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70篇
  免费   1206篇
  国内免费   4858篇
安全科学   494篇
废物处理   263篇
环保管理   782篇
综合类   10364篇
基础理论   3480篇
污染及防治   1414篇
评价与监测   850篇
社会与环境   242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202篇
  2023年   600篇
  2022年   735篇
  2021年   885篇
  2020年   645篇
  2019年   739篇
  2018年   431篇
  2017年   443篇
  2016年   668篇
  2015年   758篇
  2014年   1134篇
  2013年   785篇
  2012年   882篇
  2011年   948篇
  2010年   776篇
  2009年   821篇
  2008年   867篇
  2007年   741篇
  2006年   615篇
  2005年   503篇
  2004年   416篇
  2003年   437篇
  2002年   361篇
  2001年   295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216篇
  1998年   219篇
  1997年   196篇
  1996年   223篇
  1995年   205篇
  1994年   165篇
  1993年   156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143篇
  1990年   141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4 毫秒
571.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排放污染已严重危害着土壤的安全,特别是重金属镉污染危害性最大。本文就镉污染对土壤危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治理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72.
家庭用废水主要由洗涤废水组成,如果对洗涤废水中的有害成分加以清除并循环利用,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作用。含磷洗衣粉、洗涤剂比不含磷洗涤剂具有更好的清洁作用,但是清洗后的磷化废水是导致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生、熟石灰作为化学沉淀剂去除废水中的磷成分,具有成本低、产生的杂质少等等特点,另外,去磷后生成物可作为肥料或者提取磷的原材料,加以循环利用,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去除有害物的水可以作为中水继续使用,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573.
土壤样品的传统消解方法是用电热板硝酸-氢氟酸-高氯酸体系,消解时间长,试剂用量大,对操作人员身体危害大,并且测定结果也不准确。本文阐述了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的钴、钼。通过硝酸-盐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体系,选择出微波消解的最佳消解条件,通过对微波消解体系和传统消解体系进行对比试验,微波消解体系具有赶酸时间短,准确度高,对人体危害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土壤消解方法。  相似文献   
574.
东洞庭湖湖滨带土壤酸碱度的分布及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东洞庭湖湖滨带土壤pH 值的分布特征及与重金属污染特征关系。研究表明:在东洞庭湖湖滨带67个采样点中,7.46%的土样为酸性土壤,多分布在居民地和旅游区;13.43%的土样为中性土壤,多分布在湿地保护区;79.10%的土壤为碱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农业区和工业区;无强酸性和强碱性样品。不同土壤pH范围的重金属平均含量不同,随着土壤pH值由酸性、中性到碱性的升高,Hg、Cd、Pb、Zn含量先降低后增加;As、Cu、Ni、Cr含量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575.
随着我国城市污染场地的增多,污染场地修复迫在眉睫。介绍了我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阐述了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的主要技术及其优缺点,比较了国内外城市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和方法。指出了目前我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的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76.
旱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岩溶碳汇效应差异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碳酸盐岩溶蚀对土壤CO2消耗量的差异,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选取了柏树湾泉、兰花沟泉和后沟泉这3个岩溶泉进行水化学分析及野外监测.结果表明,在上覆植被为林地的柏树湾泉域,泉水的HCO-3浓度最高,草地与耕地下的兰花沟泉次之,耕地为主的后沟泉最低.柏树湾泉的HCO-3主要来自于碳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Ca2++Mg2+与HCO-3的摩尔比接近0.5,而兰花沟泉和后沟泉的HCO-3则主要来源于硫酸和硝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Ca2++Mg2+与HCO-3的摩尔比远远大于0.5.柏树湾泉域由于凋落物的输入以及土壤透气性差,土壤CO2更容易溶于下渗水并与碳酸盐岩反应,而兰花沟泉和后沟泉的耕地由于土壤疏松,土壤CO2更容易以土壤呼吸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因此,为准确评估岩溶碳汇作用,需要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碳酸盐岩对CO2消耗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577.
本文以三峡库区王家沟一典型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选择180、175、165和155 m这4个高程以探讨水位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其中,175、165和155m高程坐落在消落带内,分别表现为短、中和长期淹水,180 m高程作为对照,为永不淹水的陆地.土壤样品的采集深度为0~20 cm,每周采集一次.结果表明,180 m高程处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均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而175 m高程处SOC和TN季节变化明显,表现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各高程上的SMBC和SMBN及其分配比例呈现出秋高夏低的季节变化形态,表明消落带夏季高温低湿的土壤环境限制了微生物活性及土壤有机碳氮的周转速率.数据分析表明,与180 m高程相比,消落带上的175 m和165 m高程SOC、TN、SMBC及微生物商、SMBN及其分配比例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升高,而155 m高程除了SMBN及其分配比例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与未淹水对照点相比较,中短期淹水有利于提高消落带土壤碳氮含量及周转速率和微生物生物量,而长期受到江水淹没胁迫的土壤则会抑制土壤碳氮以及SMBC含量,并降低SOC的周转速率.相关分析表明,SMBC和SMBN均与地下5 cm处温度和p H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地下5cm处的温度以及p H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强烈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8.
不同磷水平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纳米氧化锌生物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纳米ZnO颗粒是应用最为广泛金属型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之一,对作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值得关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植物-真菌共生体,对各种环境胁迫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菌根效应受土壤和植物磷含量的影响.分别设置0、20、50、100 mg·kg~(-1)这4个磷水平,在接种或不接种AM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添加或不添加纳米ZnO(500 mg·kg~(-1))条件下在温室中利用玉米进行土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纳米ZnO没有显著影响玉米生长,但不利于菌根侵染和磷素吸收,并引起锌在植物体内的积累.纳米ZnO和高磷降低玉米菌根侵染,但AM真菌在所有磷水平下均显著促进植物生长.施磷和接菌均可使土壤p H升高、降低纳米ZnO源锌的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锌向玉米地上部分的转运和积累,体现出一定保护作用.接菌在多数情况下显示出积极的菌根效应,尤其在低磷、添加纳米ZnO条件下更为显著.结果首次表明,AM真菌、磷肥均有助于减轻纳米ZnO引起的土壤污染及其所产生的生态和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579.
扰动对悬浮颗粒物粒径及上覆水中磷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郭俊锐  李大鹏  刘焱见 《环境科学》2016,37(4):1422-1426
为了探讨底泥扰动下上覆水中悬浮物粒径分布规律及该分布规律对水体中溶解性形态磷的影响,以太湖梅梁湾上覆水和沉积物作为实验对象,开展室内模拟实验.结合乌氏粒级标准分析了扰动下的水体中粒径变化情况以及上覆水中不同磷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扰动后的水体中,悬浮物粒径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小粒径颗粒(0~10μm)、中粒径颗粒(10~20μm)、大粒径颗粒(≥20μm)的平均占比分别升高、降低、不变.说明中小粒径颗粒物质有向大粒径转化的趋势.另外,在磷形态方面,随着粒径分布的周期性变化,DTP/TP、DIP/TP存在同样的周期性上升规律,数据显示DTP、DIP的变化并不明显,这说明扰动导致悬浮颗粒物对于磷的持留能力提高.另一方面,扰动下DTP/TP和DIP/TP平均值分别为19%和13%,其远低于对照实验(80%和69%),说明扰动引起的小粒径聚集与絮凝成大粒径颗粒的现象有利于上覆水中溶解性形态磷的吸附与沉降,并转化成颗粒态磷,进而延缓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80.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征及其与铜的络合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雨  王学东  陈潇霖  华珞 《环境科学》2016,37(6):2338-2344
选取4种不同类型土壤和腐熟鸡粪,透析提取溶解性有机质(DOM),通过凝胶色谱、三维荧光光谱测定并分析了DOM的相对分子质量(M_r)分布、化学结构特征及其与铜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鸡粪DOM相对分子质量积分面积远高于其他样品,表现出其具有较高的有机物含量,泥炭土次之.暗棕壤、褐土和黑土较低,仅为鸡粪积分面积的4.5%~5%.鸡粪在中分子量段积分面积约占总物质的34.1%,低分子量段和高分子量段分别约占41.7%和24.2%.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各样品均出现类蛋白荧光峰(E_x/E_m=240~270/300~350 nm),在中、高分子量段(M_r500)暗棕壤存在的荧光峰消失.泥炭土出现了较为独特的可见光区类富里酸荧光峰(E_x/E_m=325/420 nm),该荧光峰和黑土的荧光峰在中、高分子量段(M_r500)都产生了红移现象.鸡粪分别出现了和黑土类似的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峰,以及和泥炭土类似的可见光区类富里酸荧光峰,以及一类独特的类蛋白荧光峰(E_x/E_m=280/350 nm),但这种类蛋白荧光峰在中分子量段(500M_r12 000)消失.分析表明泥炭土与Cu的络合常数(lg K)为4.13,其他3种土壤与Cu的络合常数较小且差别不大,集中在2.10~3.10之间.鸡粪与Cu的结合能力最大,络合常数达到6.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