71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研究种群初始状态的变化及外源种群介入对藻类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细胞密度的增加可以降低Cu2 的毒性效应.当微囊藻初始细胞密度从103上升到105cells·ml-1时,24h Cu2 处理后微囊藻酯酶活性的EC50值从4.4μg·l-1上升到37μg·l-1.而外源种群(栅藻、小球藻)的介入也可降低Cu2 对微囊藻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742.
土壤酶的催化作用是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限制性步骤,控制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揭示松嫩平原芦苇湿地土壤酶活性剖面分布特征,于2021年8月采集扎龙、莫莫格、牛心套保和向海芦苇湿地0-15、15-30、30-45、45-60、60-75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剖面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湿地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P)和多酚氧化酶活性(PPO)均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表层(0-15、15-30cm)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深层(45-60、60-75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湿地土壤C:N酶化学计量比整体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土壤N:P酶化学计量比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总磷、含水率、总碳和溶解性有机碳是影响松嫩平原芦苇湿地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关键因子。通过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进一步验证得知土壤C:N、N:P与土壤C:N和N:P酶化学计量比呈显著正相关,然而,土壤pH与BG、NAG和PPO活性显著负相关。土壤酶化学计量比的矢量分析和土...  相似文献   
743.
P204-煤油萃取剂的生物降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测定溶剂饱和溶液 BOD5和 COD的方法对混合溶剂 P204(二-(2-乙基己基 )磷酸 )-煤油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的 P204(煤油)均可降解 .当溶剂中 P204的浓度小于 70%时 ,平衡水相的 COD及 BOD5 与初始溶剂中P204对煤油的体积比成正比 ;当 P204的浓度大于 70%时 ,平衡水相的 COD及 BOD5基本保持不变 .同时 ,建立了 P204(煤油)平衡水相中 P204的浓度的表达式 ,对研究混合溶剂的生物降解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相似文献   
744.
研究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和氮肥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影响的差异,探究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关键土壤理化性质,为改良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提供理论参考.以江苏省镇江市下蜀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60 d的培养实验,设计对照(CK)、添加300℃生物质炭(BC300)、添加500℃生物质炭(BC500)、添加氮肥(N)、添加300℃生物质炭和氮肥(BC300-N),以及添加500℃生物质炭和氮肥(BC500-N)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相比CK, BC500和BC500-N处理的真菌/细菌比值分别升高了2.82%和3.54%(p<0.05), BC500处理的放线菌比例提高了7.94%(p<0.05),这表明500℃生物质炭增强了微生物对土壤难分解有机碳的分解. BC500、N和BC500-N处理分别降低土壤G+菌比例5.14%、5.14%和5.24%(p<0.05),并且分别提高G-菌/G+菌比值8.05%、4.74%和9.55%(p<0.05),这表明500℃生物质炭和氮可能缓解了土壤...  相似文献   
745.
用水热法合成了α-Zr(HPO4)2·H2O(α-ZrP)晶体,并采用XRD、IR、TEM和TG-DSC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用该法制得的α-ZrP,具有良好的结晶度,层间距达到7.65 A,平均粒度为900×300nm,呈较规则的六边形薄片状,晶形完美,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获得了水热法合成α-ZrP的优化实验条件为磷酸浓度5M-10M和180℃下反应48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746.
红壤中La对油菜的剂量效应和临界浓度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红壤中不同浓度La对油菜的生长、产量、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La可促进油菜生长并增加产量,但达不到显著水平;300mg·kg-1以上的高浓度La则显著抑制油菜生长和降低产量.La浓度为600mg·kg-1时油菜死亡,油菜产量降低一半时的EC50=300mg·kg-1.La浓度为15 mg·kg-1时油菜叶片叶绿素和叶绿素a/b分别减少,POD活性随La的浓度的增加和施加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747.
张龙初 《化工环保》1997,17(6):372-374
硫酸、磷肥生产废水的综合治理硫酸生产废水的处理主要是除砷。目前,除砷的主要方法有硫化法、铁盐法、交换吸附法、溶剂萃取法等。这些方法除砷效果很好,去除率可达99%以上,但处理成本高。磷肥生产排放的含氟废水,含氟浓度高,酸度大,直接用石灰中和并除氟,需消...  相似文献   
748.
磷酸—磷酸氢二钠法测定尿、血液中的碘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血液中碘的测定前处理方法很多,本法用磷酸—磷酸氢二钠离子强度缓冲液加抗坏血酸分解样品,无需分离,在pH2的条件下用碘离子选择电极直接浓度直读法测定尿、血液中的碘。本法检出限为10μg·ml-1,标准偏差为0350μg·ml-1,精密度为358%,具有简便、快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749.
长期施肥对不同深度稻田土壤碳氮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与稻田土壤碳周转密切相关的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肥力和肥料管理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选取秸秆还田(ST)、化肥(NPK)和不施肥(CK)的长期定位试验田,以10 cm的间距分段采集土壤剖面0~40 cm范围内的新鲜土样,利用96微孔酶标板荧光分析法,测定参与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关键酶β-1,4-葡萄糖苷酶(BG)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探讨不同施肥措施对不同深层土壤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不施肥的土壤,施用化肥和秸秆土壤的BG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5%~118%和55%~342%;NAG酶活性分别提高了9%~30%和102%~484%.同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0~20 cm深层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20~40 cm深层土壤.在不同施肥措施中秸秆还田可高程度影响稻田深层土壤.RDA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含量主要与0~20 cm的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20~40 cm的土壤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长期施肥显著提高了不同深层土壤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其中秸秆还田作用尤为突出.因此,合理的秸杆还田有利于改善稻田深层土壤肥力,优化农田土壤养分循环,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750.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面临退化等的生态问题,调水调沙为湿地补充淡水恢复退化湿地的同时,也改变了沉积环境,并带来大量外源重金属,从而对植被生长产生影响.为此本文选择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先锋植被碱蓬(Suaeda salsa)为研究对象,基于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泥沙沉积深度(0、3、6、12 cm)及不同Cd输入量(0、0.5、1.0、1.5 mg·kg~(-1))对碱蓬物质量分配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浅层埋深叶绿素含量高,利于碱蓬生长,而过量的埋深叶绿素含量低,并对碱蓬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随着Cd输入量的增加,碱蓬叶绿素含量和生物量呈现出减小的趋势.泥沙沉积为0 cm、3 cm及Cd输入为0 mg·kg~(-1)、0.5 mg·kg~(-1)时,CAT和SOD活性增强,但随着胁迫的增加,SOD活性减弱,且在最大埋深处理(12 cm)时,大量的Cd输入(1.0 mg·kg~(-1)、1.5 mg·kg~(-1))时CAT活性分别比对照高62.66%和58.56%,CAT活性在最大埋深(12 cm)和最大Cd输入(1.5 mg·kg~(-1))时取得最大值(15.76 U·mg-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d输入对碱蓬蛋白含量、CAT和SOD活性具有显著的影响,泥沙埋深对蛋白含量及SOD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两者的交互作用对CAT和SOD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上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带来的泥沙沉积和外源重金属输入对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先锋植被碱蓬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碱蓬也能够通过改变生物量分配及调节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